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体系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体系发展规划、A,一刖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是机构改革之后,绘制应急管理事业宏伟蓝图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应急管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认真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能力建设等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十五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市“十五五”应急体系规划,结合实际,编制县“十五五”应急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20262030年县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规划是指导全县“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也是“十五五”时期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5年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一、规划背景(一)“十四五”时期工作成效“十四五”期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工作安排,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明显提升,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成立县应急管理局,整合4个部门有关救灾救援的职责,努力实现协调联动、相互配合、互联互通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推进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努力构建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先后研究出台了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施办字(2019)96号)、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施办发(2018)141号)、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强化基层安全生产执法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施安发(2025)2号)、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施办发(2025)4号)等文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了中央、省、市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在各指挥部的统筹下,相继修订完善有关应急预案、会商制度,全县自然灾害管理机制不断健全。2 .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以全灾种、大应急体系建设为目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立足县内、边境主要灾种救援需要,全力发挥统筹协调职能,积极整合各类救援力量,依托县消防救援大队、市森林消防中队和全县各行业、各企业的单位救援力量,不断加强各类救援队伍建设。截至2025年末,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3支,即县消防救援大队26人、市森林消防支队靠前驻防中队50人和矿山、煤矿企业组建兼职应急救援队伍67人及乡镇应急半专业队伍151人。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有效检验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应急队伍战斗能力、应急预案可靠能力。加大先进、特种、专用救援装备配备力度,推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强监测预警、应急通信、大型装备等保障能力建设,灾害事故综合应急能力逐年提高。3 .安全生产监管能力稳步提高。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发展,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稳中有降,死亡人数持续下降,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持续开展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工贸行业、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园区、危险废物等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梳理确定并整改重大危险源,排查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并全部整改完成。逐步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圆满完成安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5年)。组织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培训考试820人次。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4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突出抓好重点林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深入排查防震减灾重大风险设施,落实大型公共建筑减隔震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县自然灾害总体可控。组建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等应急救援队伍,储备防灾救灾物资。积极推动应急、水务、林草、自然资源和规划、地震、气象等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发布重要汛情、灾情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起点建设“智慧应急”综合平台,基本实现指挥调度可视化、监测预警智能化、为民服务定制化,不断强化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之内各项灾害救助工作到位。(二)“十五五”时期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县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抗灾救灾难度大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严峻。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交织叠加,生产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当前,全省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应急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交织。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处于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昆明至孟定清水河口岸连接南亚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既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又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新挑战,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任重道远。L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全县仍处于安全生产爬坡过坎期,既有存量风险、又有增量风险,城市高风险和农村不设防的安全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重点行业领域的高风险特征没有根本改变,事故隐患大量存在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风险隐患排查管控措施不力,事故风险居高不下。企业“小、散、弱”状况还未根本改变,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事故隐患仍然突出,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薄弱、安全培训不到位、设备老化陈旧等问题依然存在。2 .自然灾害防治体制机制不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尚待完善,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议事协调机构有待进一步整合,有关部门职责边界还不够清晰。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灾害信息共享仍有差距,尚未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在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工作中,部门间、地区间协调不到位。全县上下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尚未建成,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方资源优化整合、全方位高效协调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机制尚未形成。3 .风险防控难度不断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生产要素更加集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日趋复杂,生产生活空间高度关联,各类承灾体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大幅增加,安全生产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引发新问题,形成新隐患,一些“想不到、管得少”的领域风险逐渐凸显。自然灾害频发多发,2011年3月缅甸7.2级地震以后,省已进入了新一轮强震活跃期,地处横断山脉南段,县内复杂、破碎的地质结构,属于地震多发地区,震情形势不容乐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仅2025年全县排查登记在册地质灾害点253个,还有诸多灾害点尚未完全排查出来;或因道路修建、水利开发、矿山开采及其他工程建设对地质有不同程度的扰动,出现了大量的高陡边坡及废弃土石,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其他人为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县多数地方在进入主汛期后,受单点性强降雨影响,连年发生山洪等水旱灾害,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和农业损失,水旱灾害已成为当前受损最大的灾种之一。是省重点林区之一,境内善洲林场是市乃至省的重点防火区域,属国家一级火险县,每年2-5月是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森林草原火灾是我县常态型的自然灾害之一,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长期面临复杂严峻形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提供坚实保障。(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2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国民安全素质和应急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坚持预防为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强源头管控,夯实安全基础,强化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4 .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权责法定、依法应急,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实现应急管理的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5 .坚持精准治理。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统筹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差异化管理、精细化施策,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6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不断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三)规划目标到2030年,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专栏1县“十五五”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目标(“十五五”平均数与“十四五”平均数相比)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2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0%3亿兀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3%4_L/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专栏2县“十五五”防灾减灾救灾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内容规划目标指标性质1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W2人预期性2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比例0.8%预期性3掌握应急救护逃生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2%预期性4每个村(社区)灾害信息员力人预期性5受灾群众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