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目录前言4第一章'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6一、基础条件6二、发展环境10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16一、指导思想16二、基本原则16三、战略定位18四、发展目标19第三章'主要任务25一、坚持统筹发展,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5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地力提升工程26三、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名片,提升农业竞争力28四、实施“农业+”行动,推进三产融合发展30五、探索新型经营方式,发挥龙头引领作用32六、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现代化34第四章、重点发展新导向36一、做强“品牌”,培育品牌农业领跑者36二、做优“数字”,打造数字农业领路者38三、做大“生态”,建设生态农业领先者41第五章、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45一、“一轴”驱动45二、“三带”协同45三、“一园”引领47四、“三群”融合47第六章、完善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体系50一、现代蔬菜产业体系50二、现代水果产业体系53三、现代花卉产业体系56四、现代乳业产业体系59五、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61六、现代禽蛋养殖业体系64七、现代生猪养殖业体系67八、现代水产养殖业体系70九、现代茶叶产业体系73第七章、强化现代农业支持78一、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78二、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79三、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81四、深化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83五、健全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84六、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85第八章、保障措施87一、加强组织领导87二、加大投入力度87三、强化指导服务88四、发挥示范引领88五、强化监督考评89附表:1、市区“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规划表(20262030)附图:1、附图1:市区区位分析图2、附图2:市区农业产业发展带-XX.刖S“十五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二个五年。为加快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根据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决策部署和市有关工作要求,结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立足区情农情,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制定本规划。区“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勇当全市“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总要求,统筹规划“一轴三带一园三群”(“1313”工程)布局,坚持做强“品牌”,做优“数字”,做大“生态”,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八闽样板特色板块。第一章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一、基础条件(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区位于省中部偏北,地处闽中谷地的最低处,具有天然的生态地理优势。近年来,全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提速增长,全区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产增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持续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全区依托百合花、生猪产业带动乡村发展,荣获“中国百合花之乡”、“全国畜牧大县”、“省生猪调出大县”等美誉;三是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作为“省最大的良种奶牛和乳制品供应基地”,全区以创建奶牛产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契机,打造“全域绿色食品”产业,不断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二)“十四五”取得成效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进“十四五”期间,全区农业综合生产力迈上新台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64.72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77.39亿元,年均增长3.3%。2025年全区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其中菜稻、花稻、烟稻轮作面积总计近0.8万亩,共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3.5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0372万亩。“十四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711元增加到20386元,相比2015年增长49.6%,农业发展助力强村富民进一步显现。2 .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全区逐渐形成了以果蔬、食用菌、花卉、畜禽、乳业为主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果蔬产业稳步发展,“十四五”末期蔬菜种植总面积18.6万亩,总产量达到21万吨,种植水果面积1.63万亩,总产1.5万吨,产值0.97亿元,全区建成福瑞、圣丰等9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二是食用菌产业崭露头角,“十四五”末期总生产规模将近8000万袋,年产量维持在1.4万吨;三是花卉产业示范引领,“十四五”末期花卉种植总面积达17712亩,其中百合花作为最具特色优势品种,种植面积超过L2万亩,年产值超过6.3亿元,位列全省第一位,被誉为“中国百合花之乡”;四是畜禽产业规模壮大,作为全国畜牧大县与省生猪调出大县,“十四五”末期,全区肉蛋奶产量总计14.94万吨,新增蛋鸡43.8万只,家禽出笼706.19万羽,生猪出栏量68.04万头,累计建成72家生猪规模养殖场;五是乳业发展更进一步,作为全省最大的良种奶牛和乳制品供应基地,“十四五”末期,全区奶牛存栏1.35万头,鲜奶产量7.3万吨,累计建成13个奶牛基地场,奶牛产业上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 .品牌强农建设卓有成效在品牌战略指导下,全区现已形成“百合”等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其中以百合花产业为代表,我区成功打造的“百合”公共品牌,先后获得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证明商标称号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总价值超过9.6亿元,“十四五”期间,“武夷山水”公共品牌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三位,2025年全区共29家企业入选“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全区奶业品牌建设乘胜追击,长富、大乘等奶业品牌实现产业升级,其中长富牛奶作为中国牛奶十大品牌之一,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巴氏鲜奶销量在全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位。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和登记赋码工作有序推进,84个有经营性资产的村已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完成经济组织赋码工作,发证率达到100%,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12.6万人,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任务;农村承包地土地流转工作扎实迈进,完成245个行政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五年累计土地流转面积约63510.4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五年内累计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3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771个、家庭农场353家,共培训认定新型职业农民739人,建设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5 .数字技术变革纵深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区重点关注农业数字化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有序推进,共建成省级物联网应用示范点6个,益农信息社194个、县级益农信息社运营中心1个;智慧农业建设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开展圣丰农业、晖日农业等省市级以上物联网试点20个,共带动30个种养基地完成物联网改造,72家畜牧业企业和条件成熟的种植业企业整体纳入智慧农业360物联网监控平台,三家大型网络农产品电商平台当年交易量达到5012万元,农业科技支撑显著增强。6 .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引领“十四五”期间,全区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了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整区域试点(质量可追溯)信息平台,共19家企业、7个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定,顺利完成200批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排查与分析抽检样品工作;农产品“一品一码”全程追溯体系全面深化,累计建成17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紧紧围绕“三品”培育工作,新增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62个,累计获得无公害认证产品224个、绿色食品36个、有机食品2个,获得省级知名商标3个、地理标志商标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主要农产品与生猪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6%和100%水平上,获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7 .绿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行“五节一循环”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措施,建成峡阳、夏道、王台、南山4个种养循环示范片(点);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年建成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15个,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5万亩次,每年完成各类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45万亩次以上,统防统治面积22万亩次以上;监督指导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升级,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整区畜禽、水产养殖得到有效规范,全区9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9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机械装备配套率达到Io0%的高水平。二'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1 .政策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抓好开局、走好起步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做好“十五五”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期间,区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把握特色,先后出台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区扶持农业“三品一标”和名牌农产品发展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为做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2 .生态目标催生节能高效农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中和的战略目标,为开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区素有“森林之窗,本甲全闽”之称,其乡村生态资源禀赋优越,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前列。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加快了全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形成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生物质颗粒替代煤炭等一系列节能农业发展模式。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的迅速壮大,为区全方位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新业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农业建设已经成为农业强国战略的核心支撑,“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深化阶段。十九大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作,依托我区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农产品资源禀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不断完善区益农信息社运营体系建设,并有效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深度融合,催生出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农业大数据等众多新业态。区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水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4 .消费升级释放农产品市场潜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同时,对优质的农产品需求与日俱增,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高端化农产品逐渐成为人们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同时,在解决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人们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消费需求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