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docx
“十五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根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十五五”教育发展专项规戈U精神,为进一步明确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基期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牢记“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重要要求,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保持在全市上游行列,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迈出重要步伐,为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区奠定坚实基础。-立德树人成效更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生态更加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明显提高。教育公平机会更多。适度扩大基础教育在学规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随迁子女在公办校就读的比例保持在92%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少年等受教育机会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建成公平公益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治理效能更高。教育投入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专栏1:“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指标2025年2030年属性学前教育入园率(%)99.0199.1预期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99以上约束性指标2025年2030年属性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4960.57970.预期性预期性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有在校生(万人)02740.03680.预期性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普通话普及率().590119212约束性预期性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突出思想引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完善思政工作体系1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学习习近平在等系列采访实录学生读本,引导广大学生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国防教育,深化永远跟党走、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等主题活动,构筑立德树人坚强阵地。2 .增强思政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深化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改革,构建贯通“知识传授一能力培养一价值观塑造”人才培养链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行动,推动思政课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网络思政有机结合,全方位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统筹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海丝文化进校园活动。(二)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卫生劳动教育1 .实施学生身心健康提升计划落实推进体教融合实施方案。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力争达到95%o健全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抑郁症筛查、诊断、康复机制,加大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培育建设一批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完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等软硬件配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2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计划推动构建各学科相融通、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丰富艺术实践活动,促进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养成12项艺术特长和爱好。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每年公开招聘新任教师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改善美育场地器材建设配备。持续开展高雅艺术和地方戏曲进校园品牌活动,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美育课程资源。3 .实施学校卫生健康教育提升计划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夯实学校卫生条件保障,构建高质量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师生健康管理转变。宣传和落实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加强学校急救教育,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学校急救教育标准,加强学校急救设施建设和师生急救教育培训,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鼓励开发和应用优质急救技能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加强适龄学生急救培训,在师生中逐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防疫法律法规教育。坚持多病共防,完善疫情防控制度,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疫情调查制度、健康检查制度、留观隔离制度、医校联防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建设,配齐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十五五”期间,寄宿制中小学校必须按标准设立卫生室,配齐配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非寄宿制中小学校按照标准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配齐专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保健教师,有条件的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要按照卫生室标准配置。鼓励选聘医务工作者担任中小学兼职健康副校长,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加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保障,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强化考核,把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纳入学校督导评价体系,加强督导检查。4 .实施劳动教育强基计划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同作用,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推动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构建幼儿园重在劳动意识启蒙、小学重在基本劳动习惯养成、初中重在职业劳动体验、普通高中重在社会劳动实践、职业院校重在职业技术技能训练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建设实践导向、理论支撑、五育融合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推进劳动教育场所和实践基地拓展建设。(三)提升协同育人水平1 .实施家校协同育人工程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家庭第一课堂、家长第一任老师作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引导父母言传身教、传承良好家风。推动家校合作,规范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建设,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建设一批家庭教育特色学校,遴选一套家庭教育典型案例。2 .完善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积极拓展延伸学校育人功能,推动学校育人向课外延伸、向校外拓展。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强化各镇(街)人民政府教育职责,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净化社会风气,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落实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互动、衔接及协同,构建学校和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协同育人格局。突出分类管理、综合施策、协同治理,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切实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四、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各类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对标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构建公平、优质、便捷、多样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每一位学习者拥有出彩机会、享有品质生活、成就幸福人生。(一)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 .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1)优化幼儿园资源配置。以有效支撑三孩生育政策实施为重要目标,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优化城乡幼儿园布局和公民办结构,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实施公办园建设项目,扶持加强公办园建设。支持乡镇(街道)、村集体(社区)、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利用闲置房产、空闲校舍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公办园或附属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使用,建成交付使用的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应办成公办园,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辐射带动若干所片区周边幼儿园,2030年全区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均达到55%以上。(2)加大普惠性民办园扶持力度。支持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健全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纳入财政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范围,并根据实际逐步提高补助标准,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监管。到2030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并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3)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组织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健全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坚持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实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加大区级保教改革建设幼儿园培育力度,总结推广一批优秀保教改革成果。深入推进“总园+”“镇村一体化”等办园模式改革,提升学前教育片区管理水平,精准帮扶实效,持续推动全区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和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到2030年,拟创建4-6所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各级示范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到45%以上。2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1)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修编,适应加快推进的城镇化变化。实施城区学位增补计划,严格落实公建配套学校与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使用“五同步”,巩固大班额消除成果,推进标准班额建设,保障随迁子女等新增人口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持续推进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力争全区85%左右的学校通过省级管理标准化评估。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健全政府主导,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课后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推进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学区集团和新优质特色学校。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加大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均衡配置,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定向分配至各初中学校的比例,制定实施“办好家门口优质初中”三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