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水利局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立足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实际,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水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生态治理保护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紧扣建设“山水格局、人文宜居”新的目标,科学编制并实施区水利改革发展“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区情水情,在“十四五”期间综合治水等重大水利建设成效的基础上,以保障区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衔接省、市水利发展规划和其他规划,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以解决水灾害防治、水资源保障工程、水生态保护修复、行业监管领域短板为导向,研究提出区水利改革发展“十五五”工作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我区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前言-2-目录-3-第一章水利发展成就-8-一、基本概况-8-二、“十四五”水利建设主要成就-8-(一)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9-(二)水利改革创新工作持续深化-12-(三)水利行业监管能力持续提升-14-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5-(一)防洪减灾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不完全匹配-15-(二)水资源调配工体系待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16-(三)水生态保护体系尚未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协调-16-(四)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尚不完善,与智慧水利要求不相匹配-16-(五)水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与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要求不完全匹配-17-第二章面临的形势-19-一'新时代水利发展形势,对水利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二'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20-三'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求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20-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升水生态治理和保护能力-21-第三章总体思路-19-一、指导思想-22-二、基本原则-22-(一)统筹触页,注重衔接-22-(二)系统治理,突出重点-23-(三)节水优先,高效利用-23-(四)以人为本,民生优先-23-(五)两手发力,协同治水-23-(六)系统治理,协调发展-23-(七)改革创新,科技兴水-24-(八)完善机制,强化监管-24-三、发展目标-24-(一)2035年远景目标-24-(二)“十三”主要目标-24-第四章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28-一'立足生命安全,推进水灾害防治体系建设-28-(一)强化区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28-(二)加强河道治理与生态化建设-29-(三)积极推进病险水利口郢余险加固-30-二'立足生活生产,推进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30-(一)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保障工程建设-31-(二)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31-三、立足生态保护,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治理体系建设-32-(一)加大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33-(二)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4-(三)继续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34-(四)大力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34-四、立足行业发展,推进智能水利建设-35-五'立足民生发展,推进移民扶持建设-35-(一)美丽家园建设-36-(二)移民产业转型升级-36-第五章健全水利体制机制保障体系-37-一、健全水资源管控体系-37-(一)严格控制用水总量-37-(二)严格控制用水效率-37-(三)严格控制入河排污-38-(四)严格控制取水许可-38-二、健全涉水空间管控体系-38-(一)加快推进水生态空间范围划定-38-(二)加强涉水空间管控-39-(三)创新涉水空间监管手段-39-三'健全水灾害安全监管体系-39-(一)加强应急处置能力-40-(二)加强水工调度能力-40-(三)加强水利工安全监管-40-四、健全综合治水管水体系-40-(一)积极开展全流域系统治理-41-(二)鼓励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41-(三)深化水工运管改革-41-(四)推进依法治水管水-42-(五)推进水利科技创新-43-五、健全资金使用全过程管控体系-43-第六章规划投资-44-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44-(一)水灾害防治H呈-44-(二)水资源安行呆障-45-(三)水生态保护修复-45-二、行业监管体系及能力建设-46-三、水利信息化建设-46-四、移民后扶持-46-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51-一、有利影响-51-(一)进一步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51-(二)进一步巩固提升水资源保障程度-51-(三)进一步改善河湖生态健康-51-(四)进一步加快数字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52-二'不利影响-52-三'保护措施-53-(一)坚持节约和绿色球-53-(二)坚持用法律和J度保护水生态环境-53-(三)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54-(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管理-54-第八章实施效果分析-55-一、经济效益-55-二、社会效益-55-三、生态效益-56-第九章保障措施-57-一'加强组织领导-57-二'加快前期工作-57-三'保障建设资金-57-四'完善政策环境-58-五'加强科技支撑-58-六'提高能力建设-59-七'明确责任分工-59-八、完善考评机制-59-第一章水利发展成就一'基本概况区位于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南北长36千米,全区土地总面积509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3.5平方千米。现辖华亭、常太、灵川、东海4个镇,龙桥、霞林、凤凰山3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101个村,19个社区,总面积5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万人(含流出人口约8万人),流动人口13万人,实有人口54万人。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476.8毫米,其中:平原为1200-1500毫米,沿海为100OTloo毫米,山区为1500-2300毫米,分布与地形基本相对应,自西北向向东南沿海递减。全区现有耕地面积7.964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5.8027万亩、旱地面积1.5150万亩;境内溪流密布,河流众多,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4条(木兰溪、延寿溪、院里溪及东泉溪)。全区共有各类水库26座,大型水库1座(市属东圳水库,总库容4.35亿m3,兴利库容2.79亿招);小(1)型水库4座,总库容1722万武,兴利库容1200万11小(2)型水库21座;万方以上山塘44座;海堤12段共20.852公里,保护面积3.49万亩,保护人口4.20万人。中小型水闸57座;现有乡镇水厂5座,设计日供水2.36万吨。目前已开发水电站5处,装机10台,容量14750千瓦,全部在常太。二、“十四五”水利建设主要成就“十四五”期间,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围绕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行业监管。20162025年,全区较好完成“十四五”规划投资任务,全区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达55.77亿元,水安全保障水平得以明显提升。“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1.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1)完成省道306线笏枫路自来水管迁建工程配水管线DN400-DN500管道铺设(由湄洲湾自来水引水至灵川、东海镇,长度约15.3公里),总投资2900万元。(2)完成霞林屿上至瀚溪大桥配水主管铺设DN500球墨管建设7.3公里,总投资1390.9万元。(3)完成瀚溪桥至华亭集镇铺设DN400球墨管4公里及西沙自来水加压泵站1座,总投资100o万元。(4)完成常太镇东太村“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及东海镇坪洋村“一户一表”改造工程,总投资100O万元。(5)通过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实施应急水源建设,落实水质安全检测,发放贫困户饮水费用补助,741户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得以有效解决。2 .防洪保安水平进一步提升(1)木兰溪防洪工程完成木兰溪华林段防洪工程总长7.2公里,工程起点为东圳灌渠倒虹吸管,终点为漱溪大桥,工程总投资40349万元。完成木兰溪华亭段防洪工程,新建堤防总长度14.8公里,护岸长13.5公里,新建水(涵)闸共11座,新建支流河道桥梁4座。工程总投资47300万元。通过实施以上两个项目,木兰溪干流段堤防工程基本完成达标建设,木兰溪下游河段基本实现50年一遇以下洪水归槽。(2)其他防洪排涝工程:完成下磨溪、北渠、龙桥溪内河、新塘溪明渠整治工程,系统实施篁山溪榜头片、田厝片防洪排涝工程,以“疏、防、抽”结合方式,有效解决该地区防洪排涝压力。(3)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十四五”期间完成海堤加固4.734公里,加固水闸4座;完成东升水库、过池水库、霞皋水库等水库除险加固;按规定开展完成辖内23座小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积极申请专项维养资金用于水库、山塘、海堤、水闸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程。3 .生态修复保护进一步推进(1)河道水系整治整治成效明显。投资7182.02万元:完成省第六批小型农田重点县项目(区),涉及团结溪、渡里溪、前柳溪等8条河道总长度16.339公里河道综合治理。投资13700万元:完成莒溪河道(一期、二期)、西湖溪、院里溪、东太溪、长岭溪等9条河道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完成56.12公里河道治理,初步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的河流生态走廊。(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区共综-IO-合治理水土流失项目9个,总投资1128万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6公顷。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66项,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518.79万元,依法对40个在建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现场监督检查。(3)绿色小水电治理初见成效。“十四五”期间,区提前完成4座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核定,生态下泄流量合格达100%。并按序时退出老旧水电站1座。(4)探索治污控污新模式得到推广。一是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整治,采用清淤、截污、补水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模范城市建设。“十四五”期间实施3条城区内河、3条农村河道共6条黑臭水体治理。二是完成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运维全覆盖。强化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大力实施“区级主导、镇街主责、村居主体、群众参与、长效管理”五方共治及“包工不包料”的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投入资金约4.33亿元,累计完成建设88个村居,完成污水管网2054.3公里、完成率112%。全区累计新建改造三格化粪池19749户,农户至化粪池接管率100%,化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