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公共服务发展“十五五”规划前言1一'发展基础与形势2(一)发展基础2(二)发展短板6(三)形势要求11二'总体思路与目标13(一)指导思想13(二)基本原则13(三)主要目标14三'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18(一)延续人口总量势能18(二)优化人口空间布局20四'支持基本劳动就业创业23(一)推进就业创业服务23(二)深化职业技能培训24(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5五'提升基本公共教育26(一)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规范发展26(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7(三)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7(四)大力发展特殊教育28(五)推动学校德育示范区建设29(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29六、完善基本社会保险30(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30(二)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30(三)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经办水平31七、强化基本卫生健康服务32(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2(二)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33(三)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33(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34(五)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公共卫生安全34(六)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35八'提升基本住房保障36(一)完善住房保障体系36(二)推进“三旧”改造36(三)提升农村住房条件37九'健全基本社会服务38(一)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38(二)开创青年事业发展新局面38(三)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38(四)积极发展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39(五)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40(六)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41十'丰富基本公共文化体育42(一)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42(二)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43(三)着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44H-、筑牢城乡安全底线47(一)健全应急管理体系47(二)全面深化平安建设49十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2(一)促进城乡区域均等化52(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52十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54(一)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54(二)吸引非公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重点领域55(三)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58十四'规划实施保障61(一)强化责任落实61(二)加强资金保障61(三)实施监测评估61“十五五”时期是我区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围绕“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努力把建设成为产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关键期。提升区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打造引领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是全面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创新局面、创造新辉煌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十五五”时期区公共服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市基本公共服务“十五五”规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质量,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就业和创业服务取得新成效。就业形势更加稳定,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加强,扶持创业就业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印发,就业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积极开展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培训,十四五期间,我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568人,促进创业人数198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779人,城镇登记事业率控制在3.2%以内,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严格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突出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及时解决劳资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区没有因拖欠工人工资引发30人以上群体上访事件发生。同时,加快建立完善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和完善网络招聘机制,制定1+4工作方案应对失业风险,2025年,企业平均用工稳定率接近90%。公共教育质量和均等化程度实现新跨越。教育事业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实现“五个率先”:率先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率先建成省教育强区、率先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率先实现教育强镇复评全覆盖、率先建成“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有效缓解,2025年,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98.16%,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1%,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为94.2%。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普及高中教育阶段教育得到巩固提高,中职教育布局更加合理,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2025年,全区小学生巩固率为100%,初中生辍学率为0.5%,全日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100%。教育公平实现进一步推进,“县管校聘”深化实施,城乡教师队伍结构日益优化;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分担比例和拨付方式得到统一;助学制度更加完善、助学范围不断扩大,非义务教育学生入读公办学校比例(不含西部五镇一街)达到95%o社会保障统筹水平得到新提升。“十四五”期间,切实抓好企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征缴工作,组织实施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积极隐妥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保改革,到2025年,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4万人、1.59万人、42.03万人,失业、工商参保人数2.90万人、4.31万人。用足用好援企稳岗社保政策,落实阶段性减、免、退、延社保费政策,出台关于实施失业保险稳企返还的实施方案,全力支持企业共渡难关。按时足额支付各项社保待遇,精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和五保低保的社保兜底工作。工伤、失业、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稳步提高,实现上线省集中式社保系统,实现养老、失业、工伤三个险种业务升级统一办理、数据共享、服务协同。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加快,目前全区已经构建东片、西片和城区中心片3个医共体。东片由区人民医院作为总医院,牵头云路、玉溶、埔田等3家卫生院组件医共体;西片由区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总医院,牵头锡场、新亨、玉湖等3家卫生院组建医共体;中心片区由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作为总医院,牵头曲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件医共体。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61个,区中医院新建工程、区妇幼保计生服务中心综合楼、玉湖卫生院综合楼、区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楼、区疾控中心核算检测室、区第二人民医院核算监测室等一批重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东部7镇(街)112家村级公建卫生站规范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日益优化,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76人,年均增速22%,全区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人数82.24万人,建档率为83.29%,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新生儿访视率、孕产孕妇建册率、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99.76%、76.64%、72.81%、20.07%o机构区级医疗卫生机构镇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所村卫生室属地管理的市级医疗机构民营医院民营急救站数量91121492281公共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全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建成,现有区级文化站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镇(街)建有综合文化站13个,村(社)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1个,实现全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不断推进,区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方案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方案出台,建成1个总馆+8个分馆+21个服务点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1,推进1个总馆+7个分馆+21个服务点的图书馆总分馆2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活动持续开展,十四五期间,累计放映电影4000多场,送戏下乡750多场,丰富了农村精神生活。健身指导和体育设施供给机制不断完善,全区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00多人,实现各镇(街)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全覆盖,区级、各镇、乡村(行政村)实现配套器材全覆盖。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举办迎春文1 1个总馆+8个分馆(7个镇文化馆+1个特色馆)+21个服务点(2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2 1个总馆(增设区老干局分馆和美斯学谷分馆)+7个分馆(7个镇文化站)+21个服务点(2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艺活动、新春潮剧专场晚会等各类书画展览、文艺展演、汇演活动,组建“文艺轻骑队”,繁荣文艺组作品创作,培育推荐文艺人才和作品,创作出大国赤子等一批多样化、高质量、影响大的文艺精品。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救助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年均超过省定的最低标准要求,特困供养人员生活供标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5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场所205家,养老床位数6497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6.2张,扎实推进老年人福利制度建设,启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儿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健全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成区儿童福利院(加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牌子),将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纳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范围,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力度。慈善志愿事业健康发展,围绕赈灾、扶贫、助老、助残、助孤、助学、助医、环保、疫情防控等领域开展了慈善捐赠活动。殡葬改革及管理强力推进,强仪馆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遗体火化率达100%。社工人才队伍迅猛发展,打造“三社联动”机制,组织开展“关爱困境儿童”、“开放社区课堂”、“关爱空巢老人”、“疫情防控宣传”等活动。(二)发展短板总体上看:公共服务在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人员队伍、质量效益等方面仍然滞后,尚未与城乡融合示范区定位紧密对接,也难以满足候鸟人群和各类人才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城乡之间、镇街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山区、基层和针对贫困人口的服务短板问题比较严重,东部地区与西部五镇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还有明显距离;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不足,跨领域的政策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利用不到位,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公共服务整体的信息化和智慧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分领域看:人口发展方面,一是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压力较大,生育水平存在持续走低、人口规模增长势头减弱并持续下降的风险。二是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2025年,人口密度(1340km2)已经是全国人口密度(150.4人/kn?)的8.9倍,是省人口密度(481人/kn?)的2.8倍,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更加突出。三是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不利影响加大,2025年13个镇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其中,6个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将明显增加。四是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比例3低于全国平均水2025年区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42640人,占全区常住人口(931719人)比例为平,人口健康面临慢病人口增加、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庞大的威胁。五是人口城镇化面临较多挑战,人口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中心城区、镇街、村社协调发展的局面尚未全面形成,西部“五镇一街”的人口集聚和辐射功能仍然偏弱,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发展需求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六是家庭发展能力问题日益突出,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独身家庭及其他新型家庭形式出现,不利于发挥家庭情感维系、经济创新、健康、生育、养育、养老等功能。七是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与公共服务面临一系列问题,外来流动人口居留方式日趋常住化和家庭化,但其城市融合程度不高,给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