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
“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一、规划概述(一)规划背景“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飞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对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区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着力推进全区防灾减灾事业发展,促进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在充分调研学习国内先进城市实践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区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制定本规划。(二)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八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6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三号)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九号)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6年修订)(202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8号)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9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10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11 .省防震减灾条例(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6号)12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GBT51327-2018)13 .全国防洪标准(GB50201-2014)1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15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16 .公共安全大规模疏散规划指南(GB/T35047-2018)17 .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建标180-2017)(三)规划实施期本规划实施期为:2026年2030年(四)规划范围二、现状与形势(一)区概况区位于中部偏东,东经102°35,102°55',北纬24°12'24°32,之间,东南与华宁、通海两县交界,西南与市红塔区接壤,西北与澄江、昆明晋宁两县相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昆明100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1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7公里,国土面积850平方公里(折合127.5万亩),其中山区、半山区占71.67%,坝区占15.96%,湖面占12.37%,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全区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脉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东北走向较少;海拔最高点2648米(翠峰谷堆山),海拔最低点1690米(九溪河口村);中心城区海拔1730米,坝区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2019年底区总人口数28.84万人。L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增幅较上半年上升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增幅较上半年上升4.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7%、增幅较上半年上升3.8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31.5%、增幅较上半年上升74.8个百分点,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和7.5%、增幅较上半年分别上升0.2和L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9%、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3个百分点。2 .自然气候区地处低纬高海拔滇中腹地,属中亚热带半干燥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有:干湿季分明;气温年、月温差小,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季光、温、热、雨同步。多年平均气温16.4寸,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3.9oC(2026年),极端最低气温-5.9。C(1999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821.1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681.1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2.9%,多年平均降雨日数(20.Innn)117天。降雨量最多1968年达1220.6毫米,最少为2011年的496.8毫米。多年平均雷暴日数63.9天。区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洪涝、冰雹、大风、雷暴、低温霜冻等。3 .水文条件境内河道属于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流域面积387.8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安化河、九溪河、路居西河、路居东河、江城西河、江城东河、渔村河、大街河、大寨河、雄关河、螺蛔铺河、周官河、后卫河、侯家沟河、小街河、旧州河、大庄河、牛摩河等18条,河流总长184.8千米。区境中部有高原断陷湖泊星云湖,辖抚仙湖l3o星云湖总面积34.71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容水量1.84亿立方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属富营养型湖泊,十分适合鱼类生长,被誉为“天然养鱼塘”。抚仙湖总面积212平方千米,其中辖水面68.94平方千米,占水面总面积的32.5%。4 .地形地貌地势为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倾斜。地形分为湖泊、盆地、中低山、河谷。主要山脉有谷堆山、梁王山、野牛大山、老尖山、安化大山、架雄山、马大山,境内最高峰谷堆山位于江城镇三百亩村海拔2648米,最低点位于九溪镇河口村海拔1690米。5 .地震区主要断裂带有4条,包括近北南向的明星-二街断裂和雄关-上村断裂,近东西向的安化路居断裂和北西向的玉川断裂。(二)灾情回顾分析“十四五”以来,区洪水、内涝、山洪、农业干旱、生态干旱、城镇缺水、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等水旱灾害;单点暴雨、低温雨雪、大风、冰雹、雷暴等气象灾害;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均有发生。其中以气象、水旱灾害和地质灾害相对较严重。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困难,也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十四五”期间区低温霜冻灾害2起、风雹灾害8起、洪涝灾害共计17起、干旱灾害3起、台风灾害2起、雪灾1起,地震灾害计1起;2018年通海县813、814地震灾害造成9人受轻伤,紧急转移安置3002人,18540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9890.5万元。“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受灾人口363380人次,因灾受伤9人(无人员死亡),紧急转移安置3054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17834.5公顷、成灾面积10982.31公顷、绝收面积1963.2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4083.72万元。区“十四五”期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年份受灾受灾面成灾面绝收面济人口(人)积(公顷)积(公顷)积(公顷)201664220536130531433.5201716051688.6520.239.27“十2018842471952.21641.325四五“时2019457115296.763242.7594.8期20251531514535.942525.03400.64合计36338017834.510982.311963.21(三)工作成绩“十四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努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既包括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防治、灾害应急救援救助、灾害后期处置等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环节,又包括防灾减灾工作必不可少的管理体制、应急机制、救援队伍等诸多方面的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成立了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机构改革之需组建了区应急管理局,整合了林业、水利、国土、防震减灾、民政等部门自然灾害管理以及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职责,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格局,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中发挥出了优势作用,应急管理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高。二是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农业、气象、地震等部门资源和信息共享,向上联通省、市,向下覆盖乡镇(街道)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网络。建立了数字化测震台、小型气象观测站、水文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点等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重点水利工程、供水供电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运营与维护的监测系统。三是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按照省、市关于机构改革的统一要求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1+4”模式,进行横向、纵向的拓展,形成以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为“1”,四个专项指挥部为“4”,区级38个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及社会救援力量为“N”的“1+4+N”的应急管理模式,同时把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一并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把三个委员会的办公室统一设在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处置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这两大类突发事件。四是恢复重建能力增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采取统筹协调,整合部门资源,多管齐下,共同推进的方式,以民政、应急部门为主的受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应急生活救助为重点,解决好受灾群众在口粮、衣被、饮水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地震安居工程、脱贫攻坚异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政策和资金,利用农村信用银行小额信贷,农房保险,加快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五是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有所提高。全面实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十四五”期间,大街街道下营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村)2个、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六是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以公安干警、消防、武警、民兵应急分队为主体,以森林防火、电信、电力、通信、卫生、住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交通运输等为辅助的综合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同时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每个村(居)委会至少设有1名(民政、农业、林草、水利、地震、气象、地质)灾害信息员,逐步落实了岗位待遇。建成了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有一定规模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共青团组织、区红十字会、基层社区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自然灾害保险逐步推开。针对干旱、洪涝、低温冷冻、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增大、民房不同程度倒塌损坏的实际,区制定出台相应补助政策,理清理顺保险理赔渠道,每年以竞标的形式鼓励人保财险、人寿财险、太平洋保险等企业参与种植业、农房等保险领域,目前已将烤烟、水稻、玉米、油菜和农房纳入保险。建立了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机制,与交通运输部门签订了救灾物资紧急运输保障委托协议、与区县内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