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林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林业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四五”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地理环境,统筹城乡绿化发展,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景观品质;进一步推进生态景观林带、碳汇造林、精品绿道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乡村绿化美化和森林城镇建设,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深化林场改革。截至2025年,全县林地(含市属林场)261.7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6.98%。森林面积251.35万亩,其中商品林面积162.78万亩;省、市生态公益林面积(含市属林场)99.3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3.91%,活立木蓄积1009.61万立方米。(一)生态保护卓有成效1 .森林资源管护得到强化。实施森林碳汇造林和生态修复工程。县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一系列措施,“十四五”期间,全县进行人工造林面积13595亩,育苗1000万株,参加义务植树108万人次,植树435万株,义务尽责率95%以上,建设生态景观林带150亩,有效地提升森林品质。同时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林地占用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地定额管理制度,期间审核审批94宗,严守林业生态红线,有效保护了造林抚育绿化成果。县积极开展天然林保育,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进一步筑牢湿地保护修复,建立湿地保护体系。县湿地公园3个,其中“十四五”期间建立香溪堡县级湿地公园,有效保护区域陆生脊椎动植物栖息地,鸟类及各类水生动植物数量显著增加,湿地保护与恢复成效显著。2 .完成生态公益林落界工作。县排查生态公益林区划错误和程序不到位、重复区划、地块不落实等问题,逐步形成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制度化。“十四五”期间,县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了县森林经营规划(20182050年)和县属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探索公益林和商品林最优培育经营模式,将非生态公益林林地纳入森林管护区。大力推进湿地松和枝树低效纯林的退出和改造,推广种植乡土阔叶混交林,进一步改善了林分结构,完善了森林生态体系,提高了森林生态效益。3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县有序推进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编制了市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设工作,完成县18个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调查摸底工作及编制整合优化方案,整合优化为6个自然保护区,县级以上森林公园6个,湿地公园3个,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地存在的规划不合理、权属不清、交叉重叠、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底册不清、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整合后的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4 .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县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全面落实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对野生动植物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LED屏幕,消防车广播循回播报,拉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海报、宣传手册,制作标牌展板,现场咨询讲解等方式,深入宣传法律法规,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监测项目,预防疫源疫病传播。另外,成立以县分管领导为组长,县相关单位、乡镇为成员的县禁食野生动物后续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帮扶,引导人工繁育野生动物行业转产转型。5 .严格落实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森林防灭火工作各项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扑救、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强化预防措施,坚守林业生态安全生命线。“十四五”期间完成了县森林防火规划(20192030年)编制工作,抚育管护生物防火林带58.77公里,生物防火林带折合面积1097.8亩。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开展宣教活动,结合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定期开展森林火灾工作隐患排查,做到未雨绸缪,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灭并举,综合治理的工作目标,不断完善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森林防灭火科学化、现代化,全面提升森林消防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在“十四五”期间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成效显著,全县实现森林火灾受害率小于0.8%o0从县到镇、至1村、到组、到承包者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实行县镇两级森林防灭火24小时值带班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不脱岗漏岗,确保遇到突发火情,立即展开扑救。全县共制定方案13份,成立督查组5支25人,行动组25支113人。6 .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控。县强化有害生物防控治理能力,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的通知(林生发2019)55号)、省林业厅关于下达“十四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率”指标任务的通知(粤林函2016301号)要求,实施有害松材线虫、薇甘菊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系统监测,“十四五”期间在全县12个乡镇场建立了20个固定监测点,加强监测预报;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加强松材线虫病和薇甘菊防治工作。每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均控制在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保护了全县林业建设成果和生态安生。7 .护林员网格化管理成效初显。县根据省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护林员网格化管理和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林办函201991号),实施护林员网格化管理项目,紧紧围绕全省森林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的建设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全面覆盖”的原则,划分好监测与管护网格,明晰网格四至边界,落实网格责任主体,采集和处理相关信息数据并入库,形成了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护林员网格化管理体系。(二)城乡绿量稳步增长1 .森林城镇建设有序推动。根据省市的部署和安排,县规划创建5个森林城镇,自2017年以来,蓝田瑶族乡、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和地派镇等3个乡镇已先后被认定为“省森林城镇”。目前麻榨镇和龙潭镇正按照建设标准开展省森林城镇创建工作。县在创建森林城镇工作中,坚持规划先行,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找准定位发挥特色,深入挖掘森林城镇建设特色。如蓝田瑶族乡把建设休闲宜居型森林城镇与少数民族特色风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构建“愉悦蓝田醉美瑶乡”。另外,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发挥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以森林生态休闲与森林人家旅游为产业新看点,打造集森林度假休闲、观光游览娱乐、康体保健疗养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型森林城镇。地派镇依托县“北大门”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大广高速公路的便利,建设特色鲜明的休闲宜居型森林城镇,打造温泉养生客家文化小镇。2 .乡村绿化美化成效明显。县开展“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森林村庄建设,截至2025年共完成了132个森林村庄建设,送苗下乡30万株,对往年“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森林村庄建设点进行抚育管护,巩固绿化美化成效。在森林村庄建设工作中,充分依托村庄古树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等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将森林村庄建设与古树资源、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等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成为集科研、健身、休闲为一体的乡村古树公园,深受群众欢迎。目前已建成了龙石头村、四围村、渡头村、陈洞村、北隅村、上东村、合头村等一批乡村森林公园,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全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3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成效明显。2015年以来,在高速公路等主干道两侧1公里可视范围内建设生态景观林带,共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61.6公里,形成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生态景观长廊。(三)林业经济不断壮大L林业产业稳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县以各类种植基地建设为主的第一产业逐年出现转型发展,转型为突出以碳汇林建设、苗木花卉基地建设,林木培育和种植;并按照“适地适树”原则,改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改造不合理的单一林种结构。随着全社会每年绿化美化环境的需求,促使苗木花卉产业不断兴起。其中林下种植方面,种植中药材IlOO多亩,南昆山毛茶、西溪笋等已成为县林下经济的特色品牌,为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林下养殖方面,养殖蜂群12万多群,年产蜂蜜2000多吨,年产值达1.1亿元,完成龙田林下养蜂基地和永汉林下养猪基地两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建设。第二产业逐步向附加值高的精加工企业发展,人造板、包装材料、牙签、家具制造等企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木材加工企业达到1159间,从业人员约4919人,2019年总产值约为7.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实现较大提升,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自然景观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森林康养、休闲业快速发展。目前,县大力推进南昆山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形成康养旅游业态与观光、度假、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的产业联动发展。据测定,南昆山森林中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为4134个/cm?以上,是全国森林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有九重远眺、观音潭、高山别墅等36处景观景点,先后荣获“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省最美乡村”“省十佳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单位”等称号,每年到南昆山旅游的人数达150万人次以上。另外,县3个新建村级森林公园项目,利用现有自然山体、古树名木群落、水网等生态景观资源建设以乡村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绿色生态体系,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正在启动项目建设。2.特色经济产业得以发展。加强示范基地典型带动,以点带面促进了林下经济发展,重点扶持好示范基地,让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目前,全县有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分别是市盛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富润康食品有限公司;4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分别是富康养蜂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县神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县永汉镇洋坑天然养殖有限公司和县龙蜂养蜂专业合作社;7家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分别是市盛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伟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县龙蜂养蜂专业合作社、县三洞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市祈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Y髻山农业有限公司、县神草种植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分别是县南昆山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县龙蜂养蜂专业合作社;县平陵街道山下伟燕农场获得了“省示范家庭林场”称号;县神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了“中国森林康养人家”称号;县南昆三寨谷度假村有限公司获得了“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称号。通过各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县林下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一大批山区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四)林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1 .完成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十四五”期间,县完成林场改革工作,妥善解决林场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经济补偿问题。通过改革,由以前“砍树”经营模式成功转变为可持续经营模式,森林资源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生态得到保护,林场得到发展,职工生活得到保障,资源得以增长。建立了职能定位明确、管理科学规范、政策保障有力的现代国有林场发展新机制,呈现出国有林场生态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 .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完成了省市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的发放工作;强化使用林地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违法使用林地行为查处打击力度,重点遏制政府性违法使用林地行为,严防林地流失;将森林督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国家级公益林建设成效监测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列入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产权交易工作,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做好流转服务,为山区农民打造致富奔康平台。3 .执法队伍和执法力度得到强化。进一步梳理县林业执法体系,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破坏绿化、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十四五”期间,县及时查处涉林毁坏、破坏案件,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有效的保护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成立县林业局、公安森林分局、公安局、市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