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结合全县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编制背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时期,县残疾人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残疾人小康进程主要指标全部顺利实现。22888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如期脱贫,1689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18941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761名残疾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20636名困难残疾人得到生活补贴,14022名重度残疾人得到护理补贴。提供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27263人次,提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198人次,辅助器具免费适配2860件。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720户。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城乡无障碍环境持续改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扶残助残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残疾人面貌焕然一新,更加积极主动融入社会,更加坚强地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自强自立典型不断涌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五五”时期,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残疾人事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一是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较高。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人均水平有较大差距,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就业难、就业不稳定问题仍然存在。二是残疾人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农村和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比较薄弱,残疾人就学就医、康复照护、无障碍出行等多样化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三是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权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还不够充分。做好新时代残疾人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要“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弱有所扶,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以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和平等权利,健全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设备,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开创残疾人事业新局面。(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格外关心、关注残疾人,着力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发挥残疾人主体作用,激发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强弱项、固根基、补短板,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坚持改革创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进残疾人服务模式,贯穿到残疾人工作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消除环境障碍,努力提升残疾人平等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需求,让残疾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坚持统筹协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协同作用,集成政策、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稳定的就业。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备,残疾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无障碍社会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更加适应。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公平发展的权利更加充分,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专栏1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主要指标I指标2025年2030年属性一、收入和就业IL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预期性2.城乡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人数(万人)0.3预期性p二、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L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100100约束性F2.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100100F约束性J3.重度残疾人护100100约理补贴覆盖率()束性J4.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90预期性5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稳定在95%以上预期性P6.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5%>97%约束性J7.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J>80%>85%约束性J8.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80%>85%约束性三、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P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万户)0.3约束性(一)健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稳定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L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4个专项行动的帮扶范围并给予重点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残疾人人口动态监测,健全防止残疾人易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研究制定持续有效解决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困难家庭的政策措施。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残疾人,按照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就业需求监测预警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坚持开发式帮扶,加大培训力度,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提高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对接与就业服务。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残疾人教育、就业、健康等关爱服务。鼓励企业发展帮扶工厂、帮扶车间,加大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力度,吸纳残疾人就业。制定完善农村残疾人从事农村电商运营的扶持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残疾人帮扶示范基地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创业担保贷款进行贴息。做好残疾人家庭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开展基层党组织扶残助残行动,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定点帮扶中实施扶残助残行动。实施沪滇东西部残疾人帮扶协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困难残疾人帮扶。依法保障农村残疾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帮助残疾人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扶持农村残疾人参与乡村富民产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2 .强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提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或最低生活保障。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参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强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安置和寻亲服务。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互补衔接,减轻残疾人医疗费用个人负担。加强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做好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残疾人急难救助工作。3 .加快发展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将重度残疾人照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类社会救助,建立残疾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鼓励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参与残疾人照护服务。做好残疾人与失能老人服务的衔接,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应优先接收符合条件的老年残疾人入住,成年残疾子女可与无法互相照顾的老年人共同入住养老机构。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根据市级政策制定并实施托养服务机构扶持措施,建立托养服务补贴制度,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4 .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保障水平。落实财政为困难重度残疾人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政策,对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定额资助。对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保险报销后仍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医疗救助,帮助有参保意愿的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病残津贴政策。将残疾评定、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和与医疗密切相关的辅助器具逐步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药物维持治疗纳入门诊特殊疾病或者参照住院进行管理和支付。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对自愿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困难残疾人家庭种植养殖项目,按照规定给予保险费补贴。支持就业残疾人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对符合条件的失业残疾人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和临时救助金。推进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照规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加强工伤预防和工伤职工康复工作。鼓励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等商业保险。5 .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优待政策。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普遍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各行各业为残疾人提供的交通、辅助器具、电讯网络、用水用电用气等减免扶补优惠政策,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政策,落实残疾人驾驶机动车政策。加强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残疾儿童)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建设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为特殊困难的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照护等服务,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6 .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安全便利。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优先安排公共租赁住房,不断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在实施农房抗震改造工程等项目时,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房抗震改造工程、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等要统筹规划、建设无障碍设施。7 .落实残疾军人和伤残民警抚恤优待政策。全面落实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妥善解决伤病残军人生活待遇、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现实困难。加强有关优待工作,协调推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伤残优待政策落实落地。促进残疾军人、伤残民警残疾评定标准与国家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标准合理衔接,保证残疾军人、伤残民警优先享受扶残助残政策待遇、普惠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8 .加强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保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应将残疾人列为优先保护对象。执行国家制定的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残疾人社会支持和防护保护指南,推广使用适用于残疾人的专业救援技术和设备。加强残疾人集中场所和残疾人服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