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二个五年,是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辉煌的第二个五年,是市实现前两年强基础、后三年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市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商贾名城、创新之城”的关键五年,也是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打造健康的重要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期。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一、规划背景(一)基础现状“十四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建设为引领,加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25年底,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8.4岁,较2015年增长1.64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53/10万、2.65%。、3.15%o,较2015年分别下降6.61/10万、0.41%。、0.57%o0医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截至2025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925个,其中:医院1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9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与2019年相比,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增加45个。全市医疗机构拥有床位8326张,其中:医院5932张(含民营医院)、卫生院179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6张、妇幼保健机构278张、专科疾病防治机构40张。与2019年相比,全市医疗机构床位增加582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l116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900人、注册护士4118人,医护比0.94:1,其他在岗职工3143人。与2019年相比,全市在岗职工增加56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增加90人,较2019年上升2.4%;注册护士增加387人,较2019年上升10%;其他在岗职工增加90人,较2019年上升2.9%o投入超12亿元全面改造升级卫生基础设施,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市中医医院急诊门诊楼和医技药剂楼建成使用,市中医医院、慢性病防治中心、医疗急救(120)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场所顺利搬迁,完成2家中心卫生院升级、13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509个卫生站规范化建设,便民利民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完善疫苗接种管理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冷链配送系统,完成26家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卫生强市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市人民医院成为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的2家县级医院之一。市中医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截至2025年底,全市医疗机构出院人次达270369人次,较2015年增长35.6%;全市医疗机构县域内住院率91.0%,较2015年增长7.1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全面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动区域资源共享。医共体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市人民医院、华侨医院分别牵头成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市医疗保障局起草制订了市关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实施细则(草案)。建立覆盖市、镇二级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实现与省远程医疗平台的对接。全市同级公立医院之间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阳光用药、合理用药,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调整综合性医疗服务价格,建立新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原则,切实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医疗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2025年,全市94.19%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主要指标2025年目标2025年完成情况是否达标人均预期寿命(岁)277.878.4岁是婴儿死亡率(%。)32.65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3.15是孕产妇死亡率(/10万)105.53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29599.68是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26062.81是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26063.61是高血压患者管理任务完成率(%)100100是糖尿病患者管理任务完成率(%)100100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管理率()29093.4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28060.1否结核病患者管理率(%)29099.8是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28596.26是(二)形势与挑战“十五五”时期,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将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进入新发展时期,“两个大局”深度联动构成卫生健康发展环境的主基调;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对健康服务供给提出了新需求;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个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双区驱动效应”加快释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对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健康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带来了新机遇。同时,“十五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短缺。由于历史原因、财政投入和人事政策等因素影响,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人员不足、人才断层、留不住、引不进等问题。截至2025年底,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8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93人,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0.4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1.83人,尚未达到“十四五”规划的要求。我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仅占8.46%,研究生学历仅占3.35%,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1.2%,主要集中在市直医院,基层人才力量薄弱。2025年计划招聘各类卫生技术人才530名,实际仅招录249人,人才引进存在较大困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市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投入保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发展的方式比较单一,医防融合效果不明显。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全市医疗机构拥有床位8326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仅3.91张,距离“十四五”规划初期制定的目标9247-11889张和4.2-5.4张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病床使用率来看,截至2025年,全市医院病床使用率仅为72.1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差异大,超过半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在50%以下,甚至低至12%o大型医院仍然是居民就诊的第一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有待提高。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需加快推进。目前,市域内未建成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业务网络,仅有基于基层基本公卫网组网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全民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尚未启动建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业务网络尚未能互联互通。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费用大部分由各机构自筹解决,各级财政投入力度不强,直接影响“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进度。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不完善,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利用率不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总体部署,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作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以保障人民健康利益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强基创优建高地为抓手,全面建设健康,为打造“商贾名城、创新之城”打下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1 .坚持健康优先、生命至上。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供给和服务水平,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着力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将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医防融合、防治结合,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共建共享健康。2 .坚持党政领导、多元共建。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成为关注健康、促进健康的行动者,形成大卫生大健康建设格局。3 .坚持系统观念、价值导向。强化全局谋划、战略布局和系统联动,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更加注重强基础和发展,实现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4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风险。主动做好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的准备,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和健全风险防控配套措施,有力应对和化解公共卫生领域风险,不断筑牢院感防控“底线”、医疗安全“红线”、生物安全“防线”,筑牢全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5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强化数字转型赋能,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健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医疗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提高。建设健康城市,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形成共建共享社会氛围。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建设安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明显改善,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得到积极治理,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建设卫生强市,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创新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模式,辖区居民能够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居民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经过“十五五”固本强基、“十五五”攻坚突破、“十六五”决战决胜,到2035年,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中医药实现传承创新发展,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十五五”规划主要工作指标领域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健康1人均预期寿命岁78.4>79预期水平性2孕产妇死亡率/10万5.53<8预期性3婴儿死亡率%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