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5).docx
“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加快推进新时代县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根据省“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市“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形势“十四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县残联系统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和县关于残疾人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扶贫、文艺体育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为全县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6900人次;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持证残疾人就业率稳定在75%以上;符合条件的1785名残疾人纳入民政集中供养及家庭照护、13061名残疾人享受低保、4249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7665名低收入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为34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9961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有效提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777人(小学阶段441人、初中及以上336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办特教班等方式,让有学习能力的777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新建康复中心1所。残疾人事业齐抓共管格局基本形成。残联、民政、医保、住建、教体、人社、卫健、乡村振兴等民生保障部门之间残疾人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工作联动机制基本形成,各级各部门服务关爱残疾人更加主动积极;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日益浓厚,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更加广泛,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十四五”期间,全县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需要加快补齐的短板弱项。主要表现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还不平衡,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和能力不足;残疾人就学就业、生活照料和社会参与等还面临不少障碍;全社会协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精神物质文化成果还不充分。“十五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新时代残疾人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县上下务必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自觉把残疾人事业更加充分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残疾人平等共享社会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出彩生活创造更好条件。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和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为主线,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发挥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在协调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推动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残疾人主体地位,着力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发挥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残疾人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抓住机遇,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生活保障,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更加公平、友好的环境,引领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认真借鉴其他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从实际出发,鼓励支持残疾人事业服务项目、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提升基层残疾人组织治理能力和水平,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为残疾人服务,推动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系统观念。依法推进残疾人基本权益的全面落实,将残疾人事业发展融入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间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残疾人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民生保障等方面短板,抓住关键问题,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优先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要求迫切、受益面广的实际困难。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残疾人民生为重点,针对主要问题重点突破,稳步推进。(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充分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25年2030年一、收入和就业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与县生产总值:长基本同步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人)50二、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率(%)100100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100100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100100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90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95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5>97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80>85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80>85三、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数(户)100三、重点任务(一)健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1 .切实守牢残疾人防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低收入残疾人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残疾人、边缘易致贫残疾人的动态监测,及时对返贫残疾人和新致贫残疾人给予帮扶。持续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帮助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产增收。创新帮扶方式,继续实施各类助残帮扶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帮扶工作。(县乡村振兴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残联、县直各挂钩单位,各乡镇、街道)2 .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按规定适度放宽以老养残、一户多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标准。做好对符合条件残疾人的医疗救助,稳步提高残疾人医疗救助水平,强化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衔接,减轻困难残疾人医疗费用个人负担。加大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及时解决残疾人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对享受低保救助后仍有较大困难的残疾人,给予临时救助等必要生活保障措施。对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县民政局、县卫健局、县医保局、县残联)3 .提升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水平。落实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政策。落实好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政策,按规定做好重性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参保患者门诊保障工作。支持就业残疾人依法参加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推进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加强工伤预防和工伤职工康复工作。按规定对困难残疾人家庭种植、养殖项目给予农业保险投保费用补贴。继续为贫困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鼓励残疾人参加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等商业保险。(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医保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残联)4 .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探索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补贴制度。推进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电、气等优惠政策和信息消费资费优惠政策的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强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残疾儿童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将因父母残疾导致无力抚养的儿童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加快建设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为特殊困难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照护等服务。(县民政局、县残联、县教体局、县卫健局、县文旅局,各乡镇、街道)5 .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逐步建立以居家照护为基础、日间照护为支持、寄宿照护为补充的托养照护服务体系。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就业年龄段(1659周岁)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推进农村贫困重度精神、智力残疾人“以奖代补”居家服务。着力增强全县特困救助供养服务机构对残疾人的照护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参与残疾人照护托养服务。支持社会组织、民间资本参与专业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和管理运营,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促进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加快发展。依托街道或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为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劳动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等服务。建立困难残疾人走访探视服务制度,村(居)民委员会和残疾人协会对困难残疾人开展经常性走访探视,及时反映和解决问题。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和家庭支持服务,为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残疾人家庭提供心理辅导和康复、教育等专业指导。做好残疾人和失能老人标准、服务的衔接,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优先满足失能、半失能和盲、聋等老年残疾人的需求。(县民政局、县残联、县人社局、县卫健局、县工科局、县妇联,各乡镇、街道)6 .优先保障残疾人的基本住房。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施抗震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配租公租房,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在楼层、户型等方面给予照顾。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房抗震改造统筹考虑残疾人无障碍需求。(县住建局、县残联,各乡镇、街道)7 .筑牢残疾人关爱机制。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困难残疾人危急救助对象,因疫情防控在家隔离的残疾人、落实帮包联系人,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因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处于无人照护的状态,被监护人住所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监护人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护措施。(县民政局、县残联,各乡镇、街道)(二)强化残疾人就业保障1 .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法规政策。全面实施省残疾人就业规定。建立残疾人就业资金稳定增长投入机制,保障残疾人就业培训、补贴奖励、就业服务等各项支出。制定完善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扶持政策,加强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按照规定对残疾人就业先进个人和用人单位予以表彰。依法开展残疾人就业保障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应消除对残疾人就业歧视,创造更加包容、公平的就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县人社局、县残联、县公安局、县妇联、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