职业病防治“十五五”规划.docx
职业病防治“十五五”规划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市级关于加强职业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关于印发职业病防治“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市职业病防治“十五五”规划的通知等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职业健康现状和问题职业健康工作关系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自治区及市的部署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源头治疗力度得到加大,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范围逐步扩大,重点行业企业工作场所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主要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逐步加强,职业病患者的救治救助和工伤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随着健康全面实施和平安建设的不断深入,保障和促进劳动者健康面临新的复杂形势:一是新旧职业病危害日益交织叠加,既面临粉尘、噪声等传统职业危害侵袭,又面临肌肉骨骼疾病、工作相关疾病、工作压力、精神健康等职业相关疾病威胁,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等传染病也对职业健康带来新的挑战;二是职业健康管理和服务人群、领域不断扩展,劳动者日益增长的职业健康需求和职业健康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对职业健康工作提出新要求,职业健康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仍存在突出短板,监管人员、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导致监管力度不够。四是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等职业病防治四方责任有待强化,中小型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基础薄弱,一些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存在超标,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保障存在薄弱环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劳动者健康和安全为中心,以全职业人群、全工作周期职业健康为出发点,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落实“防、治、管、教、建”五字策略,强化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四方责任,进一步夯实职业健康工作基础,推进职业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职业健康工作质量和水平。(二)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督促和引导用人单位履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落实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等管理措施,采取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健康监护、培训教育等措施,不断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坚持突出重点,精准防控。聚焦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深化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以中小微型企业为重点,持续推进粉尘、噪声和辐射等危害治疗和监管,强化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评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分级分类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实现科学监管、精准监管。坚持改革创新,综合施策。深化法定职业病防控,开展工作相关疾病预防,推进职业人群健康促进。将职业病防治融入所有政策,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信用等政策工具,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为职业健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坚持依法防治,落实责任。严格执行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压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劳动者个人贲任,合力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三)规划目标到2030年,职业健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显著改善,职业健康分级分类管理有效实施,职业病源头治理力度持续加大,职业病危害现状明显好转,职业病救助水平不断提高,职业健康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劳动者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五”职业病防治指标与目标指标名称目标值1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稳步提升2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三9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三85%4非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三90%5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三85%6职业卫生违法案件查处率100%7县(区)至少有1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100%三、主要任务(一)坚持依法防治,落实四方责任区人民政府要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政府民生工程,制定区域内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强对区域内职业病防治工作组织领导,协调解决职业病防治工作中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问题,推动职业病防治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负有职业病防治职责的部门要依法依规履职,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格局。用人单位要自觉履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依法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和评价、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健康检查、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品等责任,确保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卫生要求,依法落实职业病人的相关待遇,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劳动者要承担个人防护责任,掌握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自觉、正确佩戴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放射工作人员还要按照规定佩戴个人剂量计。(二)坚持预防为主,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落实新发展理念,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行业规划、标准规范、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中小微企业帮扶、企业安全健康文化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职业健康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守职业健康红线,加强源头治理,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切实维护职工职业健康权益。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以建材、冶金、建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持续开展职业病防治监测项目、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电离辐射危害专项治理,确保用人单位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已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但未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的建设项目,区卫生计生监督所应督促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补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危害一般的企业补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听力保护行动,全方位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进行工艺改造和转型升级,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材料,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以防治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和电离辐射等危害为重点,开展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行动,试行“一企一策”帮扶模式,探索“企业+托管服务单位+卫生监管部门”监管模式,逐步改善企业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专栏1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行动行动目标: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岗位合格率达到85%以上,从源头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保障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行动内容:1 .在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超标且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行动,制定本地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建立治理企业基础台账;开展专项治理工作;2 .实施中小微企业专项治理帮扶行动,探索职业健康托管式服务、“一企一策”精准指导等帮扶模式。预期产出:治理企业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职业病危害申报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大幅提高,职业病发病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专栏2听力保护行动行动目标:开展听力保护行动,精准指导企业开展噪声危害治理,提升企业噪声治理能力,保护劳动者听力健康。行动内容:在制造、轻工、建材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噪声危害监测、工程治理、个体防护指导及效果评估、早期健康筛查等全链条全方位的听力保护行动,逐步建立重点行业领域噪声危害数据库,探索噪声工作场所实施在线日常监测技术,精准指导企业开展噪声危害治理。总结和推广不同行业听力保护先进经验和模式。预期产出: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听力保护行动,形成不同行业企业听力保护行动模式,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和模式,遇制噪声聋高发态势。(三)严格监管执法,全面开展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管理按照监管任务与监管力量相匹配的原则,加强我区、乡镇(街道)职业健康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覆盖基层的职业健康监管和执法体系。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保障,落实执法经费。依据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基本装备配备指导目录,指导职业健康监督执法人员配备必需的交通工具、执法装备、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提升职业健康监督执法的技术装备水平。实施执法能力提升项目,探索建立职业健康执法实训基地,加强监督执法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专业能力和执法水平。建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结果与现场监督检查相衔接制度,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模式,探索并全面开展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管理,实施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监管、重点事项专项监管和综合监管,将企业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管理,综合风险等级为IV级、III级的按照甲类管理,11级的按照乙类管理,I级、O级的按照丙类管理。探索建立互联网+监督执法、现场执法与非现场执法相结合、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的执法模式,落实规范的执法规程,协助自治区、市级设立案例库,提高监督效率,对新发职业病的企业实行监督执法全覆盖。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和职业健康检查等重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执法。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严格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伤保险等劳动保障监察。继续在重点行业中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机制,督促劳动关系双方认真履行防治责任。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职业健康不良信用记录及失信惩戒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社会监督,提升监管和执法效能,实现科学监管、精准防控。专栏3职业健康监督执法能力提升行动行动目标:健全职业健康监管体系,保障体系正常运行,实行“智慧监管”。行动内容:1 .完善区职业健康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落实区级承担职业健康工作职责的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2 .健全区、街道(镇)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区级有专(兼)职职业卫生监督员,乡镇(街道)有职业卫生监督协管员。3 .完善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机制,补齐执法装备和交通工具的短板弱项,保障执法经费。4 .开展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工作。预期产出:基本建成覆盖基层的职业健康监督执法体系,区、乡镇(街道)职业健康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执法装备配备和执法车辆达到职业卫生监督执法装备标准的要求,监督执法覆盖率明显提升。(四)调配整合资源,提升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能力健全职业病监测评估、诊断救治技术支撑网络体系。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技术保障机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技术保障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资源和力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相适应,覆盖全区并向乡镇延伸的以监测评估、诊断救治为重点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网络;加快推进城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机构的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升职业病监测评估、诊断救治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测体系;继续加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建设,区域内至少有1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支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及有关康复机构,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技术支撑。鼓励社会机构参与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指导等职业病防治工作。专栏4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建设目标:健全完善全区并向乡镇延伸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基础建设、人才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监测评估、诊断救治、康复服务等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内容:1 .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测能力建设。2 .加强职业健康检查能力建设,区域内至少有1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3 .支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及有关康复机构,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技术支撑。预期产出:覆盖全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