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建设美丽乡镇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区结合城区实际,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优化“一港两江三区三带”发展布局,实现“六大新突破”,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生态宜居示范区,认真开展本辖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区五个镇积极按照区部署的目标和要求开展工作,发展各自特色镇建设新征程。第一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各镇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现状供水水源水质基本达到In类水。镇区主要声源是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和建筑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限值。实施“千吨万人”乡镇及以下饮用水环境问题排查及全面整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各镇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以生活垃圾和农业固废为主,集镇生活垃圾和农产品加工固废统一收运到垃圾场进行处理,村生活垃圾由村统一收集后处理,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各镇生态环境良好。环保有力促进供给侧改革。“十四五”以来,区5个镇均获得自治区级生态镇,生态乡镇创建率100%;市级以上生态村54个,其中蒲庙镇16个、新江镇7个、百济镇10个、那楼镇14个、中和镇7个。镇级污水厂已经建成投入运营,出水标准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918-2002)的一级A标准;区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有81个,其中污水处理设施89套、污水管网建设2套。农村生活污水整治项目的实施,使项目所在村坡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新建农村户厕改造641户,已验收合格无害化卫生厕所641户,建成整村推进行政村示范项目4个,自然屯公厕3座,村级污水收集处理按照规划逐步完善中。村庄环境逐步改善,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环保管理能力得到加强。2025年,区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源质量,改良田园生态。重点对城乡结合部、沿江沿路、镇牙市场、畜禽栏圈、公共场所等区域开展集中整治,逐村逐坡清理陈年垃圾、卫生死角。完善“三清洁”工作制度,环境卫生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025年,区加强综合治理,落实污水处理设施后续管理,将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移交各镇政府运维管理,指导、督促做好整改,确保设施正常运行;统筹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开展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各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经排查,区无农村黑臭水体。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利用率80.9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88%,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促进养殖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推进那楼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垃圾处理片区和百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垃圾处理片区2个,推进新江镇那云坡、百济镇柳林坡2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生态优势品牌不断扩大。“十四五”期间,区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通过强化“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培育引进规模以上农业龙头2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0家。通过创建、培育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点以及田园观光型农家乐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点4个,田园观光型农家乐8家。蒲庙镇系区政府所在地,依托区“两山”品牌,建设位于蒲庙镇内的园博园、顶蛔山田园风光区,发展工业、旅游特色、生态宜居品牌强镇;那楼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风电的综合型的特色镇;百济镇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宜居名镇;中和镇发展成为农业优势产业示范基地、木材加工、物流为主的现代交通枢纽型特色镇;新江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生态宜居特色名镇。专栏1乡镇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类别号名称标属性2015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2025年实际值注境质量指标环境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束性9090100镇区内河黑臭水体束性差本消除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基本消除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完成率(%)导性80100100气环境城市空气质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AQI(%)束性一8597.5可吸一达4入颗粒物(PM10)浓度(gm3)到国家要求4细颗粒物(PM2.5)浓度(gm3)一达到国家要求26环境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八))导性<55<55全部达标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dBA)<70<70全部达标射环境环境丫辐射剂量率(nGyh1)导性挞标达标达标壤环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个)导性11境态环境森林覆盖率(%)束性一3646.3生态镇创建导性创建已创建污染防治指标0.污水集中处理率(%)镇区束性3080100村级一立口具生污集处能分备活水中理力部分村级建成污水集中处理农产品加工园区一100100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导性98100农村生活污导2.水设施(个)性全2部完60成指标注:地表水断面指国家、自治区考核断面。2025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修改单进行评价。该指标数据为2026年统计值。“一”表示当时不具备监测手段或未纳入统计等原因,无相关数据。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面临压力。大气:镇区属建设开发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项目扬尘、噪声治理能力与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声环境、空气质量需求不匹配。另外,各镇部分农户燃烧秸秆屡禁不止。主要是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难以推广,综合利用率低,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推广;部分农户环保意识有待加强,焚烧秸杆宣传工作仍需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环境问题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源污染引起部分水质指标未能稳定达标。保护区范围内速生校种植施肥引起的林业面源污染影响较大,非法水产养殖、农作物种植农药化肥残留影响水质,亟需各职能部门及村级干部依职责清理整治及宣传。土壤:镇区及村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薄弱,农业面源的农药污染和固废处理不当影响土壤。地下水:地下水环境状况底数不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待加强。固废:部分居民对生活垃圾及农产品加工废物处理不当,造成固废对镇村环境治理造成压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依然偏低,污水管网运行效能不高,完善排水基础设施系统仍需久久为功;农村生活污水项目选址难、建成的的项目治理能力不足,管网建设不完善、且部分存在运行不稳定、运行维护费高等问题,生活污水多数经化粪池处理后农灌或就近排入水体。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地表水、土壤污染防治、餐饮服务业监管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能力薄弱,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尚未健全,尤其各镇水污染预警预报、应急监测等能力不足,造成在环境污染治理不够及时。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机遇和挑战“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尤其是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和手段不断提升,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技术保障和社会保障。近年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印发了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5年)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为主,采取加强项目储备、规范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监管等措施,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助力建设美丽镇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再升级、再提升。“十五五”时期,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未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出更高要求,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应用带来新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同时,社会生活明显变化使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增加,群众对雾霾、黑臭水体、噪声等环境污染的敏感度明显提高,对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看,“十五五”期间,各镇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大于挑战,既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重前行、大有作为的关键期,也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窗口期。要锚定2035年美丽镇村建设目标,全力推动各镇特有资源,扩展发展绿色低碳道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品质。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的总目标和“四个新”总要求,全面落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以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保水固土防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环境与民生协同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各项任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努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坚持治理与修复统筹推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湿地整体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治理统筹、城市治理与镇村建设统筹,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相统筹,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减污和增容并重,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坚持创新与共治有机结合。坚持加大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力度,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保市场机制,激发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第三节主要目标展望2030年,各镇总体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镇,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