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docx
2年接待游客总量800-900万人次10%941.27万人次941.27万人次12%558.16万人次-40.7%提前完成省级以上3文化产业4家-3家3家-未完成示范基地(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雏形初现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持续推动古城"1+2+3文旅综合片区建设,培育形成以中山路为主轴,以临漳门、朝天门为核心的两大文旅休闲产业片区,以西街、后城、城南为主的三大历史文化展示区。积极把握自驾游、体验游、自助休闲游等旅游新趋势,把6.41平方公里的古城打造成全域旅游景区,全面展示千年古城的独特韵味与魅力,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数字文创产业加快发展。对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梳理一批涉及文创手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电竞、创意设计、数字旅游等本地数字文创企业,以"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东亚之窗文创园区”等为核心,加大招商力度,推动数字文创动漫产业集群化发展。文旅营销推广不断加强。深化”古韵文化之旅品牌,网络营销不娴温,古城文化旅游业备受关注;组织"做一回人古城人居体验等活动,采取H5互动湖戈、直播、小视频等方式充分动网友的积极雷暗跃度,微博话题雕遣过亿。(三)公共文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建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影音展示馆和城南非遗中心展示馆,改造提升6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成首批6个“百姓书房”及4个免费借阅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48条全民健身(二)资源优势发挥尚待充分拓展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以海丝文化为亮点、以闽南文化为核心、集闽南文化、宗教文化、海商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庞大文化体系,内涵深厚。但对特色文化挖掘不充分,文化主题不突出,项目千篇一律,多集中于初级观光旅游模式,文化资源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多元文化的旅游价值尚未得到真正的挖掘和展示。如古城区文旅业态较为单一,体验式文旅项目较少,低端同质化业态竞争激烈,缺乏卖点。江南新区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项目的实施落地及丰富的闽南民俗资源均未得到充分拓展。城市文旅IP还未形成,品牌具象化和产品支撑不足。同时,夜间旅游产品缺乏深入挖掘或供给不足,美食、康养、观剧、购物等活动多局限于白天,夜间文旅业态发展不均衡,目前仅有西街等少数几个街区较为繁荣,文创园区及江南新区相对单薄。(三)综合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完善区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类型丰富,已实现文化公共服务常态化,精品文艺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开展公益性演出,但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实现主客共享,文旅融合的旅游化改造或利用不足。止匕外,古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仍有较大差距,住宿、餐饮、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部分街道人车混行,服务体系还需提升。同时,文旅融合运营人才缺乏,知识全面的第二章新使命开启文化旅游发展新征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要求,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摆上战略位置,依托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化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数字文旅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持续提升区文化软实力和旅游竞争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二、发展原则坚持文旅融合。全面贯彻"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精神,着力推动古城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让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坚持市场导向。始终坚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创业、创意、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打破行业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15%,旅游年收入年均增长20%o专栏2:“十五五”时期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目标公共服务1提升改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家4142图书馆人均藏书率%34.2465.763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M22632634提升改造陈列馆或展ZE馆家818文化遗产5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处1720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覆盖率%55.561007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14208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个O1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97610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个O1旅游产业11旅游总收入亿元68.1935012旅游总人数万人次558.161200数字文创产业13数字文创产业增加值亿元155014引进、培育数字文创企业家45200(二)阶段目标重点突破期(2026-2023年):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加速发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全面实施并逐步运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旅产品层次丰富,相关业态优化提升,闽南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城区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公共文化和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闽南文旅品牌做大做强,旅游吸引力和游客获得感大幅提升,文旅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网络化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区保护文物安全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效能化水平。购买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开展文保单位地毯式”安全检查工作,建设、完善、提升文保单位安防系统,并按要求并入城安系统。全覆盖完成古大厝、古民居类文保单位电气线路套管和智慧用电系统安装,确保用电安全。落实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责任人上墙公示制度,完成全部文物点安全责任人挂牌工作。完成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定线落图,严格防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工程建设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全覆盖,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四有”工作中文物档案、保护标志的树立完成率达到100%,排查重大险情隐患整治率和智慧安消防系统建设力争达到"双百(三)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发挥遗产效益,争取5年内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整修1遍。加强文物修缮,持续推进万正色故宅、施琅故宅、亭店杨氏民居等文物点保护修缮项目,打造闽南生态文化体验馆或陈列馆,加强特色符号传播和影响力。制定"一处一策",抢救加固一批存在建筑结构安全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采取政府主导"征收、承租、认养”等方式,推进文物合理活化利用,打造"吴文化主题公园"、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唤醒城南"海丝文化街区、海丝文旅小镇(高山古民居)项目等。探索文物考古新理念,持续开展全域文物调查,确保文物保护与城市发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旅游发展、融入城市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扩编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目录完善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和管理制度,积极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编",开展保护工作绩效评估,总结推广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动态管理项目及保=户单位。争取新增2项省级以上项目名录,新增2批次市级、区级项目名录。建成1处综合性非遗馆,鼓励非遗项目丰富的社区开辟非遗展示空间,支持社会力量创办文化遗产博物馆,公布一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验。争取新增3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新增2批次市级和区级非遗传承人。加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弥补部分非遗传承人设计意识之缺、当代审美之缺、市场意识之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保护传承创新能力。实施非遗记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完成省级非遗项目纪录片拍摄工作,建立文化遗产资源库,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体系。专栏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项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年限总投奥(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助目全区65项非遗项目进行纪录片拍摄,建立一处一策、一处一档基础档案,同时开发网络存储介质,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向社会免费开放,共享非遗成果,营造学非遗、爱非遗的良好氛围。2025-2030500安、市场监管、司法、城管等多部门融合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咨询委员会,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探索文化遗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监护权"四权分离"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机制。第四章新需求促进文旅配套体系新升级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多样文化需求为重点,加快构建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服务普惠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加强服务设施网络化按照城市人口发展和分布,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完善辖区内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布局建设。持续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推进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巩固提升现有区级图书馆、力争重建(或搬迁)文化馆,补齐人均公共图书缺口,确保全区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6册以上,人均到馆05次以上。进一步深化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基层数字文化共建共享。与社会机构共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培育群众文化团队和基层文化能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新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水平。(四)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化以打造"古韵"品牌为切入点,策划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意义的创作题材,并列入重点文艺创作计划。深化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重点推动爱国主义、青少年题材作品创作。加强与外地机构、团体、名家合作,每年计划引进1-2名文化人才并设立工作室,培育艺术创作群体。整合区文化资源,提炼特色文化元素,创新独特艺术形象,融入现代时尚理念,创作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规划期内,打造文旅小剧场演出3-5台,出版反映区文化元素的文学作品1-2套。加强宣传和媒体资源支持,统筹协调广电和网络媒体对重大文艺创作的策划报道、动态跟踪、专题访谈和热点评论。二'打造大旅游集散平台对标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集散服务网络和相关配套设施,扩展重要节点的旅游服务功能。深化吃、住、行、游、购、娱业态发展,将区打造成具有古城特色的大旅游集散平台。(一)完善综合服务区突破传统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概念,“十五五”期化旅游交通网络。在航空上,对接晋江国际机场,实现公交线路与机场大巴的无缝衔接。规划建立快速联通运输网,强化区与周边县市的交通联系,提高进出城交通效率,实现环路+放射线"规划城市快速路网格局,进一步调整优化旅游交通网络。以古城为重点,改善街坊及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城市阅读系统,增设旅游导览交通红线,建设完善古城标识指引VI系统,形成主客共享,完善路径联通;加快建设繁荣大道,紧密串联整个江南新区与周边区域。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和特色游步道。在旅游特色通道上,发展晋江区段与沿江各县的旅游联系与合作,探索在晋江段规划设计亲水平台以及亲水通道等,全面提升区旅游产品。(三)发展特色住宿接待载体推进住宿接待载体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