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前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定位、分析形势、研究指标、谋划任务,对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动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县“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根据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进行编制,规划范围为全县所辖区域。规划主要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以及市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明确“十五五”期间县源头防控、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工作重点,使之成为“十五五”期间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遵循。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分析.(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十四五”时期,是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融入环三核心区打造省会后花园”、深入实施“湖城一体”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五年,对改善县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十四五”期间,县提出了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五大体系指标共31项指标。从各项指标统计值看,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全县“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表L县“十四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指标名称单位2025年目标值2025年完成值类型完成情况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符合2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县城区%98(310天)100(366天)约束性完成细颗粒物(PM2.5)浓度县城区g/m33517约束性完成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县级%100100约束性完成乡镇%100100约束性完成环境质量翠屏湖水质达标率%100100约束性完成全县两条主要水系省控断面水域功能达标率闽江(段)%100100约束性完成敖江(段)%100100约束性完成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88.8/预期性完成总量控制化学需氧量吨4262.74(减排9.5%)完成约束性完成氨氮吨569.53完成约束完(减排5.4%)性成二氧化硫吨400(减排13.8%)完成约束性完成氮氧化物吨100(减排15.3%)完成约束性完成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70.072.14约束性完成城市人居公共绿地面积2m14.7/预期性完成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9.85/预期性完成受保护地区占土地面积比例%35/约束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遵守已划定约束性完成环境基础城市燃气普及率%9899预期性完成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区及中心%9095约束性完成设施建设城镇其余村庄%3071.24约束性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区及中心镇%98100约束性完成其余村庄%9095约束性完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100约束性完成医疗废物专业化、规范化收集处置率%100100约束性完成危险废物专业化、规范化收集处置率%100100约束性完成环境管理能力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东部地区三级标准/约束性完成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中部地区二级标准/约束性完成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2016年底前完成/约束性完成建设环境宣传教育标准化建设/配宣教专职人员/预期性完成环评、三同时制度执行率%100/约束性完成环保投入资金占同期GDP比例%0.3/约束性完成“十四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主题,以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落实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扎实推进系列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基本如期实现。主要工作和进展体现在:1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县生态环境质量优良。2025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标率100%;重点流域闽江(段)、敖江(段)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2025年,全县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优良天数比例达100%,PM2.5年均值0.017mgm3;轻微污染天气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河(湖)长制纵深推进,全省首个“智慧湖泊”管理平台一翠屏湖流域水质在线监测项目建成运行,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深入推进,16条省级小流域达到或优于11I类标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完成;41个矿山治理工程通过市政府复查验收;造林绿化9509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14%,森林蓄积量1093万立方米,居全市前列;治理水土流失1.24万亩。2 .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拆改并进、铁腕整治,完成畜禽养殖、石材加工、食用菌加工、红糊加工、塑料造料、机砖生产、小水电站、水产养殖等传统行业、重点企业整改整治工作,以及淘汰老旧机动车、落后燃煤锅炉和土壤污染治理等系列任务。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行政村改水改厕工作,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三线一单”制度,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筑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28.66平方公里,划定河道岸线保护岸段445公里,自然保护地面积稳定在25546公顷。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建设,20182025年完成造林绿化3.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L24万亩。坚持疏堵结合,强化稳控,有序引导,实现41个矿山和166家石材加工企业和谐稳定退出,完成6700亩的生态修复治理任务,实现历史性、彻底性、全面性解决敖江流域(段)建筑饰面石材矿产的生态环保问题。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严格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H)0%。强化土壤风险防控,设立县域土壤背景监测点位,全面落实调查评估制度,建立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全面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处置能力。3 .乡村振兴工作有序推进立足县情农情,推进“绿盈乡村”建设,全县创建“绿盈乡村”232个,其中高级版3个。深入推进“一革命四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成全县279个行政村(居)改水改厕,新改建村镇卫生公厕345座,实现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建成18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做好“路边、水边、房边”整治和村庄“四旁”绿化,完成“两高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裸房1982栋,新增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完成5个省级卫生乡镇和18个省级森林村庄创建。提升生态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护,深入实施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县、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落地,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启动实施。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稳步提升。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取缔城乡简易垃圾填埋场和烟烧炉等设施。强化城乡环卫精细化管理,推行城区环卫作业和垃圾清运市场化运营,城区主干道机械清扫率达70%。.4 .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5亿开展保护与治理,湖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格局显现,城乡“三生”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全县大气优良天数比例、县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100%,城乡污水垃圾治理设施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垃圾河、牛奶溪和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小流域整治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目标。中心城区新增滨水绿地景观12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较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持续提升,2025年达到94.21%,居全市第一。.5 .制度建设创新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和党政生态环保责任目标评价考核机制不断完善,河(湖)长制和环保网格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22%以上。生态治理和监管机制持续创新,成功引入市场机制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和城乡垃圾资源化治理,健全生态司法与行政执法无缝衔接机制和部门、乡镇联动联席机制,首创翠屏湖“智慧湖泊”监测监控系统,率先推行农村污水治理建管一体机制和“生态司法+保险”生态修复机制,生态环境治理保障能力增强。(二)机遇与挑战“十五五”时期,我县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机遇期,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发展前景广阔。1 .发展机遇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期间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以及来闽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各地市、区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二是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相继落地,“多区叠加”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联动效应逐步显现。三是山海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2019年市出台市关于深入实施山海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在统筹整合各县域山海空间资源的基础上,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沿海山区发展差距,着力推动东侨一县域之间开展山海协作、对口联系工作,县可以与东侨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交流、园区建设、民生发展等领域加强对接,实现共建共荣。此外,县还可以对接福州新区战略,参与省会中心城市协同分工,发挥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和福州大消费市场的潜力,推动我县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深化产业互动,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点。四是全县发展定位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