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十五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前言省县位于市中部、武夷山脉东南麓,境内四面环山,峰峦重叠,西北部和东北部崇山峻岭,林业资源非常丰富,是中央苏区县、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黄腹角雉之乡、中国候鸟旅居小城,也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近年来,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森林经营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据2025年森林资源年度更新数据,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21.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5.32%,森林覆盖率81.77%,森林蓄积量1698.99万n?。“十四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全县林业系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建设现代林业先行区目标,立足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提高林业发展的硬实力,林业生态建设和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期,也是县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在紧密衔接上位规划以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县林业局组织编制县“十五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十五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此规划是县政府引导和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制定林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十四五”建设主要成效“十四五”期间,县林业局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强林业队伍自身建设,扎实推进林业各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77%,森林蓄积量达1698.99万m3,实现“双增”目标,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既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开创新时代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十五五”时期林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推进林改,增强活力一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活力,规范林权流转,大力发展和扶持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林业专业协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目前,县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达119家。二是创新推广林业金融产品,推出“益林贷”、“福林贷”、“邮林贷”、“快农贷”等林业普惠金融产品,发放贷款9379.82万元,进一步盘活林业资产,将林业资源转变为资金资本,有效解决小而散林权所有者贷款难问题。三是探索推行林票制度改革,以国有林场、侨乡国有林场、恒丰公司、青琦公司等为龙头,按照“合作经营、量化权益、自由流转、保底分红”原则,完成签订林票试点意向协议书2份,面积共763亩。四是商品林赎买取得进展,依托侨乡国有林场和天恒林场有序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赎买面积1.2万亩,投入赎买资金2018万元。五是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坚持按照“四个林场”的目标定位,实行更加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扩大了森林经营规模,进一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发展。(二)造林绿化,巩固生态一是巩固提升省级森林县城建设成果,持续开展百城千村、百园千道、百区千带等“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统筹协调推进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5km)精品示范段等林业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完成雪峰山森林公园步道(一期)2.5km建设,全县建成东起夏阳乡、西至夏坊乡的以林下套种红豆杉、闽楠为主的珍贵树种示范区3.65万亩,成功申报“国家级森林乡村”6个、“省级森林村庄”12个。二是超额完成植树造林,森林质量提升得到新发展、森林经营得到切实推进,完成森林抚育86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十四五”期间,植树造林面积达10.6万亩,其中珍贵树种造林3.4万亩、森林景观提升改造800亩。(三)保护监管,成效显著一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取得阶段性进展,县现有6处自然保护地,保护地总面积为31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1.80%,目前已开展编制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工作。二是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和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的管护责任,深入开展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试点项目,对全县60.03万亩天然商品林实行停伐保护措施,下发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946.84万元、停伐补助资金5133.82万元。三是全面部署森林火灾防控工作,加强森林“三防”建设,全县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1支、建设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1座、修缮现有老旧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8座、营造生物防火林带7600亩。“十四五”期间,森林火灾受害率均控制在0.8%。以内,达到省市森林火灾控制指标要求。四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不断提高林业灾害防控现代化水平。“十四五”期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为95%以上,无公害防治率100%,有效防治率100%,种苗产地检疫率100%,调运检疫率100%,全面完成省定指标。五是加强野动保护监测,开展集贸市场交易野生动物和餐饮行业滥食野生动物专项治理,组织护林员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停歇地、繁殖地和集群活动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野外巡护和看守,密切关注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六是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结合县制订的县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政策法规及重要意义的宣传,及时掌握管辖范围内古树名木的生长变化情况,对出现病虫灾害的古树及时采取措施。“十四五”期间,完成对全县278株古树的挂牌保护。(四)壮大产业,助力脱贫一是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林业生态扶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十四五”期间,争取到40万元扶贫资金,挂钩联系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均实现脱贫目标。二是壮大林业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花卉苗木、优质油茶、笋竹产业、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依托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品牌效应,发展以林药、林菌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种植面积L08万亩,全县完成苗木、花卉基地建设10万亩。三是发展“生态观鸟+森林康养”产业,打造生态观鸟基地品牌,促进“生态观鸟+”新业态发展,积极参与搭建闽台林业合作交流平台,在海峡两岸林博会上取得较好成绩。目前,全县已注册“村社合一”观鸟专业合作社5家,建有三星级森林人家9家、市级森林康养基地12个,成功举办“生态观鸟+森林康养”主题活动和“黄腹角雉杯”首届国际观鸟摄影大赛。(五)夯实基础,持续创新一是持续创新林业科技特派服务团活动,2018年以来全县持续开展“党建+林业科技特派服务团”活动,先后对接帮扶16个项目,与南方制药签订3年科技帮扶框架协议。二是持续开展原始性科技创新,林业科技成果丰硕,“十四五”期间,科技项目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含标准贡献奖)、市级科技奖励2项,完成中央财政林业重大项目1项、省市科技项目2项。三是持续科技推广与示范,做好县林业双打宣传工作、林业科技宣传与培训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培训会,“十四五”期间,新建1个面积为270亩科技示范片,建立市级科技样板片2个。四是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林业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公,“十四五”期间,加大全县林业站的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大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申请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补助资金45万元,目前已建设有3个标准化林业站。“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表序号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属性规划目标值完成值1森林覆盖率%约束性7681.772森林蓄积量万Hl3约束性1645.661698.993林地保有量万亩约束性219.56221.294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预期性3444.835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预期性90906义务植树尽责率%预期性100100二、“十五五”林业发展环境“十五五”时期,既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县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一)新机遇(1)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新定位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确定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2019年,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全社会关注林业、保护生态的氛围更加浓厚,应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不断巩固和深化创建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积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2)主要矛盾变化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县应紧抓机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厚植生态优势、做实“生态+”文章,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的生态经济强县,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海西新侨乡,提供更多优质的林业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新舞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的林业发展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通过深化林改添活力、增动能,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依托县域优质森林旅游资源,落实生态观鸟等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促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为县乡村生态服务振兴谋篇布局,真正为实现乡村百姓富、生态美指明方向,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实际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林业、林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主战场,走出一条依靠生态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4)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202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要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打造美丽,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的骄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定不移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在助力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伟大征程中迈出新步伐。(5)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林业发展孕育了新使命党中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林业发展孕育了新使命。“十五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县要充分依靠市重点推进林业碳汇计量体系方法创新、推进林业碳汇交易等特色优势,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大规模提升森林质量、保护修复林草植被,有效发挥固碳作用、增强碳汇能力。(二)新挑战(1)深化改革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林业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与调整对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体系建设等新职能的增加对现有林业模式和技术手段都提出了新要求,另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仍然存在如保护与发展不同步、林业经营活力不足、林业集约经营程度不高、林业公共服务产品体系不健全等方面挑战,都需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2)林业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推进,需要创新林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造林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