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大脑》读书感悟.docx
手机大脑读书感悟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手机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如影随形的一部分。它带来便捷与丰富信息的同时,也悄然对我们的生活和大脑产生了诸多影响。瑞典作者安德斯?汉森所著的手机大脑宛如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精准剖析了手机与大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们揭开了手机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读罢令人深思。书中指出,我们的大脑其实仍保留着许多原始时代的特性。在远古时期,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留意周围环境中的食物、危险等信息。而手机的出现,巧妙地利用了大脑的这一特性。各种软件通过不断推送新鲜事物、制造“期待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比如,当手机提示音响起,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可能有重要消息,大脑便开始大量分泌多巴胺,驱使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查看。这种机制就如同赌场利用人们对不确定性结果的执着,让我们陷入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中。据统计,手机一天甚至能给我们“注射”高达300次的多巴胺刺激,使得我们对手机愈发难以割舍,进而对周围现实世界的关注度大幅降低。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还会干扰我们的睡眠。手机发出的蓝光会让大脑误以为处于白天,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乱我们的生物钟,导致难以进入深度睡眠。长期沉迷手机,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因为真正能让我们心情愉悦、内心充实的,是社交、运动、充足的睡眠等,而这些正是基因中所留存的让祖先得以更好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习惯,手机的过度使用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践行这些习惯。书中特别强调了运动对改善这种状况的重要性。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99%的时间里,压力都与“战斗还是逃跑”的危险处境相关,而良好的体力是存活下来的关键。经常运动的人,抗压能力更强,因为他们即使不完全启动压力应对系统,也能在面对潜在威胁时保持从容。运动就像是大脑的“良药”,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注意力更加集中,记忆力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增强我们的抗压能力。有研究表明,在上课前让孩子运动15-20分钟,孩子的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做事也更加冷静,学会分析思考,注意力也更为集中。阅读完手机大脑后,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与手机的关系,不能再任由手机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要学会掌控手机,而非被手机掌控。比如,可以尝试设置离线时间,在特定时间段内将手机断网,专注于学习、工作或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关闭各种不必要的消息提醒,避免被提示音干扰,主动安排时间去处理信息;多参与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让大脑在运动中得到放松和锻炼;还可以培养一些线下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纸质书籍、绘画、手工制作等,丰富自己的生活,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手机大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手机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危害。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习惯,合理使用手机,保护好我们的大脑,回归到更加健康、充实的生活状态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既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又不至于迷失在手机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