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第一章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1第一节“十四五”产业扶贫成效1第二节“十四五”产业扶贫经验总结6第三节“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基础8第四节“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11第二章总体要求18第一节指导思想18第二节基本原则18第三节发展定位19第四节发展目标20第三章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22第一节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布局22第二节打响“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品牌24第三节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26第四节培育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7第四章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30第一节富硒稻产业30第二节六堡茶产业33第三节绿色养殖产业36第四节优质果蔬产业39第五节休闲农旅产业42第五章打造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47第一节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47第二节推进产业集群优质发展52第三节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54第四节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57第五节构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59第六节培育农副产品知名品牌60第七节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力度63第八节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66第九节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70第六章资金筹措与效益评估73第一节投资概算73第二节资金筹措74第三节效益评估75第七章保障措施78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78第二节强化政策扶持78第三节深化机制改革79第四节营造良好氛围79第五节强化督查考核80“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的五年。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关于开展脱贫地区“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更好巩固拓展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依据自治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五五”规划自治区“十五五”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6-2023年)市粤桂生态循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设计(2025-2030年)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市区农业发展建设总体规划(20162030)等编制本规划,以指导“十五五”期间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章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十四五”产业扶贫成效202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正式宣布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区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产业扶贫工作的部署安排,将产业扶贫摆在区工作任务列表中重要位置,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对照上级政府及相关领导小组制定的产业扶贫工作目标,狠抓责任落实,适应当前形势,引导培育特色产业,签约引入龙头企业,从重视种植、养殖等初级环节转变为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全链条统筹考虑,促进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完成产业扶贫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特色产业逐步升级“十四五”期间,区共建成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自治区三星级)、农业示范区3个(县级)、农业示范园7个(乡级)、农业示范点71个(村级)。全区“三品一标”产品2个、无公害产品企业1家、绿色食品企业1家。(一)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十四五”期间,区因地制宜,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模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截止2025年底区在建和已生产的有镇念村田中、广平镇佰宝、广平镇淑里五福、广平镇调村福邦、大坡镇新龙、新地镇都梅、新地镇思贤绿旺等7家稻渔(螺)生态综合种养合作社。区稻渔生态综合种养面积从2016年的1700亩发展到2025年的3000多亩。稻渔综合种养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亩产值达14000元以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入选“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十大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市田中农业有限公司开始打造区“念念目望”稻渔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该基地成立有桂建芳院士工作站,系首个由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联建的稻渔种养工作站。第二届“稻渔丰收节”暨“庆农民丰收、品稻乡之渔”活动在该基地成功举办。(二)富硒稻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区富硒水稻年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覆盖70个行政村,80%以上贫困户参与种植。富硒稻谷比普通稻谷市场价高0.6元kg左右,每亩增收300元。创建有富硒水稻种植示范区1个一一区新地镇富禄综合示范区,面积540亩,年销售收入可达160多万元,注册了“福”富硒米商标。(三)家禽养殖发展“十四五”期间区引进广东温氏农牧集团,推进年上市3000万羽肉鸡养殖的温氏产业园项目落地。截止2025年底,规划建设的8个生态肉鸡养殖小区中已有4个投产,受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6000多户。另在区大坡镇胜洲村两广交界处建立了市温氏家禽产业核心示范园区,总投资5亿元,已建成的一期项目日产鲜鸡蛋40吨左右,每年产值约1亿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养殖小区或农户”模式推广温氏家禽生态养殖标准技术,不断助推脱贫攻坚,增加贫困村村集体收入,有效促进农业健康生态发展,通过收取土地管理费用,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万多元。2019年创建的区温氏家禽产业核心示范区获自治区认定为三星级核心示范区。(四)六堡茶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区已建成的六堡茶标准化茶园基地有大坡镇“誉见茶园”及镇寨中村生态有机茶园,共计1000多亩。区天誉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九牧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马来西亚“吉隆坡锡矿六堡文化馆”,在中国“一带一路”以及东盟贸易往来政策指引下,促进六堡茶与东南亚的进出口贸易,六堡茶首次成为东南亚的航空公司机舱内饮品。二、经营主体引育转型,农业产业不断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农业部门积极引导新建经营主体申报项目及市级示范社建设,对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积极的指导、协调、相关政策扶持和服务。截至2025年底,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2个,家庭农场77家;其中示范社14个,含自治区级示范社1个、市级示范社13个。合作社全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工商部门登记,入社成员6335人,带动农户17993户。“十四五”期间,培育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示范家庭农场4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聘请务工、租金分红、收购代销农产品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区优势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产销渠道日趋完善,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结合特色产业实际情况,制定了产业产销对接计划和措施,同时做好产销服务的对接,确保农产品销路畅通,每年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展销活动。通过“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活动,与阿里巴巴签订农村电子商务合作协议,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在线销售模式,在南宁百货公司建立阿里巴巴淘宝特色馆,为农户生产的特色产品提供销售渠道;与广东温氏集团签订肉鸡委托养殖购销合同;与市安惠配送有限公司签订富硒稻谷收购协议;区佰宝田螺养殖专业合作社代表农户与螺王山庄饮食店签订田螺供应合同,畅通田螺销售渠道。此外区在4个镇50个行政村共设立50个“邮乐购”网点,覆盖率达75%,便民超市70个(电商为主),天猫优品11家,淘宝超市1家,京东便利店8个,鼓励乐村淘、京东商城服务点、顺丰物流等电商企业进驻。开设阿里巴巴淘宝特色中国馆,吸纳580多款农特产品进馆销售,通过电商节、电商扶贫展销、“互联网+”等形式,大力促销各县(市、区)名特优产品,并签约合作社、贫困户、农户形成长期电商关系。同时,举办电商培训班,培养电商发展意识。四、“财”“智”保障精准投入,基础支撑持续加强衔接资金方面,给予“5+2”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倾斜支持。“十四五”期间,中央资金总量3619万元,产业安排资金2189.73万元(含产业路127万元),占比60.5%;自治区资金总量2583万元,产业安排资金1416.19万元(含产业路196.9万元),占比54.8%。按照上级要求,区安排的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投入产业项目的占比均已高于50%o补贴奖励方面,为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激发脱贫群众产业致富内生动力,推进本区特色产业扶贫工作。自2018年以来实施了产业扶贫以奖代补政策,产业覆盖全区90%以上有家庭劳动力的贫困户。2018年全区“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7759户,覆盖率达到95.10%o2019年全区“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7659户,覆盖率达到96.79%o2025年全区“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7048户,覆盖率达到97.2%。人才培养方面,深入推进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行动。“十四五”期间,培育经营管理型、种养大户等专业生产型和从事生产经营性服务的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830人,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加快形成促进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二节“十四五”产业扶贫经验总结“十四五”期间区的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自治区首批4个脱贫摘帽县(市、区)之一。稻渔综合种养、富硒水稻种植、家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以党建为引领,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统领,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模式,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一、聚焦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区充分发挥本地富硒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引导辖区农民大面积种植水稻以及沙糖桔、沙田柚等适宜本地气候、土壤的瓜果蔬菜。为提升耕地亩产值,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稻+N”循环产业模式,形成与本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相适应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技术模式,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区积极响应自治区统一号召,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把六堡茶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整合茶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引进龙头企业,全力推动区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二、三产融合,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区依托区位优势,突出示范带动、镇村联动、村景融合,打造集田园观光、生态、采摘为一体的新农业体系,打造“政府+产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融扶贫综合体。周边多个村民合作社“抱团”出资,引进龙头企业“联合”发展,建成集养殖、农家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项目,并通过举办节事活动吸引周边人流,达成农产品销售、农业观光等目的,提高了单位效益,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此外,区基于30多年玉兰花种植历史以及4100亩耕作面积,通过示范带动、统一购销,进一步壮大玉兰花叶脉加工产业,打通销售路径,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为下一步转型打好基础。三、党建引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区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发展根基,精准施策、创新模式、示范带动、因地制宜,推进并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异地兴建、联村共建、升级改造等形式打造“物业经济”,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通过自办产业的方式,自主接单、单位帮衬,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拓宽村民致富渠道;通过村党支部牵头,村、合作社、农民三方分别以资金和土地等入股,商定分红比例,达到三方共赢,并能有效提升资金收益的附加值。四、主动对接,拓宽市场合作思路区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对接外来资本,先后引入温氏、田中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产销活动、搭建电商平台、签约收购协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