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docx
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变与不变一,泥巴变形记1,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2,泥巴:形状改变了;构成物质不变。3,用团,挖,搓.等方法将泥巴捏成小泥人。4,注意卫生,使用安全环保的陶泥。二,蜡的有趣变化1,蜡的形状,大小,状态发生了变化;构成物质不变。2,切割后的蜡烛变短了,但还是蜡。3,用酒精灯给蜡块加热,蜡块受热后会熔化,从固态变为液态;冷却后,蜡油由液态变成固态,状态和原来不同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4,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能铸造青铜器。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5,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制模-制范-熔铸-修整。6,实验时必须戴口罩和手套。7,蜡变成蜡油、巧克力熔化、铁水变成钢锭、铸造青铜器等变化的共同点是形状和状态等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三,混合与分离1过滤:(利用了物质的水溶性特征)物体混合在一起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来分离;过滤是用来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实验操作。2,过滤的“一贴、二低、三靠”:(会辨别理解)一贴: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的尖嘴要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引流,防止液体飞溅。3,蒸镭白酒的技术利用了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的原理。4,实验操作:示例讲解限玻璃棒I将盐和芝麻的混</合物倒入烧杯,加J_TT7水,搅拌。二/合搅拌)H过滤装置将烧杯里的这水通过有滤纸的漏斗倒入另一个分离出来。M蒸发皿将烧杯里的盐水倒入蒸发一'皿(min),用酒精的加热至/J/水全部蒸发。(蒸发结晶)I11蒸发装置I三fl:漏斗LL腿刀向)重新分离出盐和芝麻。安全操作注意事项:使用用埸钳取放蒸发皿;液体不能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飞溅;大量固体析出后就熄灭酒精灯,用余热蒸干剩下水分;戴护目镜。5,生活中混合物的分离:(1)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利用浮力分离好种子与坏种子)(2)风谷车分离饱满稻粒和瘪(bie)稻粒。(3)利用酒精的沸点和水的沸点的温差,分离酒精和水,从而提高酒的浓度。(沸点不同)6,分离混合物:(会用分离方法)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离。【额外补充】1,酒精灯火焰构成: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2,酒精灯使用“三不能”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酒精灯的构造<0灯帽&X灯芯管-灯壶黑熄火时耍用灯帽盖天不能用嘴吹天火焰第二单元,一,蚕宝宝出生了<?动物的一生1,我国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堞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5000年历史。混合的物质分离方法结果水和盐蒸发结晶(沸点不同一分离固体、液体)能分离水和沙过滤能分离铁屑和木屑磁铁吸能分离沙和绿豆用筛子筛离能分离水和醋蒸镭分离(沸点不同一分离液体、液体)能分离2,蚕宝宝的家要温暖、通风。它们爱清洁,要经常打扫,清除粪便和残叶。(干净、舒适)3,蚕的食物:最爱桑叶,葛苣叶。(新鲜、干净)4,蚕卵特点:(1)蚕卵形状:鼓的,中间陷,扁圆形(2)蚕卵颜色:刚产下淡黄色;将孵化的紫黑色(3)蚕卵大小:芝麻大小(长1毫米左右)(4)保存蚕卵和桑叶的方法是珍藏5,刚出生的蚕宝宝叫蚁蚕,整体黑色,长着许多细毛,大小和蚂蚁差不多,有一道白色条,有好几截,每截下面有黑点。6,蚕卵的孵化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天气干燥时,给蚕卵喷点水。二,蚕宝宝在长大1,蚕的粪(f3n)便是黑色的,像五角星形。2,蚕总是不停地在吃桑叶,当它丕吃的时候,就要蜕(tui)皮了。蜕皮一次长大一点,每次蜕皮前要睡一觉,“蚕眠”。(蜕皮:一龄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3,蚕宝宝在“蜕皮”,是蚕重要的生长变化现象(为了长大)。吃桑叶时蜕皮四次。4,蚕宝宝的饲养与护理:(1)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2)经常清除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的“房间”清洁。(3)保持通风,杜绝与杀虫剂接触。(4)病蚕要及时隔离。5,蚕的结构:前面有6只小脚,隔(g6)了几截后有8只大脚,身体分成好多截。蚕身体结构三部分:头、胸、M蚕身体颜色黑色一白色蚕足8对足(前3中4后1)3对胸足,4对腹足,1对尾足气门9对触角头部1对,1尾角棉签触碰蚕蚕会不停扭动其他发现三,蚕宝宝大变样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缄丝的国家,早在3000-4000年前我过劳动人民就知道养蚕。2,南宋画家楼寿画的耕织图中就记录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蚕山”,帮助蚕宝宝吐丝结o3,缄(SGO)丝工艺从蚕茧中抽出蚕丝,再用蚕丝织成丝绸。这些美丽的丝绸通过陆路和海上运到中亚、非洲和欧洲,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4,蚕4次睡眠和蜕皮后,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它要吐丝结茧了。蚕8形挥动,“上山"吐丝。5,蚕刚蜕了皮化蛔,蜕变成蚕蛾时(一共6次蜕皮,4+1+1次)o蚕蛹刚开始淡黄色,呈纺锥形,嫩软,逐渐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6,雌蛾与雄蛾区别:雌蛾一般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个体比较瘦小,但很结实,行动较快。7,把蚕茧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蛾破茧而出。8,每一只雌蚕蛾可产约四五百颗卵,扁圆形,呈淡黄色。9,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蚕蛾是蚕的成虫,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飞翔,不吃任何食物。四,昆虫的一生1,变态发育:蚕、蝴蝶和蜜蜂一生经历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之后,雌雄交配、产卵,生育新的一代。2,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蟋蟀、螳螂、蜻蜓一生都经历卵一若虫一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螭的阶段)3,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动物五,生生不息的动物1,鸡的一生大概经历:卵(蛋)一幼体(雏鸡)一成体(成鸟)2,熊猫的一生大概经历:幼仔一成体3,动物的一生除了捕食和躲避被捕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繁衍(ydn)后代,使自己的种群得以延续。4,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5,各种动物寿命有长有短,具体生命过程也不尽相同,但一生都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有了繁殖,动物才得以生生不息。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一,动物与环境1,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2,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食物、温度等。3,空气、水、食物、温度等发生变化时,会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4,草原:夏季天高气爽一食物和水分充足。冬季植物凋零,天气寒冷,水结冰,食物缺乏。5,冬季:动物适应环境黑颈鹤向南迁徙到温暖的云南;(鸟类一般迁徙适应环境)而狼原地换毛,抵御寒冷。(一些动物通过冬眠适应环境)6,鸟喙-鸟爪:鸟喙和鸟爪有相对应的关系,其形态结构是适应生存环境的体现7,大多数鸟类通过迁徙过冬。8,长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不同。小鱼虾之类的食物。鸟喙强壮,钩子尖锐有力,适宜捕食小动物。鸟喙宽而扁壬,适合滤食漂在水面的食物。脚有噗,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可生活在河流湖泊中。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可生活在湿地滩涂地带。爪子强壮有力,有强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可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二,植物与环境L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实验,光照条件不一样,其他条件(水分等)都要一样。2,植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合适的环境(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就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例如阳光、空气、水、温度等。3,植物是怎样应对四季变化的?(适应环境)(1)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落叶”(2)不同的环境地带,植物的形态都不一样。绿萝叶是宽大的心型,(茎一细长圆柱形,生在树荫下/潮湿的地方)仙人掌的叶是又尖又细的刺。(阵状或刺状均可,茎一粗大圆柱形,生在沙漠/干旱少雨的地方)水葫芦原产地不在中国,因为没有天敌,能迅速生产,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雪松的叶子为针形,是为了适应高山的寒冷气候。骆驼刺根系发达,便于吸收水分。喜水植物有的中空,能通气;有的柔软,适应水流。多数的耐旱植物有强大的根系以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收。4,草原的植物:根系发达,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生长旺盛。5,沙漠的植物:稀少,茎部根系发达,叶子退化,成棒状或刺状,有的甚至无叶。(根深而叶不茂,减少水分消耗,减少蒸腾面积)6,海洋植物: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7,寒带针叶林:树叶呈细长尖状,角质层很厚。8,沼泽植物:生长于水边湿地或浅水,有通气组织。9,热带雨林是:常绿植株高大,多层结构,叶子茂密。三,互相依存的动植物1,相互帮助、互利共生、动物和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关系。2,渡渡鸟喜欢吃大颅榄树的果实,果实被吃后,种子的外壳会被消化掉,变薄的种子排除体外才能够发芽。3,益蚁保护益蚁树,益蚁树为益蚁提供食物和住房。4,鸟类常常利用树干、草叶等材料筑巢(Chd。)、安家、求偶、繁育后代。有些巢穴还具有隙蔽作用,以防被天敌发现。而鸟类会捕食危害植物的昆虫,使植物更好地生长。传播花粉头部触碰推蕊上的花粉,将其带到其他花朵中。传播种子消化不了,带到远方,排除体外。4,植物为菜粉蝶提供了食物和产卵、化蛹的场所,菜粉蝶为植物传播了花粉。四,人类对生物的影响1,迎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m存ng)发布了2007受威胁(Xi存)物种红色名录2,白鳍豚:纺锤形,腹部白色或乳白色,鳍白色。3,白鳍豚灭绝原因:(1)非法滚钩捕鱼;(2)江中爆破作业;(3)被轮船螺旋桨(ji劣ng)击死击伤。4,银杏退出濒危植物名单原因:人工干预、大量种植、加强保护等使得银杏树数量逐年增多。5,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6,人类破坏动植物行为:(1)大型采矿(2)乱砍滥伐(3)非法盗猎(4)大面积烧荒7,“白色污染”一塑料制品,我们还面临着水污染,大气污染。8,沙尘暴是一种恶劣天气,它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9,地球是个大家庭,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保护动植物。10,由白鳍豚的消失和银杏树退出重点保护植物这些事件,谈一谈人类对生物的影响!【分析】(围绕人类对生物的破坏和保护两方面来回答问题)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总:人类活动对生物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分:人类对生物的影响有不好的一面,例如破坏环境,白鳍豚的消亡等;也有好的一面,例如建立保护区、植树造林、银杏树退出重点保护植物等。(破坏生物方面)总:所以我们人类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生物方面)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一,认识岩石1,岩石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土壤之下,高山之巅、海洋的底部有岩石,红砖不是岩石,是泥土制成。2,岩石与人类的发展:(1)石器狩(sh。U)猎。(2)从矿石中提炼铜、锡(xi),生产青铜器。(3)冶炼钢铁。4,观察岩石的颜色。(内层和外层颜色一致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