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市教育事业,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和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开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特别是自2019年实施教育强县三年行动以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成功打造党建品牌10个,涌现出如市高级中学”四带一心”、民族中学“一轴六创六和”等党建品牌。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有效,教育系统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5%、104.74%、95.98%,分别比2015年90.5%、90.29%、88%提高4.5、14.45、7.95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率为99.9%;小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在0%以下,初中年辍学率为0.16%;“三残”儿童入学率为100%;青壮年文盲率为0%,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从95%提高到96%,“十四五”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预期目标和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教育资源显著扩大。新建各级各类学校151所,改扩建学校440所,新增学位2万余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34%,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78%,“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缓解。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大班额”基本消除。新建普通高中1所,改扩建普通高中3所、职业中学1所,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有效解决高中学校学位不足和“大班额”问题。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以高分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办学差距不断缩小。全市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少年实现零失学、零辍学,特殊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市教育局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新建、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379所,补充农村义务教育教师3130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实现全覆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2016年以来,全市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逐年递增,2025年一本上线人数480人,一本上线率9.68%比2016年提升2.98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64.07%比2016年提升11.72个百分点。中学高中艺术特色教育走在全区前列,获评一星级特色普通高中,为清华、北大、“八大美院”输送了一批优质生源,市职业技术学校获市级以上奖项298个,位居全区县级职业学校前列,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题的研究与管理,2016年-2025年共有122个市级规划课题已通过结题验收。深化课程改革,抓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和评比活动,创建区级文明校园2所,市级文明校园33所,县级文明校园246所,县级文明校园覆盖率达到98%,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2018年制定出台了横县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横政办发(2018)3号),将全市初中划分6个学区、小学划分48个学区,实施学区长负责制,创新学区管理机制,目前形成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创新“三增二减一优化”引进机制(“三增”即增核编制、增加经费、增强合力,“二减”即减少招聘工作环节、减轻毕业生面试压力,“一优”即优化教师补充机制),2016-2025年招聘补充教师3971人,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配制。创新教师培训培养模式,2016年成立横县教师培训中心,实施横县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出“五步式(训前备课一一同课异构一一对比反思一一实践提高一一校本研修)'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在国家级、区市级研修班上作经验分享达18场次。20162025年实施国培、区培、市培、县培和校本培训项目,共培训教师218326人次。表1“十四五”市教育事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15年2025年规划目标2025年完成值完成情况学前教育在园人数(万人)3.75814.34.4144完成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09595完成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11.38561213.8211完成义务教育巩固率(%)90.2993104.74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1.57691.9212.2046完成其中:中等0.30.50.53完成职业教育(全日制)31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319095.98完成(二)新发展阶段市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开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是市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市加快打造区域性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教育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1 .发展机遇一是政策环境激发了教育改革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国家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的有序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提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强首府战略的深入实施,强市建设的震续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良机。需要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定位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必须与强市建设同步、与产业振兴同行、与未来发展同向,廖续推进教育强市,力争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市前列,使教育与强市事业更适应、更匹配、更协调。这为市教育面向“十五五”深化改革发展描绘了明晰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三是工作基础创造了改革再出发的良好生态。历届市委、市政府重视发展教育,家庭和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教育工作者矢志办好教育,市教育始终葆有鲜活的改革生态氛围。“十四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超额完成,为“十五五”市教育全面提质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主要挑战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与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对教育供给、布局和结构提出新要求,撤县设市带来的新机遇,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推进,城区人口结构将发生深度变化,城区学校扩容增质压力重大,“十五五”期间将迎来新生儿学前入学高峰,这对市紧张的学前教育资源带来新的挑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紧密结合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发展定位调整和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二是教育内涵品质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存在差距。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有待健全完善。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仍然任重道远。“强市”目标中各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对我市职业学校布局及专业优化设计形成新挑战。教育评价改革不够深入,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三是数据互联融通的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教育信息化变革新趋势等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催生教育发生深刻变革,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角色定位、学习资源供给、知识获取方式、学校教育安全等产生深刻影响。面对环境和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市必须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和新特征新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市教育现代化新局面。二、“十五五”市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坚持把教育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变量,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公平优质。统筹推进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创新教育供给模式、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面建成体现新时代要求、彰显特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教育体系,确保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公平优质发展,让每一位适龄人口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为推进强市建设,加快打造区域性副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全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市先进行列。教育保障质量稳步提高。适应社会各群体多样化教育需求,实现人有所学,学有优教。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进一步增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体系更加健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提升,职业学校装备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等受教育机会得到更好保障。教育改革创新更加深入。贯彻落实“品质教育学在”系统工程,稳步推进高中综合改革,创新推进市高级中学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探索推进教学协作联盟,完善普通高中学校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制度,提升联盟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形成既有团队合作又有相互竞争的新局面。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新高考改革形成“市经验”。加快推进学区内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抓手,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具有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育质量更上台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德育时代性更突出;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精细,教研的支撑作用更加强化,科研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教师培训体系更加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更加融合,基础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力争进入市前列。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构建支持个性化教与学的智慧教育环境,实现教师更高效地教、学生更个性地学、评价更科学地用。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备。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备规范、运行有效,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中小学校常规管理精品示范体系全面构建,学校现代化治理水平实现整体提升。表2“十五五”时期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级指标二级指标2025年2030年指标属性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