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十五五”规划.docx
自然资源“十五五”规划前言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五五”规划和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发挥好“双区驱动效应”、促进“1+1+9”工作部署高质量落地,我市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编制市自然资源“十五五”规划。规划确定了“十五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部署,是指导未来五年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履行自然资源管理职责的基本遵循。本规划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市自然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规划范围为市全域,国土面积约1620平方千米。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全市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执行上级和市委、市政府对自然资源工作的要求,坚持尽职尽责保护自然资源,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在抓好机构改革平稳过渡的同时,紧紧围绕强党建、保发展、护生态、惠民生、促改革、打基础,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两统一”新职责新使命,强力促改、主动求新、深入谋转、勇于任事,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第一节“十四五”时期主要工作成效.机构改革有序推进。主动对标省自然资源厅、市委机构改革的目标要求,整合原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房产交易登记等职能,实现机构改革平稳过渡。严格按省自然资源厅”3年可以、5年应该、8年必须”的轮岗要求,科学定员定岗定职,加大力度培育干部,配齐市自然资源局领导班子。实行动态化管理,推行能上能下和横向纵向交流轮岗制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大部分干部得到锻炼提升。印发内部管理控制各项制度、规定,规范机关文件、保密、网络、档案、办公场所等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能。推动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强化属地主体责任,明确权责边界,推动重心下移,调整优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党建工作不断强化。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党建品牌和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内部管控和监督。坚持把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将“坐等审批”改为“热诚服务”。积极倡导团结协作、主动作为,营造敢于担当、履职尽责的干事创业氛围。基础业务不断夯实。全面查清全市国土利用状况,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专项调查成果上报工作,完成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推动自然资源数据应用与共享,完成2000国家大地坐标转换使用、更新领导机关工作用图,加强地理信息成果的社会化公共服务,认真做好涉密测绘成果使用管理。强化全市土地资产管理,完成国有农用地基准地价编制、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有序开展标定地价体系建设、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订、集体农用地基准地价制订工作。加快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面清理历年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与升级、房产交易系统搭建工作。,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强化规划引领和管控,完成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5年)调整完善方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5)编制并印发实施,全市已编制控规覆盖面积70.41平方千米,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43.02%o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多规合一”全面推进,加紧编制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52035年),实现从规划编制及机制体制上保障规划的纵向传导与横向传导,逐步加强规划的管控作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完成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考核和自查工作。“十四五”期间,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1个,建设总规模398.86公顷,投资3.5亿元。截至2025年,垦造水田项目新增水田面积0.55万亩,全面兑现历史承诺垦造水田任务。20182019年建设高标准农田4.9万亩。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超过省下达指标,完成储备补充耕地项目核查整改工作,推动各地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数量质量管护水平。.全力做好生态保护。高位推进练江整治工作,全力推进练江“1+10”干支流堤岸拆违工作,深入开展“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拆除练江干、支流各类构建物22.72万平方米。规划设计推进两岸“绿廊+景观节点”建设,建成练江先行段亲水平台、休闲步道等景观工程,其它9条支流示范段正在抓紧开展设计工作。高标准规划建设市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环保处理中心等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建设。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成近20个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系统,建成10座乡村湿地公园。加强土地征收整合储备和供应。制定并颁布关于加强规范土地征收储备供应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统筹保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严格落实以控规单元规范土地征收整备出让。“十四五”期间,共供应土地417.59公顷,其中:挂牌出让223.12公顷、协议出让36.49公顷、划拨用地157.98公顷。2019年新增土地整备532.85亩,盘活低效用地136亩。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重点项目对土地的合理需求得到保障。狠抓闲置土地处置与违法土地整治。完善自然资源执法监察体系,开展全市已批未征、已征未供、已供未用土地梳理工作,完成闲置土地的调查和认定,逐宗进行消化解决。制定并颁布市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意见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研究制定市在建违法建设分类处置实施方案,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依法查处土地违法用地行为。2019年处置闲置用地149.33亩,拆除违法建设24宗、面积26515平方米,治理违法建设32.3万平方米。.城市更新有序推进。稳步推进“三旧”图斑标图建库,全市现有标图建库图斑191个、图斑面积529.39公顷。中心城区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微改造和旧村改造工程,开展文竹路改造项目、大南山街道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工程、洪阳镇德安里文化保护修缮等项目,开展大林社区、新安片区、城西宾馆片区等“三旧”改造单元规划编制工作。“十四五”期间,共实施“三旧”改造项目18个、面积913.11亩,完成改造项目共9个、面积555.74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优化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流程,制定不动产登记办事便民指南手册,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事流程,推进“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不动产登记+互联网”服务,实施“不动产登记+房企服务”和“交房即发证”服务模式,实行不动产交易、缴税、登记“一窗口受理”,加快不动产登记部门信息共享和依法查询,推进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登记发证工作。落实市自然资源局优化营商环境”自然资源15条”政策措施,简化项目选址、规划许可等事项申报资料,提高办事效率。.民生服务不断增强。做好民生项目用地土地指标保障,通过精准化投放、差别化管理措施,优先支持保障性住房、教育、公益性养老等民生项目。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完善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乡村重点产业项目落地,积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及人员搬迁避让工作,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发布预警,全市未发生因地质灾害致使人员伤亡情况。抓好信访案件排查、化解、稳控工作,全市自然资源系统信访总量连年下降。大力开展自然资源宣传教育,组织地球日、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等系列活动,营造依法依规用地和珍惜保护自然资源的良好氛围。第二节存在问题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自然资源基础数据缺乏,基础测绘、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工作短板凸显,空间数据资源体系相对薄弱,管理手段、科技应用相对落后,很多业务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基础性、技术性、专业性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积极服务、主动担当的意识还不够牢固,慢作为、不担当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队伍建设和主动服务意识还需加强。工作理念、工作导向未能有效传导到基层,基层执法队伍力量薄弱,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宣传工作薄弱,“放管服”改革、规划传播、不动产登记、垦造水田、拆旧复垦、地灾防治、违法用地查处等自然资源重点工作任务缺乏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推动,助推力不够。自然资源“放管服”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不动产登记档案整理滞后、数据校核整合率极低,不动产登记档案未及时整理归档并形成数字化信息,各类档案资料分散存放,没有移交归档,档案管理存在严重漏洞,不动产登记规范管理还需继续优化、能力和作风建设还需继续提升。.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尤其是耕地资源短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用地需求量急剧增加,省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难以满足各行各业用地需求,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保护和建设占用矛盾更加突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面临一定程度考验,耕地占补平衡形势严峻。我市后备的补充耕地指标中优质耕地、水田所占比重较小,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对于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压力巨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农村居民点缺乏有效管理、占地规模大,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不够,土地产出率不高,少数企业存在土地闲置情况。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农户土地利用效益较低,生产成本高,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地块小而散,田坎过多,不利于机械耕种;经营模式较为落后,立体农业、设施农业、田园化种植等先进耕作方式尚未普及;部分地区不注意水土保持,加上干旱、台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和耕地质量下降。,土地储备管理效率不高。土地收储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衔接不紧,收储的计划和目标不够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周边地块收储联动机制不完善,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增加土地收储的成本和难度。缺少项目运作和地块包装,土地收储中成规模地块少,多为零星土地、边角地块,不利于土地市场运作和开发。第三节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大,区域间竞争进一步加大,全面扩大开放和深度改革加速,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基调。土地利用方式迎来重大改革。土地新增资源投放“紧约束”,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严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用地从增量扩张转向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推进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土地利用绩效,从规模驱动阶段逐步向效率驱动转变,进一步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加快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大简化了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要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努力构建自然资源部门科学、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体系。“十五五”是我国开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