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技术指南 建设要求与运营期评价(送审稿)》.docx
-
资源ID:1879910
资源大小:37.3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技术指南 建设要求与运营期评价(送审稿)》.docx
GDJT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指导性技术文件GDJT00X-12-2024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技术指南建设要求与运营期评价砥行)TechnicalGuidelinesfornear-zero-CarbonhighwayserviceareaConstructionRequirementsandOperationalEvaluation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前言II引言III1范围42规范性引用文件43术语和定义44一般规定61 t建设原则6I管理要求645评价标准65场地布局与配套建设要求61场地布局6二T场地配套7二q碳汇76建筑建设要求7&1性能与能效7L5保温隔热77设施设备建设要求871照明879暖通空调872给排水87A电气设备88能源系统建设要求9Ri用能规划9口能源供应91能源服务99碳排放核算与评价10ui核算边界及范围10“核算方法10q计算公式10U1评价12参考文献16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本文件由广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本文件为首次发布。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作为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对外服务窗口,高速公路服务区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节能减排、环保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制定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技术指南,对于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件旨在明确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原则、技术要求、评价要求等,为相关单位在近零碳服务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供指导和依据。通过本指南的实施,可以促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在能源利用、建筑节能、交通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推动服务区的低碳化、近零碳化乃至零碳化进程,提高服务区的环保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件编制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先进经验,结合广东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力求使本规范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文件的实施和推广,将有力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实现服务区高质量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技术指南建设要求与运营期评价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要求与运营期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改(扩)建,城市快速路可参考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613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T210862007建筑幕墙GB/T314332015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要求GB/T39752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安全要求及试验规范GB/T50034202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68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CJ/T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1彳氐石炭月艮务区IOwcarbonservicearea运营期年度净碳排放量较低的服务区。近零碳服务区near-zerocarbonservicearea运营期年度净碳排放量趋近于零的服务区。零石炭月艮务区zero-carbonservicearea运营期年度净碳排放量等于或小于零的服务区。月艮务区碳汇carbonsinkofservicearea在服务区规划用地范围内,自然和人工植被从空气中吸收并存储的二氧化碳量。服务区碳减排率carbonemissionreductionrateofservicearea服务区资产绿电对应的碳替代量及服务区碳汇等减排手段对应的碳吸收量之和与服务区碳排放量的比值。服务区碳抵消率carbonoffsetrateofservicearea服务区购买碳信用对应的碳减排量及购买绿色电力证书对应的碳替代量之和与服务区碳排放总量的比值。全生命周期碳排放IifeCycIeCarbonEmissions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使用/运营、废弃处理或回收等阶段)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如CO2、CH4等)排放总量。5A光储充一体化photovoItaiC-Storage-Chargingintegration指将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和充电设施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整合为一个协同运行的能源系统。该系统利用太阳能发电,通过储能设备(如锂电池)平衡供需波动,并为电动汽车或用电设备提供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充电服务,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本地化消纳与电网负荷优化。服务区运营期碳排放carbonemissionduringoperationofservicearea服务区运营阶段产生的碳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51fl月艮务区计算边界accountingboundaryofservicearea与服务区运营活动相关的碳排放的计算范围。711服务区碳排放因子carbonemissionfactorofservicearea将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对应的系数,用于量化服务区运营阶段相关活动的碳排放。?15碳信用carboncredit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认定程序确认减排量化效果后,由相关机构或组织签发的碳减排指标。碳酉己额carbonallowance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可用于交易和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抵扣的指标。绿色电力greenelectricity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转化为电能。51?多能互补系统multi-energycomplementarysystem通过综合利用多种能源,实现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的能源供给系统。4一般规定41建设原则4.1.1 应结合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工程建设特点、运营碳配额指标及项目相关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目标和降碳策略。4.1.2 宜统筹考虑建设与运营全过程,降低高速公路服务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4.1.3 服务区碳减排路径包括技术性减排和措施性减排。技术性减排是通过场地低影响开发、建筑本体性能提升、设施设备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降低碳排放;措施性减排是通过对运营期的碳排放情况进行监测核算与智能管理降低碳排放。4.1.4 宜综合考虑技术与经济性,优先应用绿色建材,选用节能低碳技术、装备和工艺。4.1.5 应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开展碳排放监测,定期评估降碳效果并持续改进。A管理要求4.1.6 2.1服务区碳排放管理应以保障使用功能为前提,以降低服务区运营能耗和碳排放为目标。4.2.2 宜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将碳排放管理融入到服务区日常运营中。4.2.3 宜设置碳排放管理机构,负责碳排放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及考核工作。4.2.4 宜建立碳排放监测管理系统。A1评价标准4.3.1服务区碳排放评价应在服务区通过交工验收并运营一年后进行,评价时间以一个自然年为周期。4.3.2服务区碳排放评价应满足本文件控制指标的要求,按服务区碳减排率和碳抵消率划分为五级,详见表L表1服务区碳排放评价等级与对应星级划分等级与对应星级划分碳减排率(Rr)/%碳抵消率(Or)/%低碳服务区80>Rr50/近零碳服务区100>Rr80/近零碳服务区80>Rr50Or100-Rr近零碳服务区100>Rr80Or100-Rr零碳服务区Rr100/注:零碳服务区引入碳抵消方式进行设计评价时,应购买不少于10年的绿色电力或等量的碳信用产品,可先使用设计阶段购买的绿色电力或碳信用产品进行抵消,当购买量抵消完时,应购买不少于5年运行期的绿色电力或等量的碳信用产品。5场地布局与配套建设要求41场地布局5.1.1 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利用场地气候环境条件,通过场地低影响开发和建筑本体节能性能的提升,从源头降低服务区的用能需求。5.1.2 服务区场地布局应因地制宜,并满足如下要求:a)根据地形地貌灵活布置,宜保护场地内原有的山体形态、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等;b)宜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营造适宜的场地微气候环境;c)场地布局应有利于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d)服务区场地布局应满足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要求,在布局时有污染物排放的停车场、加油站宜布置在下风向位置。耳3场地配套5.2.1 宜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实现雨水渗透、调节、储存和回收利用等功能,满足如下要求:a)室外休息区和小型车停车场等宜采用透水铺装,铺装面积比例不小于50%;b)宜将建筑屋顶和路面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5.2.2 宜根据场地空间容量、交通量预测以及相关发展规划需求情况,设置或预留充电桩(站)、换电站、储能站等功能区。服务区充电桩停车位占小车停车位的比例应不小于15%,并宜按不小于30%小车停车位比例预留安装条件。44碳汇5.3.1应合理规划绿地布局,以缓减服务区建筑物热岛效应和调节微气候为目标提升服务区碳汇。5.3.2 服务区绿地率宜达到15%以上,绿化植物种植应乔灌草相结合,构建立体植被群落,植物种类应优先选择环境适应性强、碳汇能力强、抗逆性强、维护需求低的本土植物种类。5.3.3 宜通过立体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区的绿化面积。6建筑建设要求A1性能与能效1.1.1 建筑布局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可优先考虑错列式、斜列式、中庭侧院式等布置形式。1.1.2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宜采用采光天窗、采光中庭、采光通风竖井、光导管等设施,可适当考虑装配式建筑,减少建设和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6. 1.3建筑体形宜规整紧凑,体形系数宜符合GB50189的相关规定。7. 1.4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窗墙比应符合GB55015的相关规定。8. 1.5条件适宜地区宜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9. 1.6综合服务楼能效指标计算宜符合GB/T51350的规定。A3保温隔热6.2.1建筑外墙宜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提高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符合DBJ15-51-2020中的规定。6.2.2建筑屋面宜考虑屋面的热工性能,降低夏季屋顶温度,减少空调能耗。6.2.3建筑外窗宜采用断桥铝合金窗等节能窗型,应合理控制窗墙比,减少外窗的传热面积。6.2.4外窗和遮阳装置性能选择时,宜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季得热以及天然采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