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二个五年,是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辉煌的第二个五年,是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产业强区,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打造健康的重要五年。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2030”规划“健康2030”规划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区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一、规划背景(一)基础现状“十四五”期间,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建设为引领,加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重大考验。“零差价”销售,破除“以药补医”、“以械补医”机制,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健全长效补偿机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以“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25年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全区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52.17%,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4.79%o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阳光用药、合理用药,全区基层医疗机构100%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二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比达到40%。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原则,切实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5.57%的村卫生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中医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建设完成率为60%o全区中医类别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为26.22%,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总诊疗量比例为32.97%o市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主要指标规戈IJ目标2025年儿童系统管理率(%)8096.5出生缺陷产前筛查率()8097.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96.80县域内住院率(%)三9085.1农村居民家庭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100出生人口性别比111109.06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县(市、区)覆盖率()100100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目标人群覆盖率()8099.2全员人口信息覆盖率()100100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5-2.82.13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0-3.51.89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1-21.90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带来了新机遇。同时,“十五五”时期,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整体发展不充分、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公益性彰显不足、“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效果不明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尚未完全破解;资源配置结构依然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风险长期存在,艾滋病、结核病、性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不良生活习惯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大湾区产业转移以及人员流动性加大等使职业卫生、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种影响健康因素相互交织,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责任人”理念,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成为关注健康、促进健康的行动者,形成大卫生大健康建设格局。3 .坚持价值导向、系统谋划。强化全局战略和系统联动,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更加注重强基础和谋发展,实现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4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风险。主动做好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的准备,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和健全风险防控配套措施,有力应对和化解公共卫生领域风险,不断筑牢院感防控“底线”、医疗安全“红线”、生物安全“防线”,筑牢全区公共卫生安全屏障。5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强化数字转型赋能,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健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医疗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人均期望寿命接近79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保持较好控制水平。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定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明显改善,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扩容、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健康服务模式实现转型升级,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供给体系基本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对保障人民健康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一一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建立起特色的健康产业体系。“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在政策、技术、人文等方面营造更加宽松的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到2035年,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中医药实现传承创新发展,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十五五”规划主要工作指标领域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1人均预期寿命岁78.4>79预期性健康2孕产妇死亡率/10万0<8预期性水平3婴儿死亡率%00.32<3预期性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0.47<4预期性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0<预期性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4.0830预期性健康7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0<预期性生活8千人口献血率%03.26持续提升预期性9国家卫生城市数量占比%持续提升预期性10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3.254.0预期性健康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132.15预期性服务11其中: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440.62预期性每千人口拥有人2.0预期设施设备条件,提升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决策管理、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调查处置能力。2 .推进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深化多部门联防联控应对处置工作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议事制度。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机制,实行卫生应急预案动态优化。健全常态化演练机制,开展多部门、多模式的卫生应急处置演练。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专家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专家库。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组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紧急医学救援类综合队伍。分级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实行分级储备、动态调整。加强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推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救援能力。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培训和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3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伍,加强和完善装备配置。4 .建强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市区硝台镇中心卫生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医技综合大楼配套建设、渔湖镇中心卫生院新住院楼建设工程项目工作。5 .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核酸检测PCR实验室建设、特殊科室改造及医院整体升级改造。(二)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1.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推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一体化管理。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质增效工程,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常规手术、传染病筛查、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完善和落实财政补助、人事分配、医保支付、价格管理等配套政策,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转变基层服务模式,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筑牢“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运行新机制。到2030年底,20%左右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荐标准,70%左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强化医疗质量安全。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严控院内感染。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进一步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完善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优质化。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活动”和“平安医院”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就诊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推进预约诊疗、远程会诊,推行日间手术、检查检验结果区域内互认,丰富便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强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专栏2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质增效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业务用房改扩建及医疗设备改善工作。为政府办村卫生站(室)配备健康监测设备。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推进卫生健康适宜技术下基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轮训计划,加强医养结合、社区护理、康复病床、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等服务能力。(三)全方位干预主要健康问题1.推进健康行动专家库,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