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根据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健康2030”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以健康建设为引领,扎实推进抓党建、强基层、筑高地、促医改、重预防、引人才、优服务各项工作,全力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补短板、强弱项,把人民健康事业提高到新水平。“十四五”时期,市卫生健康主要指标顺利完成。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7.2岁上升至77.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0/10万、3.11%。和4.77%。,维持在较低水平。健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民健康进入新时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引领提升工程,基层实行“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有力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完善,群众用药负担逐步减轻。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大堤”进一步筑牢。2015年、2017年、2018年分别成立或调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重点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全市传染病疫情平稳,“十四五”期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256.33/10万,控制在历史低水平,并呈持续下降趋势;艾滋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艾滋病传播已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标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稳步提高,2019年市妇幼保健院升级为三级妇幼保健院。2025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我市迅速动员部署,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组建六个工作组,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全力抓紧抓实各项防控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实现社区零扩散、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目标,并派出医务人员驰援湖北等地,为全国抗疫大局作出贡献。疫苗接种工作全面有序推进,重点人员流调排查及时准确到位,集中隔离场所安全规范管理,哨点监测和院感防控工作抓细抓实,核酸检测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疫情形势保持平稳。健康行动深入推进,居民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健康行动深入推进,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以全民健康为中心,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到实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上升。中医药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市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全市Io0%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形成基层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深入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不断发展。2026年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爱国卫生运动形成常态。“互联网+医疗健康”全面发展,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市“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领域指标名称指标值2025年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7.877.8孕产妇死亡率(/10万)150婴儿死亡率(%。)63.1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4.77疾病防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525.03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100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万)1215.1肺结核发病率(/10万)6346.48城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比例()100100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5%6.22%妇幼健康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91.9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80.8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8096.80医疗服务指标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86.6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6.06.48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82.04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52.61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医师数(人)10.05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3.14医疗卫生保障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2518.61第二节形势与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要位置,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随着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的统筹推进,将进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和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期,相应改革措施的推行将进一步破除阻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使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更高、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体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推动智慧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对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同时,“十五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未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专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较弱;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尽合理,结构有待优化;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协调;健康产业供给不足,发展相对缓慢;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新冠病毒感染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风险长期存在,艾滋病、结核病、性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血压、糖尿病、各种肿瘤性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不良生活习惯、职业卫生、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种影响健康因素相互交织,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新蓝图已绘就,新征程已开启,要科学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凝聚强大力量,明确前进方向,完善行动方案,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谋划“十五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健康建设,为我市奋力在新征程上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的卫生健康保障,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更好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第二节基本原则一、践行理念,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倡导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广泛普及健康知识,鼓励个人、家庭积极参与健康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有效提升健康素养,在全社会加快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建共享相结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职责,充分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在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基础上实现人人享有。三、深化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努力在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这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四、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健康建设。积极整合资源,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强化亮点工作,提高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效,建立可持续发展新机制,推动全市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围绕市民关心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专业服务,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更加安全牢固的公共卫生体系、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健康公平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健康指标力争位居市前列。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婴儿死亡率保持在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保持在8/10万以下,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服务模式更加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更贴近人民需求的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建立,卫生健康服务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健康产业多元化发展,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发展新模式得到完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医联体和医共体平衡发展,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建设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卫生健康创新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服务方面应用更加广泛,在医疗健康利民、便民、惠民上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医疗模式转变。信息时代的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在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健康建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引领支撑作用。市“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主要发展指标领域指标名称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健康水人均预期寿命(岁)>79预期性领域指标名称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平孕产妇死亡率(/10万)<8预期性婴儿死亡率(%。)<3预期性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预期性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0预期性健康生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0预期性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0预期性千人口献血率(0)持续提升预期性国家卫生城镇数量占比()持续提升预期性健康服务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张)9.74预期性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75预期性其中: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62预期性健康服务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3.88预期性每千人口拥有药师(士)数(人)0.54预期性领域指标名称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人)4预期性每千人口拥有公共卫生医师数(人)增长30%预期性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