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建设,在全市“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健康2030”规划纲要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州“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发展基础(一)“十四五”期间主要成效“十四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州卫生健康委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和传染病防治水平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健康脱贫攻坚有力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学传承有力,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指标和任务,卫生健康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1 .公共卫生健康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消除疟疾认证,未出现鼠疫、霍乱、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死亡病例;顺利实现“三个90%”艾滋病防治目标;面对复杂严峻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内防反弹”管住面、坚持“外防输入”守住边、做好“预防感染”上半篇文章、做好“医疗救治”下半篇文章,牢牢守住“零死亡、零外溢”底线,为全国全省抗疫大局作出积极贡献;全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覆盖率达90%以上;202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0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2015年的66.09/10万、11.24%。、14.54%o下降至2025年的0、2.89%。和4.05%o,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2 .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五年来,卫生健康系统投入基础建设资金1.09亿元,实施卫生健康基层设施建设项目5个,竣工5个,建成面积2.49万平方米。2025年全市共设置医疗卫生机构98个,开放病床191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30人。与2015年相比,全市卫生健康支出从2.59亿元增加到4.70亿元,增长81.47%;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由4.91张增加到7.16张、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247名增加到2130名、执业(助理)医师由400名增加到648名、注册护士由609名增加到860名。3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市级公立医院提能升级。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市人民医院成为州内首家通过省提质达标验收的县级医院(二级甲等),也是州内首家率先完成“五大中心”(即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创建验收的县市级医院,其中胸痛中心是省西南片区首家,成功创建急诊医学科、妇产科、感染科及消化内科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学科。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先后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立医联体对口帮扶联系,市人民医院建立丁明霞博士工作站、楚天舒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心内介入、泌尿外科等多项技术空白得以填补。二是基层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实施“一中心一站”建设,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1所基层机构达到省级甲级基本标准、9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9个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和3个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达到验收标准,基层医疗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全面加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3.29%、95.03%,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0.67%、73.33%、8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86%,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75.59%o四是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着力改善医疗服务,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逐年提高。4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做到区域、机构、政策三个“全覆盖”,全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落实补偿机制,破除了实行60余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城乡群众看病就医更加公平可及。整合城乡医保、完善大病保险、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完善全市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政府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两票制”政策落地实施,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要求,于2019年起实施公立医院绩效总额核定,落实公立医院分配自主权。5 .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成效显著。一是统筹打好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在2025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第一时间对防控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制定应急预案和防控方案,进入防控态势,全力做好本土及输入病例救治;快速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全面加强救治能力和发热门诊建设,核酸单检能力由200管/日提升到2000管/日,可转换床位、重症床位增加;快速、科学、有效处置了“912”“H09”境外输入疫情,全力阻断疫情向州内、州外扩散,筑牢祖国西南安全屏障。二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严格贯彻落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艾滋病防治条例,全市艾滋病病人发现率92.02%、治疗率91.9%、治疗病人有效率95.9%,实现“三个90(T艾滋病防治目标;全市艾滋病新发感染率、病人病死率持续下降,病人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三是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有效处置登革热疫情,未出现死亡病例;消除疟疾通过州级考核验收;消除麻风病危害通过省级考核验收;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肺结核患者得到规范治疗,狂犬病综合防控措施得到加强,发病率持续下降。四是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取得实效。依托艾滋病、蚊媒病毒性疾病等合作项目,建立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在人员培训I、病人救治、物资等方面为缅方提供援助,实现了关口前移,屏障外移。五是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卫生应急队伍装备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成功处置“1120”境外边民涌入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6 .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新设置市中医傣医医院,市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服务,IO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定向培养中医类别本科生26名(中医9名、傣医17名),引进中医人才24名,110多人次参加中医类骨干医师、全科医师、临床技术技能、“能西会中”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傣医药发掘整理研究、中医药资源普查等工作。7 .健康扶贫目标全面实现。一是全面落实“四重保障”措施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和一单式结算”便民措施,大力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起病”,2025年确诊建档立卡大病患者284人,救治率100%o二是加强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大力实施“三个一”标准化建设,补齐短板,6个乡镇卫生院、25个村卫生室达到省脱贫成果巩固要求和贫困村退出标准。三是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好病”。截至202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救治15193人次,住院报销比例90.35%,290户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全部脱贫。8 .健康行动开局良好。一是聚焦重要健康影响因素和重点人群,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重大慢病防治行动,所有医疗机构开展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工作。二是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专项行动、社区健康素养干预行动,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教育引导群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三是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进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和卫生村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积极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省级命名卫生乡镇5个、卫生村68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50个)。9 .计划生育管理继续加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十二五”的7.4%。上升到7.53%。,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07-108o全面落实国家、省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惠及25192人(户)/次,发放奖扶资金l114.6745万元。关怀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落实双岗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提供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为6.2万人次承保计划生育意外伤害险;筹措资金IL06万元,实施计划生育帮扶、帮扶贫困儿童等项目2个,惠及553人。10 .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五年来,累计下达卫生健康系统带编考核选优招聘岗位140个,事业单位招考岗位63个。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37人,28名毕业生已按照协议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并参加医师规范化培训。大力实施人才兴市、科教兴边战略,组织实施“市十大名医评选及培养工程”,10名医务工作者被授予“市首届十大名医”荣誉称号,激励和引导全市医务工作者扎根、服务,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二)存在问题“十四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2025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出我市卫生健康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医联动紧密度不高。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带动作用不强,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尚需完善,病人向州市级以上医院流动趋势并未减弱,合理的就医秩序尚未真正形成。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合理并存,市人民医院“头雁”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带动基层发展的作用还待加强;乡村两级能力相对较弱;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不高,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突出,设备设施不足,发展基础不牢。中医(民族医)药发展不理想。中医(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基础薄弱,人才缺口较大,临床骨干紧缺,后备力量不足,特色优势不突出,以傣医为主的民族医药传承困难;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种类少、应用率低,中药饮片使用比例不高。母婴安全仍面临较大挑战。全市存在大量外籍妇女和流动妇女,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较低,给全市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带来较大挑战;经产妇和高龄产妇占比增高,孕产妇死亡率下行逐渐进入平台期。两个救治中心不够规范、救治能力需大力提升。传染性疾病防控形势严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大;登革热疫情连续多年暴发,疟疾输入性疫情引起再传播风险高;巩固“三个90%”防艾目标任务艰巨;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防护物资和应急医疗物资储备需不断提高。卫生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卫生健康信息基础设施较差,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缺口大,工作推进缓慢,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一,机构间尚未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卫生健康队伍建设需加强。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全市仅44名全科医生,各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占9.18%,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仅占2.65%,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卫生技术人员缺乏,且引进难、培养慢。机构改革后,卫生健康职能职责增加,服务方式和领域拓宽,管理型人才缺乏,服务创新、改革推进动力不足。(三)“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对“十五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部署,为卫生健康发展明确奋斗目标。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卫生健康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人才培养等受到极大重视,在客观上为医疗卫生发展带来机遇。实施健康建设,社会各界对“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健康中国、健康的愿景目标更加期待,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国家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