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为深化“十五五”时期全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依据“十五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国家安全生产“十五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6-2030年)省应急管理“十五五”规划市应急管理“十五五”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实施期至2030年。第一章现状与形势一、改革进展“十四五”期间,全区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重要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应急管理局的有力指导下,坚持政治站位立于高,应急指挥善于统,应急响应敏于快,安全风险精于防,应急工作行于实,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新时代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全面改制完成,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全部设立。全区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为抓手,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逐步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责任,持续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委员会会“双主任”制度,区、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的“双主任”制实现全覆盖。灾害事故全灾种统筹应对、全链条有效覆盖、全过程综合管理基本实现。(二)应急法规预案建设逐步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全面强化,市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区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市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市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市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各级各类预案制修订工作有序推进,“五立足、五结合”等应急演练模式不断创新。(三)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高站位、高要求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领域八大专项整治,全面实施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动火作业“三个一律”、有限空间作业“七个不准”、渔船“六个100%”、房屋市政危大工程“六不施工”等实招硬招。全区10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的安全监测监控数据及视频监控,全部接入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理领域“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均控制在规划范围内,安全生产保持良好态势。二、问题挑战“十五五”时期,区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提升期,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各类灾害事故风险叠加耦合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一)事故灾难防控形势严峻。我区经济体量大,大部分为小微工贸企业和家庭作坊,安全风险隐患底数也较大,全区市场主体达9.5余万户,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但事故起数、负伤人数基数较大,事故风险防控压力仍然巨大。“十五五”期间,随着区域调整,市区建设步伐加快,相关领域的安全风险相应增大,给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二)自然灾害防控任务艰巨。我区地处南亚热带,受全球气候影响较大,台风、暴雨、洪涝、强对流、高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风暴潮、堤岸侵蚀、赤潮等海洋水患趋向多发,低温霜冻、干旱等局地性灾害时有发生;部分山坡陡峭、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同时受地下工程活动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较大;洪涝灾害、山洪还不够明确,自然灾害各涉灾部门之间“防”“抗”“救”的职责分工有待进一步优化和理顺。应急救援力量不足,各方协同联动机制有待健全。应急物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物资储备效能不高。防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足,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社会公众风险防范观念和自救互救能力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六)应急管理能力依然薄弱。重大安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依然存在。风险防控、监测预警、等关键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较薄弱。快速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手段应用还不够深入,专业人才配备、技术装备等不到位。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完善,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社会协同机制尚不适应救援救助需求,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够畅通。三、发展机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第一个五年,区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战略机遇期。(四)科技信息的发展为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科技信息化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科技强安”战略的实施,为推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勤联动和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以全面从严治党统领和促进全面从严治安,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强化预防和应急准备为抓手,坚持全国全省全市全区应急响应一盘棋,建立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应急资源整合,实施精准治理、依法管理和社会共治,加大科技支撑,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统分结合。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坚强保障。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合力。(二)坚持生命至上、安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全作为应急管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尽最大努力防范灾害事故。(三)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推进部门协同、行业协同、区域协同、军地协同,统筹协调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四)坚持预防为主、精准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前,成灾之前。实施精准治理,推动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全面推进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五)坚持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健全依法履职依法治理机制。积极探索新时代新路径新方法,创新应急管理机制,推动应急管理改革事业发展。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以科技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推进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应用,提高应急救援科学化水平。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全面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创新发展,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到2030年,建成与城市综合风险相匹配、与新时期应急管理形势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风险管控全面落实,指挥处置更加科学,核心救援能力、基层应急能力全面提升,综合保障能力更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重大安全风险有效防范,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处置效能全面提升,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构建平安新格局。到2035年,建立与我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相适应的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率先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全面提高、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全面提升、灾害事故应急能力全面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二)分项目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进一步健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更趋合理,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区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100%,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达到100%o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压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持续健全,安全风险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总量持续下降,一般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实现比2025年下降15%o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高质量完成,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全面摸清。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短临精准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城乡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台风、暴雨、洪水、地震、森林火灾等风险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15000以内。灾害事故应急能力显著增强。配置科学、体系完备、指挥顺畅、技能精湛的救援力量体系全面建成,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救援基地基本建成,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全面建成,应急物流时效大幅提升,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区总人口比例达到0.12%0,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达到100%o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应急管理法规和预案体系更加完善,应急管理部门准军事化管理和职业保障机制基本健全,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取得新突破,社会协同应对灾害事故能力显著提高。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区级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率达到100%,群众应急救护培训达标普及率达到2%o(三)分类指标。规划分类指标见专栏K专栏1市区应急管理E五”规划分类指标详表序号类别指标指标值(2030年)指标属性时间14应急救援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三95%预期性15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100%预期性16专职消防人员占总人口比例0.12%o预期性17森林消防应急队伍达标率三90%预期性18内河应急处置现场到达时间<1小时预期性19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火率三95%预期性20综合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100%预期性21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100%预期性22应急管理执法信息系统使用率100%预期性四、实施策略(一)科学应备。坚持底线思维,源头预防,关口前移,常备不懈,全面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准备、法治准备、科技准备、力量准备、物资准备、动员准备。(二)时时应变。时刻保持应急状态,提升见微知著能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理、早预防,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三)统一应战。强化以应急管理“统”的权威推动“战”的高效,做到应急响应统一发布、灾害事故统一调度、应急处置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