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
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初步建成“互联网+就业培训”“互联网+社会保障”“互联网+人才服务”“互联网+服务监管”“互联网+监察执法”“五位一体”的“智慧人社”便民服务平台。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47.9万人;线上实现多渠道签发电子社保卡,依托“五邑人社”微信小程序,全方位推动电子社保卡医院、药店等高频用卡场景应用。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深度梳理和流程再造,通过网上申请、邮件等方式减少群众办事跑动次数。注:内为五年累计数专栏1市人社“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单位目标值完成值完成率属性一、就业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672.95107.45%预期性2城镇登记失业率%3.2以内1.913.2以内预期性二、社会保险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90.22102.44%约束性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4.355.53127.13%约束性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266.14119.39%约束性三、人才队伍建设6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1.37121.82132.84%预期性7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3.5:31:65.540:26:34预期性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13.515111%预期性9高技能人才总量万1.150.8271.3%预人期性四、劳动关系10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898.8100%预期性11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6076.11126%约束性1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098.7109%约束性13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100100%约束性五、公共服务14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94.5I95.8101%预期性第二节发展机遇推动新时代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节面临挑战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当前我市就业市场中,“招工难”“就业难”问题依然并存,劳动密集型岗位、中小企业岗位和生产一线岗位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所产生的用人需求也与现有人才供给规模及水平不匹配,高技能人才用工短缺成为制约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环境变化持续给我市就业局势带来不稳定因素,稳就业仍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引才留才吸引力不足。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比重低。硕士以上学历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小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复合、领军型人才紧缺。二是人才载体层次低,人才引育难。现有企业以电声、纺织、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规模小、效益低,科技含量不高,发展空间和平台有限,对人才吸引力低。三是公共服务配套滞后,人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我市地处珠三角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滞后,科研氛围不浓厚,薪酬、待遇与珠三角及邻近县市对比差距大,人才流失严重。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受我市企业离退休人数持续增长、国家要求社会保险降费、退休人员待遇增幅大紧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抓好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维权和收入分配等工作,努力展现新作为。以人为本,坚持保障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普惠性民生工程,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满足多样性民生需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确保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努力满足新期望。创新驱动,做到持续发力。坚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努力发掘新动能。服务大局,融入湾区建设。围绕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定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对标对表湾区发展要求与态势,改善宜居宜业环境,优化营商营智环境,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打造人才新高地。依法行政、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人社队伍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以制度公平保障群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到“十五五”期末,五年累计新增技能人才7500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新增300人次,累计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900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劳资纠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形成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良好局面。到“十五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o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达到98%以上。专栏2市人社“十五五”时期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属,一、就业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950.30.60.951.31.6预性就科2城镇登记失业率%1.913.0%以内3.0%以内3.0%以内3.0%以内3.0%以内预性就科二、社会保障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9192939495预性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535.535.545.555.565.58约性养科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6.146.26.36.326.46.5约性工科三、人才队伍建设6新增专业技术人才人数人1190300800140021002900预性专科7新增博士硕士人才人数人78510162332预期性8新增技术技能人才人数人869819003300470061007500预性9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人44760120180240300预性10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1.2830.130.260.390.520.65预性11“粤菜师傅”培训人人次625110220330440550预性16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47.947.947.948.248.348.5预性注:内为五年累计数第三章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一节建立适应产业结构的促进就业机制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协同机制。将促就业稳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加大就业创业指标考核权重,加强就业工作进度和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推动就业结构调整。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动力,扩大用工需求。推动传统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岗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技能转换,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各类新兴产业,深入挖掘创造就业新领域,持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推动家政服务行业“职业化、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构建更有力更完善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家政服务企业、初创企业、见习单位、就业扶贫基地等载体吸纳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开展专业化职业介绍工作。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的灵活就业方式。管好用好创业担保贷款,合理增加贴息资金投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网络平台创业主体和小微企业创业主体贷款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完善就业创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监督考核和绩效评估制度。第二节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技能成长行动,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市场和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批高技术、高技能产业人才。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就业岗位,拓展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空间。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落实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提供覆盖创业“全过程”的服务。实施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和大学生应征入伍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干事创业。对困难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实施分类帮扶。扎实做好困难群体稳就业工作。强化针对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大龄劳动者等困难群体的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结合其就业意愿分级分类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实施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服务,全面筛查市内已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使用情况,提高岗位使用效率,及时安排我市脱贫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戒毒康复人员等困难群体到安置岗位。加强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加强异地务工人员的就业信息监测,及时做好在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的就业登记。强化就业服务,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南粤春暖”等各类专项服务活动,强化与广西等劳动力输出大省沟通对接,完善劳动力输入渠道,着力促进供求平衡。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打造“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开展退役军人供需见面会,为退役军人与企业搭建劳务对接桥梁。拓展退役军人技能培训渠道,在“粤菜师傅”“技工”“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培训工程中,安排一定名额面向退役军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专栏3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计划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赴省内生源较多的广州、肇庆、湛江等地院校,以及广西梧州、桂林、柳州、贺州等地专业技术对口的院校举办校园招聘会,为我市在电声、纺织、陶瓷、智能业担保贴息贷款、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深化“粤菜师傅”“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促就业作用,着力扩大技能人才供给。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合理建设一批农村电商示范站,带动我市“茶叶”“漱粉”“粽子”“马铃薯”等农业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在促进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