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docx
-
资源ID:1879528
资源大小:62.12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五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docx
“十五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依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十五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市乡村振兴局印发市“十五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的通知、傣族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成果任务艰巨第一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等头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共同奋斗,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书写了脱贫攻坚的历史篇章。全县累计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867户41056人,贫困村46个、贫困乡2个。结合县情实际,自治县紧紧围绕“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自治县脱贫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数量和人均纯收8年度贫困县摘帽(个)贫困村退出(个)脱贫人口数(人)2015年0060702016年0739402017年036203012018年1317552019年0013672025年000合计14633383备注2013至2025年,8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1056人,减少7673人。2016年2月2日,中共傣族低族自治县委员会、傣族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225”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全面吹响,2016年以来,全面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县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9年4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同年7月10日至15日,通过了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验收,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清零。2025年7月20日至8月底顺利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助力同心,贫困现状得到彻底解决。自2014年以来,全县有乡村户籍人口54235户232984人,经过多次动态调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867户41056人,贫困村46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贫困县如期摘帽,9863户40165人全部脱贫,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55%降为O0贫困现状得到彻底解决,25个少数民族,6个“直过民族”整体脱贫,继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迈入全面小康的第二个“千年跨越”,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精准发力,基础建设得到全面夯实。集聚交通、水利、供电、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深入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直过民族”精准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网难”等问题。2016年以来,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和村组公路硬化工程1567.9公里;实施农村饮水项目工程651件;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48.66公里,新建改造低压线路738.75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451台,容量3.96万千伏安,改造一户一表5885户;建设4G站点935个,实现行政村4G网络100%全覆盖。2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居房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新房新村新面貌,累计改造危房17833户。全策全力,民生福祉得到全面改善。“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教育扶贫政策,实现各个学段、公办民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全县6073名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累计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5.31万人次、6236.88万元。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体系,全县贫困人口IO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购买大病保险。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强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00%达标。全县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户家庭成员100%参加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扶贫扶志,内生动力得到全面激发。通过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采取“特色宣讲、氛围营造、文化下乡、移风易俗、村史展示”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有效遏制高额彩礼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陋习,解决了农村因婚致贫返贫、铺张浪费等问题。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内生动力全面激发,乡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力量下沉,干部作风得到全面锤炼。坚持作风在脱贫攻坚一线转变,作风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求过硬。县委常委牵头包乡(镇)、处级领导包村、科级干部包组、一般干部包户的“四包”责任机制,县处级领导带头驻村蹲点开展工作。“尽锐出战”,把最优秀的干部选配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推动精锐部队向贫困地区集结,与贫困群众并肩战斗。连续5年选派驻村工作队员共计1045人次。驻村工作队员在一线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用双手托起致富产业,用汗水浇灌幸福之花,把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脱贫事业。第二节“十五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自治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是,仍然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三农”发展底子薄、基础弱的问题仍未根本改变。脱贫人口数量仍然庞大。全县建档立卡9867户41056人分布于全县9全乡镇、82个行政村。从脱贫人口规模看,5000-7000人的有4个乡镇,3000-5000人的有4个乡镇、2000-3000人的有1个乡镇。从行政村有脱贫人口情况来看,脱贫人口规模来看,全县脱贫人口2000-3000人的有2个村,占82个行政村的2.44%;1000-2000人的个11村,占13.41%;500A-100O人的有23个村,占28.05%;100-500人的有21个村,占25.61%;100人以下的有25个村,占30.49%0农村低收入人口,由脱贫不稳定户441户1745人、边缘易致贫户506户1774人构成,共计3519人,边缘易致贫户又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拓展对象。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返贫风险还没有消除。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不牢靠。部分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较弱的乡村,长期稳定脱贫的基础还不牢靠,特别是部分贫困山区总体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支撑能力较弱,社会发育程度低、素质型贫困突出,巩固难度较大的同时极易出现返贫现象。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多数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比较低,现代产业园区、股份合作、集体经济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持续稳定脱贫的治理能力不足。部分脱贫村存在村“两委”班子思想观念落后、能力不强、本领不高的问题,无能人管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一旦现在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回撤,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就很有可能难以巩固。持续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较弱。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一部分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创新创造能力不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办法措施不多,一部分贫困群众生存、发展能力弱,仍沿袭广种薄收的粗放生产方式,生产性投入少,市场意识、积累意识、扩大再生产意识淡薄,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精神贫困”突出,文化教育水平低,劳动者大多缺乏专项技能,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努力改变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靠要”“安于现状”思想和传统观念,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特别“直过民族”的市场竞争能力,积累意识、发展意识和人口综合素质还需久久为功。第二章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直接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效和韧性,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开局起步格局形势,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的阶段性进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制度优势彰显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一节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战略安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为了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工作鲜明导向,把促进46个脱贫村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增强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底线,切实维护和巩固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让脱贫群众朝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节工作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全面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把促进46个脱贫村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各方面的政策、资金、项目、力量向支持发展聚焦,不断缩小发展差距,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有序衔接。过渡期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后续帮扶支持力度,对46个脱贫村、40156名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政策,实现同乡村振兴平稳有序的衔接。一一激发内生动力。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做到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发展上扶持、精神上激励、文明上塑造,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示范引领带动,及时推广勤劳致富先进典型,让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干有标杆,通过自己双手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创造更加美好新生活。坚持政府市场联动。坚持政府投入和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