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docx
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全面开启美丽建设新征程1第一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1第二节对标美丽建设任重道远6第三节“十五五”生态环境面临新机遇新挑战8第二章总体要求12第一节指导思想12第二节基本原则12第三节主要目标13第三章坚持战略引领,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7第一节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绿色发展新格局.17第二节持续推动结构优化升级18第三节大力强化绿色科技创新20第四节探索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1第四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24第一节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24第二节推动城市低碳试点工作25第三节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25第五章以臭氧防控为核心,持续领跑环境空气质量27第一节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科学决策能力27第二节加强油路车港联合防控28第三节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30第四节有效防控其他大气污染物31第六章推进“三水统筹”,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33第一节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33第二节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34第三节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35第四节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36第五节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37第七章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39第一节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39第二节推进土壤安全利用40第三节协同防控地下水污染41第四节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42第八章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46第一节筑牢生态安全格局46第二节推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47第三节维护生物多样性48第四节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创建49第五节建立完善生态监管体系50第九章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环境风险52第一节强化固体废物安全利用处置52第二节加强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风险管控54第三节完善核与辐射监管体系55第十章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57第一节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57第二节健全生态环境法规制度体系59第三节深化生态环境管理服务61第十一章强化能力建设,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支撑63第一节构建科学先进的监测网络体系63第二节构建统一规范的执法监管体系64第三节构建快速响应的环境应急体系66第四节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67第十二章开展全民行动,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69第一节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69第二节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71第三节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72第十三章保障措施74第一节强化组织落实74第二节强化评估考核74第三节加强资金保障74第四节加强信息化建设75第五节强化公众参与75名词解释76附表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重点工程项目列表错误!未定义书签。坚战。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十四五”环保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主要成效体现在:(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抓重点、控车、降尘、少油烟”的工作思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除2019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8.6%外,其余年份达标率均为100%。2025年PM2.5浓度22微克/立方米,Ch浓度83微克/立方米,取得了开展蓝天保卫战以来的最好水平。落实水污染防治计划,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得到显著增强,重点整治了公平、青年、红花地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黄江河流域综合整治,黄江河西闸国考断面水质实现持续稳定达标,近岸海域水质稳中趋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入海河口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土壤环境治理能力有所提升,净土保卫战“双90%”任务目标顺利达成。生态质量状况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县营造碳汇林14.8万亩,生态景观林带Ll万亩,莲花山、公平水库库区、县城北部等区域生态环境、水源环境得到有力整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指数(El指数)稳中有升。(二)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梅陇镇首饰加工行业整改工作,按照“关停取缔一批、整合搬迁一批、升级改造一批”的清理整治要求,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得到有效治理,环保手续得到落实,彻底扭转了“散乱污”普遍存在的现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高新企业19家,建成蔬菜、丝苗米2个高品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市级“菜篮子”基地29个、高标准农田38万亩,成功打造省级现代粮食示范区。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三品两标一名牌”114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5家,形成“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格局。(三)基本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监管能力短板,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2025年底,县城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式试运营、新建9座镇级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管网117.8kmo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加快,66.2%的自然村实现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覆盖;86.6%的自然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工作全面完成,每个自然村均设有一个以上的生活垃圾收集点,配备密封运输车和垃圾收集车。以疫情防控保障为抓手,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医疗废物全部得到及时、有序、安全处理处置。高标准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摸清全县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移动源等五大污染源状况,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大力开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完成全县2366家企业等固定源的发证和登记工作,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实现全覆盖。(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创建显成效,美丽乡村焕新颜。“十四五”期间,37个省定贫困村全面完成新农村示范村创建,203个行政村、1076个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村庄规划和“厕所革命”等工作,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o全县14个镇(场)垃圾转运站和1372个自然村垃圾收集点建成启用,村庄保洁覆盖率100%,203个行政村全域建成干净整洁村,被省认定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达标示范区。建成一批示范村、精品村、网红村,可塘仓前村成为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城东大嶂和莲花山温厝村成为网红村,新山村获得“十大美丽乡村”称号。成功创建1个生态宜居示范镇、15个生态宜居示范村,升级打造以生态为引领的海城莲花示范片区和以红色为引领的附城鹿境片区。(五)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主线,贯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生态环境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县级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序号指标2014年2025年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完成情况11污染控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年)1.18省下达的总量范围内下达的总量控制任务约束性完成12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年)0.03约束性完成13氨氮排放量(万吨/年)0.13约束性完成14重点行业VOC排放总量(吨/年)/*预期性未统计15环境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75.191.1385预期性完成1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10095预期性完成17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100>75预期性完成18重点监管单位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100100100预期性完成19生态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4538.4>42预期性未完成20森林覆盖率()5749.24>60预期性未完成21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占全县陆地面积比例()10.816.0710预期性完成22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1.621.57>2.0预期性未完成23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水平(%)85/>88预期性未统计第二节对标美丽建设任重道远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基础仍不牢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效应显现,部分要素、因子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西闸、东溪水闸监测断面水质不稳定,生活污染源、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对水体水质尚未成立环境保护管理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既要应对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和严格的新标准、新要求,又要直接负责14乡镇(场)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量仍需要补充,执法设备相对落后,工作用车严重不足。目前市生态环境局分局水、大气、土壤等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已全面铺开,但核辐射监督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装备和设备,无专业人员,达不到核设施事故场外应急准备、响应和辐射环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要求。第三节“十五五”生态环境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十五五”时期,我国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县委、县政府聚焦打造奋力当好接轨深圳、融入“双区”建设先行县和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排头兵,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一、新机遇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明确了将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倒逼产业、能源、交通等实现低碳转型,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加速形成,为我县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力量源泉。当好接轨深圳融入“双区”建设先行县和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排头兵目标的提出为建设美丽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区域内外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和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开发协调推进,为我县“十五五”期间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精准管控提供根本遵循。此外,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实现了“一个贯通”“五个打通”,有利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统筹协调和统一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大环保格局”加速形成,有利于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二、新挑战绿色发展基础薄弱,转型升级压力大。我县创新驱动力较弱,制造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优势主导产业主要是服装、珠宝、金银首饰等传统产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行业发展依赖固有路径,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运输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垃圾分类处于起步阶段,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生态环境部门新职能、新定位对现有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生态环境机构改革、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重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但也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我县环境治理主体单一,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仍不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覆盖不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统筹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统筹环境污染治理与防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打造大湾区后花园,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