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 素材.docx
-
资源ID:1880827
资源大小:40.92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 素材.docx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素材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内容梗概: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依次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主题思想: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说文解字第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特点: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瘤文、“古文”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是文字学的古典,有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章节内容秦以前: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拥有四只眼睛,据说他看到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留下的痕迹,才以此为灵感造起字来。)的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如"日”“月"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水)是形,“工”“可”是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秦以后: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演变: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识字变得简易。汉朝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汉隶,这是隶书的标准。隶书方正,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汉初已有草书,从隶书变化而来,称为“章草"正书本是扁方的,到陈隋是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渐变长。为了好看,正书简化,这便成“行书”,起于晋代。“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书体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篆书:线条圆润,变形复杂隶书:蚕头雁尾,结构端正,字形略扁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端正大气(颜真卿)行书:端正平稳,放纵流动(王羲之)周易第二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筮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领。1 .卜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2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3 .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八卦的基础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ti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心n)代表山,兑代表泽。尚书第三本章,朱自清没有把重点放在尚书的内容上,而是重点介绍了伏生传书的故事,尚书古今真伪之辩,展现了尚书曲折的流传过程。尚书尚书素以“佶屈鳌牙"著称,其文辞之繁难、流传之复杂令人望而生畏。对于这样一部有难度的经典著作来说,如此介绍,的确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朱自清真是煞费苦心,每种经典怎么介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内容:1.尚书2.伏生传书3.古今之争,真假尚书1 .总体概括一一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1)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2)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二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二2 .尚书内容(1)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2)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二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3)名字由来:这些被记录的辞,存做档案,为“书”,汉人便将“书”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诗经第四本章从诗的源头写起,介绍乐诗经的由来,和诗经的发展一一春秋时期的外交利用诗经进行对他国进行“内涵”,孔子利用诗经进行对人的教化,后世对孔子以诗教化思想的继承和延续,最后介绍诗经六义。整体思路是:(诗)歌谣一一乐工收集记录一一诗经一一诗言志毛氏诗传一一诗序(1)有了文字后,为了职业需求,歌谣被乐工记录下来,不仅搜集乐歌,还搜集乐谱。(2)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3)到了孔子时代,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补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诗经根据所配乐曲的性质划分的三个种类)合称诗经的“六义"。“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兴”就是烘托、衬托,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事做铺垫。三礼第五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礼”,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朱自清在写关于礼这一篇的内容时,体现着辩证的思想,强调要看到礼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如果不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则是“伪礼”,所谓“吃人的礼教”,但是又不像一些人全面地否定和打倒礼的思想。这里不仅介绍关于礼的发展变革,更宝贵的是提出了对古代文化继承的看法,就由我们现在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思。主要内容:1 .三礼一一礼记周礼仪礼2 .仪礼和周礼(1)作者、创作时间: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2)内容: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土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3 .礼记(1)内容:“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2)发展: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春秋三传第六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1 .春秋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七二二一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做编年。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2 .三传: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三传就是对春秋的解读,公羊、毂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3、左传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特点就是文笔好。晋范宁评价左传,“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其文缓,其旨远";补充: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二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四书第七“四书":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书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