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探索与实践:融情于乐以乐育人.docx
音乐教育探索与实践:融情于乐,以乐育人我一直觉得音乐不只是教孩子们唱歌、认音符,更是打开情感、传承文化、塑造品格的一把钥匙。这些年在课堂上摸索,我总结出“融情于乐,以乐育人”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学会欣赏美、热爱文化,还能懂得担当。下面就跟大家聊聊我的教学想法和具体做法。一、用情感敲开音乐之门音乐就像一座桥,能把人的感情连在一起。在我的课堂上,我总想着怎么让孩子们和音乐“交朋友”。比如教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时,我给孩子们播放开国大典的老视频。当屏幕上五星红旗慢慢升起,孩子们眼睛亮晶晶的,唱歌时声音也特别带劲,爱国的感情和音乐一下子就融到一块了。还有教哦!十分钟,我先问大家课间都玩啥好玩的,等熟悉的旋律响起,孩子们就一边唱着“踢犍子、跳皮筋”,一边把课间的快乐唱进歌里,课堂热闹得像炸开了锅。具体做法有两个:一是用视频、图片和故事,把音乐背后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更容易“入戏”;二是带着孩子们分析歌词和旋律,比如对比小鸟小鸟两段音乐的快慢,感受春天的美和对自由的向往。二、在旋律里感受多彩文化音乐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不同民族的故事和智慧。我喜欢把音乐课和地理、历史课“串”起来,带着孩子们通过音乐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教迷人的火塘时,我先给孩子们讲侗族的吊脚楼和火塘文化,再教他们唱侗族大歌。当孩子们用合唱模仿火塘跳动的火苗,既学会了唱歌技巧,也明白了侗族“用歌讲道理”的传统。教我是少年阿凡提时,我用冬不拉的琴声和手鼓的节奏,结合新疆的火焰山、葡萄沟,让孩子们感受到西域文化的热情。教学小窍门:一是每节课都围绕“音乐+文化”展开,像学侗族音乐时,顺便讲讲他们的建筑和服饰;二是把不同地方的音乐放在一起比较,比如侗族大歌的空灵和新疆民歌的欢快,让孩子们发现文化不同却又相通的美。三、借音乐培养责任感音乐不光能让人享受美,还能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事儿,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我是少年阿凡提快结束时,我给孩子们看保护地球的短片,看到森林被砍、冰川融化,孩子们就用歌声许下保护自然的承诺。教哦!十分钟时,我组织“时间规划师”活动,让大家讨论怎么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还一起编了“珍惜时间”的手势舞。教学方法:一是抛出开放式问题,比如“如果你是阿凡提,会怎么保护家乡的胡杨林";二是把音乐和生活结合,用废旧物品做乐器,用节奏传递公益想法。四、让课堂成为创意乐园音乐课堂应该是孩子们撒欢儿表达的地方。我设计了好多游戏、创作和小组活动,让孩子们的创意在玩闹中冒出来。学哦!十分钟时,小组同学用跳绳、拍球的节奏编舞蹈,身体动起来和音乐合二为一,课堂就像欢乐的派对。教小鸟小鸟时,我设计“旋律填空”游戏,孩子们通过即兴唱歌补上缺少的旋律,原本难学的节奏知识,在游戏里就轻松掌握了。教学妙招:一是设计有趣的任务,像“音乐剧创编”“节奏大比拼”;二是鼓励孩子们用画画、表演、跳舞等各种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五、从民族走向世界在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特别想通过音乐,让孩子们既热爱自己的文化,又有开阔的视野。教迷人的火塘时,我给孩子们听电影哪吒2里用了侗族大歌元素的配乐,孩子们都惊呆了:“原来我们的民族音乐这么酷!”通过对比原生态歌曲和电影配乐,大家明白了传统文化也能很现代。课堂最后,我问孩子们“怎么用音乐向世界介绍中国”,大家想法五花八门,有人想把新疆手鼓和电子音乐混搭,有人想用短视频展示家乡山歌,充满了创意。教学方法:一是选一些热门的国潮音乐、影视配乐,让孩子们看到传统文化的新样子;二是开展“文化小使者”活动,鼓励孩子们用音乐、视频等方式,把家乡的文化分享出去。音乐就像一束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路。“融情于乐,以乐育人”是我一直坚持的教学信念。当古老的侗族大歌和现代电影音乐相遇,当欢快的新疆手鼓为环保发声,我看到的不只是音乐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责任的萌芽和创意的迸发。我相信,音乐教育的意义,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情怀、有担当、不忘本的人。当他们用歌声赞美祖国,用节奏传递善意,用创意展现文化,音乐就真正变成了陪伴他们一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