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十四五”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统领科技创新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江”发展战略,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壮大创新队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在支撑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2025年分别位列全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考评第三、第四名、第二名。(一)“十四五”全区科技发展主要成就L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工作要求,每年召开2次以上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召开科技工作大会表彰奖励科技创新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2016-2025年,先后召开2017年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二次学习动员大会、2018年区人才工作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员大会、2019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2025年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对2014-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表扬;同时,大力开创科技创新工作环境,建立健全适应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相继出台实施关于印发市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等3个实施方案的通知(玉江发201731号)、关于印发市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玉江政通20181号)、关于印发市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的通知(玉江政办发201848号)、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玉江政发201851号)、市区实现R&D经费投入占GDP2.5%实施方案(试行)(玉江政发(2018)52号)等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关联配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2.科技投入持续加大。R&D科技研发经费支出逐年增加,20162025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分别为1855.3万元、6679.5万元、7158.8万元(全社会R&D研发经费)、13783.4万元、15823.1万元(全社会R&D研发经费),2017年比2016年增长260.02%,2018年比2017年增长7.18%,2019年比2018年增长92.54%,2025年比2019年增长14.80%。财政科技投入经费不断加大,20162025年区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1161万元、1350.3万元、2095万元、4973万元、5471万元,2017年比2016年增长16.3%,2018年比2017年增长55.1%,2019年比2018年增长137.3%,2025年比2019年增长10%o2016-2025年县区本级财政安排给县区科技部门使用的科技、知识产权经费为340万元、378.8万元、520.07万元、513万元、137万元,2017年比2016年增长11.4%,2018年比2017年增长37.3%,2019年比2018年增长T.4%,2025年比2019年增长-73.29%o3.科技项目申报和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明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20162025年,区共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6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6项、市级107项;获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支持3955.2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9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038.15万元、市级补助资金1827.12万元。4.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开展。2016-2025年,江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成部华萍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并与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及天津大学等院校合作;市区人民医院建成缪应雷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卓一食品有限公司续建孙宝国院士工作站,新天力农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建成闻邦椿院士工作站,腾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成陈云飞专家工作站,江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北京化工大学一江磷集团阻燃剂联合实验室”,天合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开展科技合作,韵泽陶叶贸易有限公司和昆明理工大学建成产学研合作基地。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20162025年,12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入选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户,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5户,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户。6.科技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2016-2025年,通过出站评价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入选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人,获海昌技术奖1人、“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优秀推广人员”称号1人、省乡土拔尖人才2人、省科技兴乡贡献奖2人、市突出贡献奖1人,评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认定省科技特派员28人,获“省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1人,认定市学科带头人4人。7.创新创业协同推进。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学技术奖2项;参加“第二届省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地区赛”,3户企业获优胜奖;参加“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赛区暨第三届省创新创业大赛“,1户企业获企业成长组优秀奖;参加2025年省创新创业大赛,2户企业获初创组优胜奖。联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隧道逃生管道”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宏斌”牌小米辣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十大名菜”,宏斌和Y眯食品2家企业被评为2019年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8.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20162025年,区申请专利611件,其中:发明专利94件、实用新型专利436件、外观设计专利81件;获得专利授权384件,其中: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265件、外观设计99件。截止2025年,区发明专利有效量31件,培育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户、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户,获省专利奖三等奖1件。9.科普活动蓬勃开展。2016-2025年,每年均组织各乡镇(街道)、区属20多个部门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开展各种主题的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科技三下乡活动;利用门户网站、公益短信、宣传车、展板、科普资料对公众宣传知识产权、卫生防疫、防震减灾、气象灾害、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知识;组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一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一市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举办各种专题科普(技)讲座、展览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二)“十四五”全区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L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多数企业依然从事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依靠投资增长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对科技创新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企业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风险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够浓郁,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工业园区的资源集聚作用没有完全凸显,缺少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2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全区仅有10%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创新合作,且在创新合作企业中产学研合作仅为8.3%O全区产学研合作仍以解决临时性科研项目为主,缺乏长期、固定的产学研合作格局,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全区还没有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技术中心也只有2个,全区15个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布在11个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覆盖率低,意味着我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转化的基础条件薄弱。3 .领军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尖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匮乏;主导产业学科带头人分布不均衡,全区只有5个市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个省级创新型人才;企业实用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对本土人才尤其是一般技术性人才重视不够,流失现象严重,技术力量不足,制约企业创新发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门槛过高,新兴产业领域受理部门尚未明确,职称申报难,职称待遇落实难;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瓶颈制约明显。4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一是全区只有46户规模以上企业,且规模以上企业多集中在纸制品、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传统行业,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领域。二是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不重视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人才培育、专利申报等方面的积累,企业粗放式发展、成长性较差,达不到高企申报的条件。三是高企申报认定环节多,资料量大,成本大,企业经营规模小,获得企业所得税减免的额度不大,政策税收红利不明显,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三)“十五五”全区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十五五”时期,既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期,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期,也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阶段,科技改革创新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1 .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更加突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速度加快,技术革命必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并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创新驱动已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不创新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进入新时代,我区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增强内生创新动力,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提升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 .区域协同发展释放创新机遇。区是滇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一核双心”双龙头之一,是建设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在主城区承载能力日益超负荷的前提下,我区势必要承接红塔区部分城市功能,随着玉江路、澄川高速、江通高速的通畅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区与红塔、通海、华宁、澄江等周边县区形成交通互连、产业错位、生态共保、利益共享的协同发展新局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新一轮西部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的全面推进和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效应也将进一步显现,可进一步融入区域协同发展,为集聚创新资源、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战略机遇。3 .“新基建”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是以5G、互联网、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基建”。传统基建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筑,而“新基建”是指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基建”也是数字基建,既是对以往智慧城市、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不足的补课,也开启了发展网络强国、数字乡村和智慧社会的数字时代。数字基础基建到数字产业应用,网络+数字+智能+融合产业,未来5G、云计算、AE物联网、区块链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因此,基于新基建的科技创新创业将大大降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门槛和成本,随着新基建行动计划的实施,将催生更多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及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有效拓展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搭建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丰富科技创新组织形态,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配置方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4 .创新型城市建设赢得先机。2025年4月15日,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关于支持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力支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产业、城市运行管理、政府服务全面创新,闯出一条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成为我省重要的研发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区作为主城区“一核双心”的东城区,在全市深化重点产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