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为大力推进“十五五”时期全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依据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省安全生产条例省应急管理“十五五”规划市应急管理“十五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第一章现状与形势“十四五”期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国家、省和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及市各项规划,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层级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筑牢安全防线,不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打下了新时代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第一节改革进展“十四五”时期,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控制指标全面达标。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全市安全生产领域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全市深入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市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到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全面改制完成,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全部设立,逐步构建起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应急管理格局。按照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市、镇(街道)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的“双主任”制实现全覆盖。灾害事故全灾种统筹应对、全链条有效覆盖、全过程综合管理基本实现。应急管理法治制度逐步健全。先后制定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推进行业监管部门和镇级监管机构队伍建设、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安全准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危害监督检查与防控、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各相关部门制定或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和工作措施。应急预案建设逐步完善。修订完善市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地震应急预案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应急预案管理全面强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各类应急演练工作全面落实“实战中有推演,推演中有实战”,形成了“五立足、五结合”的实战推演模式。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明显。全面落实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按照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领域八大专项整治,全面实施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动火作业“三个一律”、有限空间作业“七个不准”、房屋市政危大工程“六不施工”等措施。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IO0%实施在线监控和可视化管理,“两客一危一重货”重点车辆纳入智能监控平台,安全风险严格实施精准化、常态化、制度化管控。安全生产治理整治持续推进,印发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计划安全生产领域六大专项整治方案,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稳步增强。贯彻实施省自然灾害防预警信息接收终端,扎实推进地震预警工作。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有力推进。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应对全面转型,坚持“一专多能”,抗洪抢险、森林防灭火、水上搜救等专业应急力量建设不断强化。全市组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1个、专业森林消防队伍1支,建成乡镇专职消防队15支、企业专职消防队1支。社会应急力量规范发展,建成社会力量应急救援队伍1支。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形成。应急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建立健全三防、气象、地震、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环境卫生、重大动物疫情等监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市应急指挥中心,打造河道监控系统,依托省值班值守系统对接交通、林业、水务等部门视频监控;对省上接省应急值班值守系统、宝利通、华为3个视频会商系统,下联各镇(街道)省应急值班值守系统、华为2个视频会商系统,同时与全市17个镇(街道)建立互联互通,打造信息通畅、反应灵敏、指挥有力、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全面使用省应急管理值班值守系统、应急“一键通”、安全生产执法监管系统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互联网+应急指挥+安全生产”不断深化,实现应急值班、应急指挥、安全生产执法全市“一张网”,实现对危化品企业生产安全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构建起全市应急管理智慧大脑。应急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强化。全面落实灾害救助资金快速下拨机制,“十四五”期间,累计下拨投入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0.53亿元。市、镇(街道)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两级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建成。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应急避难体系。单兵图传、无人机等现场通信保障手段不断完善,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通信难题有效解决。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初步建立,卫星电话配备到镇村两级,基层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可通过天气预报、甚高频收音机和大喇叭、短信、微信等渠道直接向全市349个村(社区)发布预警灾害信息。应急宣教培训工作扎实开展。建立多部门共同合作参与的常态化应急管理宣教培训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安全教育、监管人员应急培训和企业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在各行业各领域开展宣传活动,共同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结合“安全生产月”“全国防灾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月”“消防宣传月”“全国交通安全日”及防汛期、防火期等时期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户外宣传等载体形式,组织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安全及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森林防火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能力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广泛深入宣传市应急管理工作新动态、新做法、特色亮点,普及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和自救互救技能,应急管理工作、应急舆情等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主要指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道路交通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均较大幅度下降,按可比口径与2015年相比,2025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45.8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1.71%,道路交通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下降78.27%,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值和较大事故起数均在考核参考指标范围以内,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十四五”规划控制指标全部达标。专栏1“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实际值“十二五”末期(2015年)增降幅度序号指标名称规划值2025年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降低10%26人48人(下降)45.84%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0%0.07890.1633(下降)51.71%3道路交通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下降6.0%2.469211.3653(下降)78.27%第二节问题挑战“十五五”时期,我市发展将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各类灾害事故风险叠加耦合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事故灾难防控压力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天然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玻璃幕墙、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全市安全风险隐患底数较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84家其中生产企业2家,储存企业1家,经营企业10家,成品油企业(加油站)71家,在建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长5.5公里,城镇燃气经营企业7家,使用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43家,粉尘涉爆企业28家,有限空间作业企业46家,涉氨制冷企业3家,冶金企业2家,机械企业25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1家,持证非煤矿山10家(均为露天矿山),尾矿库1座,公路通车里程5026公里,桥梁1049座,机动车保有量超28.65万辆,高层建筑603栋,大型城市综合体3个,消防安全重点单位60家,“三小”场所8000多家,出租屋300多家。“十四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事故起数、负伤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数据基数仍然较大,事故风险防控存在压力。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消防火灾等行业领域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二是自然灾害防御任务繁重。市是全省自然灾害多发县级市之一,台风、暴雨、洪涝、强对流天气、高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低温霜冻、干旱等局地性灾害时有发生。丘陵山地多,部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存在溶洞、地下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较大。洪涝灾害、山洪灾害、森林火灾等发生的可能性大。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为地震烈度VI度区(除河口镇为地震烈度Vil度区),有感和强有感地震时有发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三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有待深化。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事权划分尚未明晰,部分行业领域应急管理权责边界仍不明确,全市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应急救援力量不足,各方协同联动机制不够顺畅。地方政策制度体系仍不完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应急物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物资储备不足、效能不高。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等关键环节智能化程度不高。防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足,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社会公众风险防范观念和自救互救能力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四是应急保障、管理能力依然薄弱。重大安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手段应用还不够深入,应急装备不足,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技术装备等存在短板,风险防控、监测预警等关键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明显薄弱。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各层级执法权配置不够清晰。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尚不适应救援救助需求,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够畅通。第三节发展机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第一个五年,市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战略机遇期。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推进市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