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残疾人的广泛参与和全面发展,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据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市“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执行期为2026年至2030年。一、编制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成绩显著,基本完成“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残疾人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残疾人脱贫攻坚纳入全市脱贫攻坚大局,以残疾人集中就业等方式实施了一批“扶贫+助残”项目,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低保兜底等扶贫政策,全市347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实现脱贫。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重度和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险由政府全额资助。残疾人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存量任务全面完成。截至2020年12月,全市893户重度无业残疾人落实以单人户享受低保;全市为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津贴14063人次,为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23958人次,累计发放两项补贴资金达7506.75万元。逐步扩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自2019年起非重度的智力、精神残疾人也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落实贫困残疾人家庭居家无障碍改造279户。残疾人就业创业深入推进。认真落实市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办法等就业保障政策,健全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机制,多向发力助推4630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其中,56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新增就业719人。新增培训1060人次,全市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都至少接受了一次就业技能培训。初步建立“政府+企业+社区”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有序为残疾人提供能力评价、职业培训、推荐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自主创业等服务。培育3个残疾人就业基地和11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扶持发展6个盲人按摩机构。推动全市2家集中就业企业安置残疾人80名,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271名,扶持463户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及自主创业,创新开展残疾人奔小康示范户项目和精神残疾人精准扶贫项目一一爱心茶餐厅。选送8名残疾人参加全国、省和各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累计获得全国第四名1个、全省第二名1个,市第一名1个。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建立残疾儿童筛查信息系统,积极探索“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残疾儿童筛查报告工作机制,探索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扶持和精准服务机制,康复服务网络、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认定各级定点康复机构20家,定点评估机构20家,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康复服务达1万多人次,其中辅助器具适配服务2084人次,0-6岁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服务245人次。建成1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高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资助标准,进一步加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寄宿托养、居家养护、日间照料等多层次、个性化托养服务成绩亮眼。全市11个镇(街)建成14个社区康园中心,实现镇级康园中心和市日间托养机构星级评定全覆盖,为1174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职康训练等综合性服务。通守正创新开展精准化服务,努力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我市“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要清醒认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及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是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仍然偏低,残疾人生活水平滞后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残疾人事业仍然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短板问题依然突出;三是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与残疾人就业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有效对接仍需加强;四是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残疾人多层次、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康复、托养、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五是残疾人平等权利还没有充分实现,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六是残疾人事业保障机制仍需提质增效,残联组织群团改革需进一步加强统筹、扎实推进,市镇村联动互补的基层残疾人服务队伍建设及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推进残疾人事业治理现代化作为根本支撑,全面推进残联改革创新,着力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的残疾人权益保障体系,搭建全方位的残疾人关爱服务社会动员机制,推进残疾人事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努力提升残疾人平等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法治建设为保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以法治政府为依托,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和监督。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残疾人及其工作者的法治观念,提高残疾人事业法治化水平。坚持系统观念谋全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中心、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实践,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残疾人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实现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建立,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更加牢固,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效益提升。残疾人事业保障制度更加优化。将残疾人事业发展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运行高效,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优化,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体系更加完善。到2030年,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渠道、多形式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促进残疾人及家属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残疾人就业进程与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协调。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到2030年,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供给结构更加合理,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全市残疾人逐步享有均等化、便利化、专业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防控网络更加完善,残疾人的康复、教育、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残疾人融合发展的城市文化更加浓郁。到2030年,无障碍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全社会助残扶残氛围更加浓厚,关爱扶助残疾人长效机制日益完善,残疾人全方位感受到城市温度,更加平等自信地融入社会。专栏2:“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20年2030年属性收入和就业1.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速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预期性2.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人)174400预期性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3.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100%100%约束性4.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100%100%约束性5.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100%100%约束性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深化集中就业、爱心茶餐厅等“扶贫+助残”项目,大力培育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鼓励和带动农村残疾人参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持续激发残疾人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2 .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落实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单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已纳入保障范围的一户多残、老残同户、孤残重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实施分类施保,增发补助金。加强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残疾人家庭急难社会救助,切实提高社会救助时效。完善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儿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和住院救助政策,强化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互补衔接。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防治管理和康复服务机制。继续深化“困中之困”残疾人专项帮扶制度。3 .完善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上级政策文件,对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实施动态调整,稳步扩大补贴覆盖范围。健全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居家、寄宿、日间托养服务补贴制度,提升保障力度。健全残疾人专项补贴监督管理机制,落实残疾人社保信息共享,确保残疾人专项补贴精准发放。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大对7-17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完善落实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扩大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资助范围,进一步满足残疾人辅具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残疾儿童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落实国家关于伤残军人安置管理和服务优待规定,切实保障残疾军人同等享受扶残助残政策。落实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电等费用优惠,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医疗、教育、文化、体育、法律、通讯等公共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实施费用减免优惠,并提供优先服务和支持性服务。完善残疾人驾驶汽车政策。4 .做好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各项工作。贯彻落实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落实困难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参保政策,逐步扩大全市残疾人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按照国家部署落实将相关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加大对失能、半失能残疾人、以老养残的残疾人长期照护服务力度。支持就业残疾人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对分散按比例就业、集中安置就业、自主创业、个体就业等在岗的参保残疾人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探索推进资助残疾人购买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项目,鼓励开发适合残疾人保障特点的残疾人康复保险等商业保险产品,适时适度扩大商业保险待遇标准和保障范围,并给予保险费优惠。5 .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住房困难家庭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工程优先保障对象。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统筹考虑无障碍需求。农村危房改造应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对无力自筹资金实施危房改造的农村残疾人家庭给予倾斜照顾。继续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适老化)改造项目,在优先保障重度残疾人家庭的改造需求的基础上,放宽改造对象条件。动员各方力量帮助“困中之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宜居美居”工程,帮助残疾人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居住品质。6 .提高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质量。进一步健全“居家托养为基础、社区照料服务为依托、机构托养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符合条件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照护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逐步提高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资助标准,适时调整日间托养机构学员训练补贴,探索实施交通补贴。落实市残疾人社区日间托养服务标准,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大财政保障,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制订扶持政策,鼓励残疾人参照单人户施保。2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补贴动态调整,稳步扩大补贴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