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序言1第一章开启工业和信息化新征程2第一节发展基础2(一)夯实发展基础,总产值新突破2(二)优化工业布局,园区效能凸显3(三)推进重点项目,助力工业增长3第二节发展问题5(一)工业经济增长点较单一5(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6(三)产业基础较薄弱6(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6(五)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7第三节发展环境7(一)国内环境呈现新特征7(二)区内环境呈现新趋势7(三)环境呈现新常态8(四)环境呈现新气象8第四节发展要求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1 .总体目标102 .发展空间11(四)发展体系18第二章发展工业产业体系20第一节做大做强“1”个支柱产业,为发展注入新引擎21(一)产业发展目标21(二)产业重点任务22第二节培育打造“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注入新动能27(一)产业发展目标27(二)产业重点任务28第三节创新驱动“3”个主导产业,为发展注入新活力33(一)汽车零部件产业331 .产业发展目标332 .产业重点任务34(二)绿色化工产业381 .产业发展目标382 .产业重点任务44(三)轻工产业461 .食品加工产业462 .建材产业473 .茧丝绸产业474 .造纸产业47第四节构建“1”个生产性服务体系,为发展注入新业态48(一)信息技术服务48(二)电子商务48(三)工业物流48(四)研发设计服务48(五)企业培育上市49(六)总部经济发展49第三章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50第一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50(一)交通设施数字化51(二)管网设施数字化51(三)信息设施数字化51(四)建筑设施数字化51第二节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51(一)政务数字化51(二)专项服务数字化51第三节民生领域数字化转型52(一)公共服务数字化52(二)商业数字化52第四节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52(一)产业数字化运营53(二)项目数字化管理53(三)企业数字化治理53(四)产业融合数字化53(五)数字化平台建设54第四章加强实施与保障54第一节加强政策引导54第二节加强工业用地支持54第三节加强环保控制55(一)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55(二)木材制品生产加工产业56(三)新材料产业57第四节强化人才支撑57(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58(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58(三)技工人才队伍建设58(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59第五节加强发展环境建设59第六节加强绩效监督管理59序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必须有新风貌、新作为,确保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县“十五五”时期甚至更长远时间里的重大战略选择。2026-2030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确立“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后编制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中国共产党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发展规划。本规划确定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是引领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一章开启工业和信息化新征程“十四五”时期,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围绕市“5+5”产业体系,结合片区及全市园区间的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以林木精深加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为主导,化工、建材、制糖等传统产业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体系。“十四五”时期,我县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首次突破100家;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在全县占比首次突破50%。“十四五”时期,我县园区发展呈现一番新气象。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区30个县域重点园区之一,县级首个电镀集控区一汽车城表面处理产业园实现开园,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获评“中国十大木业园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四星)”“轻工园(智能家居)”“绿色创新木业园区”等称号,2019年成功入选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扶持的三大园区之一。石墨烯小镇成为自治区重点支持项目。第一节发展基础(一)夯实发展基础,总产值新突破“十四五”期末工业总产值突破195.11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加38.54亿元,年均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3.97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加35.47亿元,年均增长4.4%;全县工业投入总额95.83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加22.15亿元,年均增长13.2%0通过深化实施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我县初步形成以“汽车零部件、林木深加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二)优化工业布局,园区效能凸显工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园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工业布局,各园区发展方向明确,特色产业凸显,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十四五”期末,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2.38亿元,年均增长3.5%,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7%o(三)推进重点项目,助力工业增长工业投资持续加快,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热电联产、金源木业、钧达汽配等重点项目实现开竣工,全县工业投入总额95.83亿元。创新创业发展成效显著,我县列入自治区“双百双新”1产业项目3个,“双创”工作提前完成并通过国家检查,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6.06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17%。1“双百”指投资超过百亿元或产值超过百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双新”指新产业、新技术项目,其中新产业项目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重点项目;新技术项目是指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点项目。专栏1:“十四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指标2015年2025年年均增长工业增长工业总产值(亿元)156.57195.11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148.50183.974.4%工业投资全县工业投入总额(亿元)73.6895.8313.2%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7.6014.173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比重()618.46企业发展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家)315512.1%规模以上企业(家)5010315.6%两化融合信息化应用企业(家)576.96%图1-1:“十二五”与“十四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对比“十二五”期末"十三五期末第二节发展问题“十四五”时期,总体上看,全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我县产业结构仍然处在中低层次,县域经济的短板短期内仍将难以改变,工业经济增长点单一、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等问题凸显。(一)工业经济增长点较单一新兴产业因上下游产业链不完善,导致行业发展基础脆弱,加上现有的新兴企业数量少,尤其石墨烯等新材料、新技术的企业还属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造血机制,目前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拉动主要靠七色珠光以及七色云母两家企业的拉动,产业构成单一。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县工业结构的优化发展。(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影响后续高质量发展。一是尚未产生在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拉动效应低;市场局限于,市场风险较大;二是所生产零部件以车身、内外饰系统中的低端零部件为主,附加值较低。林木深加工产业存在产业层次较低,初加工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较短,缺少地板、家具等精深加工产品,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林木深加工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三)产业基础较薄弱县林木深加工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已经建立了产业园区,但园区规模较小,已有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企业之间主要为平行结构,企业间的共生互补效应弱,未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区域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合力,无法获取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虹吸效应不显著。县林木深加工产业配套不够完善,服务设施总体上与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服务于林木深加工产业的装饰纸、五金、油漆、胶粘剂、玻璃、木工机械等产业相对于林木深加工产业的需求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专业化程度低,尤其是研发能力薄弱,产品以低端零部件制造为主,产品竞争力始终难以提升,制约了整车配套的可持续发展。(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十四五”时期县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本土发展的企业实力弱,创新投入不足,企业研发创新意识不是很强,依赖原有水平发展,创新意识不高,产学研创结构未能很好结合。外地引进企业以生产为主,研发中心基本设在外地。(五)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受地理区位、人才配套条件限制和企业实力及经营状况制约,工业企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高端技术人才、营销设计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跟不上科技经济形势发展需要,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有一定难度。第三节发展环境(一)国内环境呈现新特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坚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推动我县高质量发展。(二)区内环境呈现新趋势作为中南、西南开放开发新的战略支点,发挥“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作用,抓住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的重大机遇,倾力打造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北部湾经济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大工业开放合作,进一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工业主导作用。(三)环境呈现新常态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致力于建成产业、要素、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实施“一心两城、沿江发展、重点向东”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产城融合为重点,推进城镇扩容提质、城乡协同发展;汽车生产基地的建成将有效带动大批配套企业入驻和周边配套产业发展;同时,稳定发展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绿色制造科技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创新驱动来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创新优势,尽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四)环境呈现新气象全面落实关于落实推进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县“工业强县”的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我县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