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学习心得汇编(8篇).docx
-
资源ID:1872711
资源大小:27.94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学习心得汇编(8篇).docx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学习心得汇编(8篇)目录1 .深耕千里沃野走出农业强国建设步步铿锵22 .学“千万工程”寻“多彩路径”富“万千农民”53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就乡村振兴新景74 .扬“千万工程”风帆助推农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115 .以“坚实步伐'推进农业强国建设156 .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农业强国新“丰”景197 .在乡村大地寻觅农业强国建设出彩路径228 .执规划妙笔绘就乡村振兴锦绣图25深耕千里沃野走出农业强国建设步步铿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2027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为节点,明确农业强国建设的“三步走”分阶段目标,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农,天下之大本也。"广大青年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精神,深耕千里沃野,走出农业强国建设的稳健步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藏粮于地迈出稳健步伐,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二十一连丰”,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到2027年,稳产保供能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目标可谓踏实稳妥、稳中求进。从“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到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再到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而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广大青年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落实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藏粮于技迈出创新步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规划提出,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但农业生产基础不牢、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在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还有不小差距。广大青年干部要立足岗位实际,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实践,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步伐,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农业强国建设增添动能,让农业更有奔头,让农村发展更有活力。粮藏于民迈出幸福步伐,富足农民群众生活。规划提出,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广大青年干部要在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拓岗增收等方面下苦功,打出“理念革新、技术引进、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组合拳,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全链开发乡村特色产业,围绕“土特产”做足文章,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还要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推动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深度嫁接,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共同迈向富裕之路,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学“千万工程”寻“多彩路径”富“万千农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深悟透、用好用活“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在“千万缩影”中探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多彩路径。寻“百业兴旺”金色路径,为“万千业态”开新局。“千万工程”从“抓生态”到“富口袋”,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点绿成金”中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足美满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广大党员干部要扭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做足“土特产”文章,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等模式,推动农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让藏在乡野里的果蔬、粮油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成为城市餐桌新宠;让精美的刺绣、古朴的木雕等手工艺品“走出深闺”,成为“香悖悖”。要借助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打开销路,打通优质乡土资源与广阔市场需求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新兴业态提质升级。同时,要强化政策扶持,迸发筑巢引凤澎湃动能,吸引企业入驻、能人回乡,让农民变身致富能手、创业先锋,团结带领群众过上“节节高”的好日子,让“致富有门路,共富有奔头”成为千万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寻“诗意栖息”绿色路径,为“万千山水”护生息。生态之美,藏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间,更藏在人们的笑颜里。“千万工程”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重头戏”,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极大提升了农村“颜值”。写好绿色发展这篇文章,需要谋定而后动,从多角度攻坚,从整治农村环境,到为荒山披绿、为田园添彩,一砖一瓦、一树一木皆为美丽音符。“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因地制宜“精布局”、治理有方“美环境”、入乡随俗“亮特色”,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绿色发展中推动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世外桃源,让家门口的“诗和远方”越来越楚楚动人,把绿水青山变成承载乡村潜力的金山银山。寻“基层治理”红色路径,为“万千群众”谋福祉。“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千万工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取得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效果。面对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的深刻道理,密切联系、紧密凝聚群众,让组织振兴“一子落”带活乡村振兴“满盘棋”;还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村民说事、乡贤议事,大力弘扬基层民主,在开诚布公、集思广益中塑造文明新风,推动矛盾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屋场会、大事不出村委会”。此外,还要强化数字乡村赋能,借助“数字技术”强化治安、管理村务、服务村民,不断提升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汇聚起障厉奋发的磅礴力量。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就乡村振兴新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员干部要深挖“千万工程”富矿,聚焦产业兴旺,持续绿色发展,围绕乡风文明,绘就乡村振兴壮丽图景。聚焦产业兴旺'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绘就优质高效新亮点。规划提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因此要坚守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红线”,加强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摞荒地治理,主动挑起“粮食安全”这一重任,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创新。党员干部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作为头等大事,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破圈思维”做实做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土特产文章,实现产业发展与“三农”利益融合的辩证统一,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绿色发展'各美其美,推进乡村建设,绘就宜居宜业生态图。规划提出,让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的鲜明底色。“千万工程”从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着手,打赢绿色发展的攻坚战,最终实现了万千农村的华丽蝶变。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向往的诗与远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秀美乡村成了越来越多城里人流连忘返的打卡地,他们在移步换景、推窗见绿中,亲切感受到乡村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里大有作为。无论是以践行“两山”理念的决心算好生态环保账,还是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三产融合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成就,靠的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的接续奋斗。党员干部应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环境友好、高效节能的种养技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和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积极实施乡村环境提升行动,让人民享受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宜居宜业“桃花源”。围绕乡风文明'共建共享,推动城乡融合,绘就人民生活幸福色。规划提出,让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千万工程”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返贫致贫。为适应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必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重塑融合发展、民生幸福的乡村肌理。实践证明,只有心里装着人民,守好初心使命,坚持城乡“一盘棋”,既要聚焦人才振兴,让“新农人”成为新时代挑“金扁担”的“兴农人”;也要由“表”及“里”一体推进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丰盈,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档升级,才能赢得广大民心。要让愿意进城的农民进得放心,也要让留在农村的农民生活舒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可感可及。扬“千万工程”风帆助推农业强国建设行稳致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构建稳产保供新体系,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石,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才能真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粮食总产量虽已突破1.4万亿斤,但从长远看,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体系,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要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让种粮农民吃上“定心丸”,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培育创新驱动新动能,锻造技术突破强引擎。创新是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力量。智慧农场里无人机精准施肥,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墙情,区块链溯源让“从田间到舌尖”全程可溯众多“智慧”场景,无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农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业机械化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