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docx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为健全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及医疗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五五”规划等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持续完善。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初步建立起“县一镇”两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乡镇卫生院一村卫生室”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认真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建成以县委、县政府为核心,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枢纽,以县、镇各级医疗机构为网底、覆盖全县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网络。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按照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试行)要求,制订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试行)等预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25年,全县共有卫生应急队伍5支,其中医疗急救应急队伍1支,食品安全事故处置队伍1支,饮用水安全处置队伍1支,职业中毒处置队伍1支,传染病疫情处置队伍1支,共有应急人员约50人。依托人民医院组建了1支县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依托疾控中心组建了1支传染病防控队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由传染病防控、学校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检验检测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10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院前急救网络不断健全。依托人民医院设立120急救中心,建成集院前医学急救、院内救治、危重症监护、教学培训、科研于一体的医疗救援体系,初步形成了“院前医学急救一院内救治一危重症病人监护救治”的医疗救援系统模式。县级120急救中心挂靠人民医院,承担城区及周边的院前医学急救任务。2025年,县120急救中心配备救护车10辆(其中负压救护车1辆)、呼吸机2台、除颤仪3台、心电图机1台、车载心电监护仪6台,负压吸痰器7台(车载5台,抢救室2台)。新发突发传染病事件应对能力提高。“十四五”期间,全县组织开展各种卫生应急演练50多次,特别是2025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组织开展了“全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演练”“大规模人群核酸采样监测应急演练”等规模较大的演练,在演练中检验了预案的可操作性。20162025年全县及时有效处置了8余起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和8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有疫情均未发生扩散或蔓延。截至2025年,全县共有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设发热门诊,15家镇级卫生院(含民营医院)建设发热哨点,人民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独立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疗卫生救治能力显著提升。指定人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后备)救治医院,推进传染病区改造建设,设置病床数14张。利用抗疫国债项目,重点改善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科(区)规范化建设。按照“四集中”原则,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集中到市红十字会医院隔离病区隔离治疗,制定“一人一策一方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100%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县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均取得较好效果,无死亡病例。2, “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 .把握新机遇政策支持为我县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提供新发展机遇。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南自贸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自治区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为本县发展释放大量的政策和改革红利。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医疗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群众对于安全发展的客观需要推动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随着社会不断向开放、多元化发展,人均期望寿命增加、国家三孩政策的实施使得全县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安全成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有力地保障公共安全、县域安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对安全发展的需要,也推动着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新冠疫情防控经验为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注入动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县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4例,无死亡病例,没有发生交叉感染、传播和扩散。在疫情处置和病例救治过程中,采取快速流调、全面摸排、及时转运、核酸筛查等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输入性疫情传播扩散,为抗击疫情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县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增添了动力。2 .直面新挑战新发突发传染病对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威胁依然存在。随着我县城镇化、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影响传染病传播的因素也日益复杂,新发突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威胁依然存在。我县地处东南部,为市东大门,年平均温度22,病毒极易繁殖滋生,属于各类传染性疾病高发区,且全县人口规模较密集,容易造成大规模感染,且全县医疗卫生体系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因此,需要各镇、各部门加强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度,提高应对和高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制约了应急能力的快速提高。目前我县尚未建立多部门联合防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各部门之间还存在条块分割、职权界定欠清晰等问题。现有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少且不固定,制约了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也难以满足应急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相关机制和制度的系统性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综合保障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应急综合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医防融合不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应急处置指导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卫生应急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规范化的应急培训不足,基层卫生应急装备现代化水平较低,应急风险因素管理、监测、预警、事件处置、评估等多方面的能力不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保障专项经费不足,应急物资品种单一、数量有限,应急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物资的贮备不足。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我县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和院前医学急救调度系统,尚未设置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程度较低,信息沟通传递不畅,信息“孤岛”效应明显。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视察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建设“健康”“平安”为目标,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根本、持续提升能力为重点、不断健全体系为基础、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推进公共卫生应急领域重大政策创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项目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升防范化解风险和应急管理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提供坚实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联防联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政府、社会、个人协同联动,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防控网络。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卫生应急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治、恢复与保障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共建共治共享。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坚持以“预防”为先,优先抓好公共卫生领域的应急体系建设,推动防控关口前移,落实常态化模拟训练,加强“平时”和“急时”机制有序高效转换,提高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和水平。医防融合,协同发展。强化医防协同和风险意识,筑牢公共卫生“网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着重推动疾病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供给体系协同发展,强化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全盘掌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任务,又要协调发挥各主体作用,合理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城市运行、社区治理等各环节,提升重大疫情防控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精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中的支撑作用。(三)建设目标及主要发展指标到2030年,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备,医疗救治体系更加优质高效,卫生应急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灵敏、迅速反应,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努力使达到全市领先地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平急结合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建成指挥高效、决策科学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县一镇一村”三级纵向卫生应急处置网络及各部门单位的横向管理网络实现高效协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响应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救治体系更加健全。健全“县一镇一村”三级应急救治体系,优化院前医学急救网络,推进标准化院前医学急救培训基地建设。支持人民医院完善感染性疾病科及重症监护室建设,完善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全县血液应急联动一体化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人员实战能力显著增强。打造1支市内一流的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成1支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应急队伍组建率达到100%。打造全市领先水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提高全县卫生应急队伍专业人员的整体能力水平。“十五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类别指标2025年实际值2030年目标值指标性质设施设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100100预期性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县级覆盖率()*100100预期性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33.3100预期性传染病床位数占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比重()*0.51.1预期性每10万常住人口负压病房床位数(张)*0.160.48预期性全县医院重症监护病区床位占医院编制床位的比例(%)0.34预期性具备快速转换为临时隔离救治场所的大中型公共设施改造完成率()*一100预期性每万常住人口急救车数(辆)*0.70.77预期性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负压救护车占总救护车比重(%)2.95.8预期性县级卫生应急队伍(支)1保持稳定预期性公共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100预期性联防承担流行病学调查职责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覆盖率(100%)一100预期性联控乡镇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