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碳酸饮料〔汽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docx
-
资源ID:1879042
资源大小:24.6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5版《碳酸饮料〔汽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docx
碳酸饮料汽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文件精神,强化我公司在碳酸饮料汽水)生产等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全体员工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碳酸饮料汽水生产、加工、包装及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岗位人员,以及临时聘用人员和被派遣劳动者。第三条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倡导“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对报告人实施奖励,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质量的良好氛围。第二章报告内容第四条公司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 .员工未按照工艺规程操作配料过程,导致成分比例错误或食品安全风险。2 .员工在CCh加注区域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引发火花造成爆炸事故。3 .员工未穿戴防尘帽、口罩或防护服进入清洁作业区,增加微生物污染风险。4 .员工在易燃易爆区域吸烟或使用明火,违反禁火规定。5 .员工未取得有效健康证明上岗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传播病菌污染产品。6 .员工在设备运行中违规进入灌装线进行维护,导致机械伤害事故。7 .员工疲劳作业或酒后上岗,影响判断力和操作准确性。8 .员工未按规程进行设备清洗消毒,导致残留物污染饮料产品。9 .员工在叉车驾驶中未系安全带或超速行驶,增加事故风险。10 .员工使用非食品级润滑剂或化学品清洁设备,引入有毒物质。11.员工未执行虫害控制措施,如未检查防蝇灯或防鼠设施。12 .员工在配料时未复核称量数据,造成添加剂超标使用。13 .员工故意隐瞒设备故障或事故隐患未及时上报。14 .员工未经培训操作特种设备如压力容器或灌装机。15 .员工在有限空间作业未执行通风和检测安全措施。16 .员工忽略安全警告标志,擅自移动消防设施或安全护栏。17 .员工在高温设备区域未佩戴防烫手套,造成烫伤事故。18 .员工未按规定进行岗位交接班,重要安全信息传递缺失。19 .员工佩戴饰物、留长指甲或喷洒香水进入生产车间。20 .员工在运输过程中未检查车辆防护,导致产品破损或泄漏等。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1CO2储罐安全阀或压力表未定期检验,存在泄漏或爆炸风险。21 灌装设备未安装防护罩或联锁装置,导致机械卷入事故。22 通风系统过滤网堵塞未清洁,空气洁净度不达标影响食品安全。23 电气线路老化或未安装漏电保护器,易引发火灾或触电事故。24 消防器材配置不足或过期失效,无法有效应对紧急情况。25 计量器具如温度计或压力计未校准,导致工艺参数失控。26 设备超负荷运行未按维保计划维护,增加故障或停机风险。27 排水系统破损或堵塞,积水滋生微生物或虫害。28 温控设施故障未及时修复,导致产品变质或设备损坏。29 .防护栏或挡板缺失,员工易接触运转设备受伤。30 .防爆电气设备等级不当或未使用在易燃区域。31 .可燃气体报警仪未正常投用或未定期检验。32 .应急照明或疏散指示标志损坏,影响紧急疏散。33 .设备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物污染饮料产品。34 .供水设施未定期维护,水质不符合GB5749标准。35 .废弃物存放设施渗漏或未专区放置,造成交叉污染。36 .特种设备如锅炉或压力容器安全附件校验不合格。37 .设备运行参数监控系统失效,数据不准确无法远程控制。38 .个人卫生设施如洗手台非手动式,数量不足无法匹配员工需求。39 .通风设备布局不合理,清洁区空气流向污染区。40 .照明设施未使用安全型,暴露在原料上方易碎。41 .虫害控制装置如防蝇灯或风幕损坏,未及时修复。42 .泵阀密封圈未定期检查更换,导致泄漏事故。43 .生产线同一设备生产不同原料产品,增加交叉污染。44 .设备落地存放位置不当,易引入异物污染。45 .清洁剂储存设施未分隔放置,与食品原料混放。46 .仓库温湿度监控设备故障,无法保证贮存条件。47 .设备改造未安全评估,擅自增减安全附件。48 .化学品存储容器未密封,有毒气体逸出风险。49 .消防通道被设备堵塞,影响救援通行。50 .电气设备在潮湿环境使用,绝缘失效引发短路。51 .传送带安全联锁装置失效,操作中无保护。52 .清洁工具交叉污染未专区存放。53 .灌装线防护缺失,员工易接触高温部件。54 .车辆维护不足,刹车系统故障增加事故。55 .设备记录不全,无法追溯故障原因。56 .应急洗眼器或喷淋设施未正常投用。自动化系统未定期测试,响应延迟等。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 .车间地面不平整或积水,员工滑倒或滋生微生物。2 .厂区垃圾未及时清理,吸引虫害鼠类侵入生产区。3 .仓库湿度过高,导致原料霉变或有害微生物滋生。4 .通风不良,有毒气体(如CCh)浓度超标未处理。5 .清洁作业区空气洁净度不足10万级,增加污染风险。6 .排水系统逆流无防护措施,污水倒灌污染产品。7 .照明不足,夜间作业影响员工操作和应急响应。8 .温度控制设施失效,导致产品冻结或变质。9 .车间顶棚冷凝水滴落,污染暴露的原料或半成品。10 .门窗未闭合严密,虫害或灰尘侵入生产环境。11 .厂区绿化距离车间过近,吸引鸟类或啮齿动物。12 .作业场所布局不合理,安全通道不畅影响疏散。13 .化学品存放区未与生产区分隔,挥发物污染空气。14 .有限空间作业区域未设置警示标志和检测设备。15 .高温区域无降温设施,员工中暑风险增加。16 .粉尘作业区未安装除尘装置,呼吸健康受威胁。17 .防虫害装置未定期检查,如纱窗或防鼠板破损。18 .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未提前防范,设备进水或倒塌。19 .原辅料未离墙离地存放,接触湿气污染。20 .卫生间与生产区直接连通,交叉污染风险高。21 .工作服存放区未分设,与个人物品混杂。22 .清洁消毒效果未验证,环境微生物超标。23 .厂区道路未硬化,雨后泥泞增加摔倒风险。24 .车间顶棚材料不防霉,长期使用脱落污染。25 .废弃物临时存放点未标识,误用风险高。26 .噪声超标区域未采取隔音措施,影响员工听力。27 .交叉作业区未专人监护协调,混乱导致事故。28 .库房密封性不足,虫害侵入污染库存。29 .生产现场扬尘严重,未使用湿式作业控制。30 .运输环境温度不达标,产品在途变质等。四、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1 .公司未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不清不实。2 .应急预案未制定或未定期演练,应急响应能力不足。3 .安全培训计划未有效执行,员工缺乏CO2泄漏等应急处置知识。4 .外包作业未进行资质审核或未签订安全管理协议。5 .事故隐患整改不及时,导致反复出现同类问题。6 .未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执行不到位。7 .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发现违章行为或设备隐患。8 .安全投入不足,消防或防护设备更新滞后。9 .未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隐患台账缺失。10 .化学品管理清单不完整,未依据MSDS制定措施。11.未按规定进行职业健康监测,员工接触有害物质无记录。12 .事故调查未落实“四不放过”原则,教育效果差。13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滞后,无法实时监控风险点。14 .未制定虫害控制计划或未定期评估效果。15 .安全文化缺失,员工安全意识淡薄。16 .未及时更新法规标准,如未执行最新GB2760添加剂规定。17 .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或证件过期未复审。18 .未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问题产品无法召回。19 .动火或临时用电作业未办理审批手续。20 .未对高风险作业(如有限空间)进行风险评估。21 .供应商评价制度未落实,使用不合格原料。22 .产品标签说明书不符合GB7718,涉及虚假宣传。23 .未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要求。24 .未配合监管部门事故调查,隐瞒信息。25 .员工合理化建议忽视,安全管理参与度低。26 .计量管理制度未覆盖所有设备,校准缺失。27 .未建立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误用风险高。28 .设备维保计划脱节实际,未根据季节调整频次等。第三章报告途径第五条为确保员工报告事故隐患的渠道畅通,公司设立以下报告途径:1 .线下报告:员工可直接向所在部门的安全员或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安全员负责初步核实并上报至安全管理部门。2 .线上报告:公司开通微信群、电子邮件、电话等线上报告渠道,并在公司醒目位置公示报告方式和流程,方便员工随时随地进行报告。3 .匿名报告:为保护报告人隐私,公司设立匿名举报箱和匿名举报电话,员工可选择匿名方式进行报告。第四章核查整改第六条对员工报告的事故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核查:1 .初步核查:安全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与报告人联系,了解详细情况,并初步判断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2 .现场核查:对于初步判断为事故隐患的,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确保隐患得到准确识别和评估。3 .整改落实:一般事故隐患,立即制定整改措施,实施整改。核查属实重大事故隐患,不能立即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和应急预案,并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消除。4 .闭环管理:对于整改的事故隐患,应建立隐患台账,实行闭环管理,直至隐患整改完毕并经验收合格。第五章奖励资金与实施第七条公司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设立事故隐患报告奖励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奖励报告事故隐患的员工。第八条奖励标准根据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小隐患奖励和大隐患重奖两类:L小隐患奖励:对于一般性的、能够及时整改且影响范围较小的事故隐患,给予报告人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小额奖金、奖品(小型便携式灭火器、安全头盔、灭火毯、应急包)等,同时给予精神鼓励,如通报表扬。2.大隐患重奖: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如可能引发严重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隐患,一经核实并成功整改,给予报告人重奖,包括较大额度的奖金、晋升机会或额外福利待遇等,并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以资鼓励。第六章正向激励与结果运用第九条公司加强对事故隐患报告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部门)和个人的正向激励:1 .在业绩考核、评优评先中给予优先考虑和加分。2 .对于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在职务晋升、岗位调整等方面给予倾斜。3 .设立“安全生产之星”、“隐患排查能手”等荣誉称号,对优秀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第十条公司主要负责人定期组织召开安委会会议,研究分析员工报告隐患的情况,举一反三研判公司在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并落实针对性改进措施,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第七章宣传引导第十一条公司加强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工作的宣传教育:1 .通过公司内部刊物、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报道事故隐患报告的典型案例和奖励情况。2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员工对事故隐患的辨识能力和报告意识。3 .鼓励员工提出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形成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第八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公司其他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