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目录前言-1-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1-第一节现实基础-1-第二节发展环境-7-第二章总体要求-11-第一节指导思想-11-第二节基本原则-11-第三节发展目标-13-第四节发展布局-16-第三章做大做强主导产业-18-第一节优质稻产业-18-第二节糖料蔗产业-22-第四章巩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29-第一节肉牛产业-29-第二节生猪产业-33-第三节渔业-39-第五章加快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44-第一节完善特色产业生产体系-44-第二节提升农产品加工业-47-第三节推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50-第四节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53-第五节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55-第六节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57-第七节健全联农带农机制-60-第六章保障措施-62-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62-第二节强化要素保障-64-第三节健全服务机制-67-附件:市区“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70Ill刖S“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市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根据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自治区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十部门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区特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区全域行政区划,包括4个街道20个乡镇291个行政村(社区),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现实基础一、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2025年,区社会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全区生产总值(GDP)359.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5.60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1L67亿元,增长0.0%;第三产业增加值172.40亿元,增长10.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0%、31.1%和47.9%。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87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4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96yGo农业经济发展。2025年,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74亿元(按当年价,下同),同比增长4.4%(按上年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82.86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8.79亿元,增长16.2%;牧业产值23.63亿元,增加1.5%;渔业产值3.55亿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9亿元,增长9.8%0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9.16亿元,增长5.5%。全年粮食产量25.19万吨,同比增长2.2%;蔬菜产量73.54万吨,增长5.6%;水果产量30.99万吨,增长13.0%;甘蔗产量764.74万吨,增长5.8%;肉类产量5.95万吨,增长0.6%;水产品产量2.82万吨,增长2.3%。全年生猪出栏49.51万头,增长0.4%。蚕茧产量1789吨,下降0.6%。二、主要成效产业扶贫成果显著。“十四五”期间,区重点抓好甘蔗、水稻、肉牛、生猪、现代渔业、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链多方位辐射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据统计,区级“5+2”特色产业覆盖达97.08%,82个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0%以上。全区累计落实产业扶贫以奖代补资金1.47亿元,产业扶贫政策覆盖了97%的贫困户,累计2.21万户8.72万人脱贫,82个贫困村摘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9283元增加到2025年底的14696元,增58.3%,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胜利。2025年,全区获得国家脱贫攻坚奖1项,获奖总数占的20%,占市的50%o产业格局日益优化。“十四五”期间,区充分挖掘特色产业优势发展潜能,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是特色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2025年,区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2.6万亩、产量25万吨,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供给充足。甘蔗生产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完成了71.2万亩的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任务,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142.7万亩,2025/2026年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120.28万亩,进厂糖料蔗590.28万吨。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达21.97万亩,特色水果占比大幅提高,水果产量3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1.8万亩,产量73.2万吨。发展桑园面积0.15万亩,年产鲜茧0.1789万吨。二是生猪、肉牛产业不断攀升。2025年,区共有母猪存栏近8万头,生猪出栏49.51万头、存栏42.56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244家,全区生猪规模化水平达90%;通过推广“微生物+发酵床”肉牛生态养殖技术,肉牛养殖得到快速的发展,肉牛出栏4.88万头、存栏12.98万头,年出栏5001000头以上的牛场有1个,年出栏100o2000头的牛场有2个,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大型牛场有3个。三是水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水产品养殖面积6.2万亩,水产品产量2.82万吨,水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产值达到3.5亿元。经营主体带贫效果显著。区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着力协调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目前,区已完成打造95个示范区(点),2115个专业合作社,332个家庭农场,其中示范家庭农场37家(自治区级14家、市级23家),培育1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级1家、市级15家)。共有155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并覆盖82个贫困村,带动3953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组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53家,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合作社组织全覆盖,特别对82个贫困村完善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备案,对发展贫困村经济带动贫困农户脱贫打下了组织领导基础。品牌培育初见成效。区加大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农产品品牌。截至2022年12月,全区累计有31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2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966.96公顷,核准产量38260吨。“甘蔗”甘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东糖集团有限公司的“QT”牌白砂糖为“中国名牌产品”;永鑫集团有限公司的“晶龙”牌白砂糖为“名牌产品”。“北回桂稻”和“三利小龙虾”获得供港STC认证。“十四五”期间,区累计认定自治区级示范区5个、县级示范区7个、乡级示范园40个、村级示范点234个,实现了乡乡有示范园、村村有示范点的产业格局。累计创建三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三星级农家乐5家。2018年,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5年,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区共创建水库净水渔业示范基地4个,创建自治区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自治区级水产品可追溯企业20家,自治区级示范社3家,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个。截至2026年,累计创建自治区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152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74家,三星级64家。质量安全保障有效提升。“十四五”期间,区按照“一控两分三防两配套一基本”思路,全面推行粪污处理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提升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水平。2025年,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7.46%,其中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为100%;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85%,其中,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为98.58%。积极推广“微生物+”的生态养殖模式,累计通过畜禽现代生态养殖认证的规模养殖场共91家。大力推进渔业健康养殖,积极开展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落实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依法核发养殖证212本,面积5.9万亩,占全区水域滩涂养殖面积6.1万亩的96.7%。三、存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还不够高,特别是机种和机收的水平比较低。区池塘大多建于二十世纪80-90年代,标准低、老化严重,多数养殖户未能对池塘定期养护,现代新型养殖设施很少。田间工程及灌区末级渠道不够完善,农田标准化率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低。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区仍处在种植养殖和初加工阶段,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精深加工主要依赖外包企业,缺乏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整体转化率偏低,水稻、肉牛、生猪等均处于初加工阶段,加工企业较少,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欠缺。水产品加工基本是空白,现代营销手段落后,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不高以及订单农业的规模偏小。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特色产业项目建设资金除了国家补助外,配套资金少,资金拨付率低,不足以支撑特色产业发展,致使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工程项目进度缓慢、现代科技含量低。传统渔业养殖投入成本高,水稻和糖料蔗机械化生产配套资金短缺,农民投资及管理成本增加,“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资金拨付慢、辖区内制糖企业转型升级存在融资难。第二节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激发新活力。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202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国家、自治区、市必将出台更多惠农利农富农政策,有利于新时期推动特色产业现代化发展,为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调优。当前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仍呈现刚性增长,需求结构持续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推动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典型,进而提升区农业竞争力。重大战略交汇叠加释放发展红利。“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全面展开,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两湾”联动发展不断深入,自治区“南联、北开、东融、西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更为稳固,为区深入推进东融战略,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部发达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带来重大机遇,为区特色产业在引进项目、争取资金、补齐短板、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注入强劲发展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农业正从“现代农业”迈入“智慧农业”时代,也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动能转换带来强劲动力。“十五五”期间,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将得以全面提升,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智慧、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型。二、面临挑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十四五”期间,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业水利等设施不断完善,但部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