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数字经济与新基建专项规划.docx
“十五五”数字经济与新基建专项规划2022年6月目录前言1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2第一节发展基础2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完善2二、数字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三、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3四、数字融合应用效果初显3五、科研创新平台加快建设4第二节优势与机遇4一、政策红利释放新机遇4二、“新基建'带来新机遇5三、数字融合发展新机遇5四、区位优势释放新活力6第三节问题与挑战6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6二、实体经济难以支撑数字转型7三、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7四、创新人才聚集能力亟待突破7第四节趋势与环境8一、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共识8二、数字经济引擎地位日益凸显8三、各地竞相大力发展数字经济9四、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全面革新10第二章总体要求11第一节指导思想11第二节发展原则11第三节发展定位12第四节发展目标13第三章主要任务16第一节加快壮大数字产业规模16一、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发展16二、推动软件产业升级发展17三、促进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17四、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发展18五、着力数字新兴产业前瞻布局18第二节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19一、大力发展高效数字农业20二、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21三、着力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22四、持续建设智慧海洋强县23第三节不断深化数字惠民服务24一、提升智慧健康服务水平24二、提升智慧教育服务水平25三、提升智慧社会保障与就业服务水平26四、提升智慧交通服务水平27五、提升智慧文化体育服务水平28六、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28第四节着力增强数字治理能力29一、完善智慧政务体系29二、推进智慧城市管理30三、加强智慧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31四、强化生态智慧治理32第五节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体系33一、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34二、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34三、探索推进区块链应用35四、建设新融合基础设施36五、着力构建新算力基础设施37六、合力打造创新基础设施38第六节推动数据资源开发40一、加快政务数据共享应用40二、推动行业企业数据应用40第七节筑牢网络安全屏障43一、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运行监管43二、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43第四章保障措施45第一节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力度45第二节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45第三节不断强化专业人才支撑46第四节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46第五节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47-LX.刖S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经济形态。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数字经济及新基建高度重视。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要求聚焦四方面“更大”要求,紧扣四方面重要任务,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篇章。“十五五”时期,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市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举措,是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推动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的战略选择,加快谋划和布局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主体产业,促进三次产业数字化融合,对市实施创新驱动、加速转型升级、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走出一条创新引领、质量提升、跨越发展“三位一体”的优化升级之路,实现弯道取直、发展超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第一节发展基础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加快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截止到2025年,全市光纤宽带覆盖率达100%,城关区域、乡镇集镇、重要行政村具备千兆接入能力,其他区域具备300兆接入能力。4G网络实现全市城区、乡镇、行政村及境内高速、高铁等交通干线全覆盖,农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2026年5G网络完成投资4000万元,建设基站280个站,实现城关区域、乡镇集镇、重要区域连续覆盖。全面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建成省政务节点机房,完成包括政府、学校、医院及省、市驻韩单位等400多条横向网建设,形成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高速公路。二、数字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截止到2025年,全市电商企业达1325家,连续多年获评中国电商百佳县、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百强县等,电商网络零售额229.06亿元,增长42.2%,获全国县域网络零售额百强榜第32位。跨境电商快速发展,2025年我市跨境电商,在疫情期间逆势而起,全年交易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200%。全市100多家从事按摩器产品销售的电商企业,电商渠道销售产值占比超60%,为大健康产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数字文创产业园加快建设,培育形成伍嗡视频、秒看网络、易娱传媒等6家数字文创骨干企业(团队),成功引进武汉动游互联网文创项目。三、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高新技术手段,推进市农垦集团打造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顺利入选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全国数字农业试点县。大力建设智慧数字茶园,新建数字茶园指挥控制中心、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茶叶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电商销售平台,农垦全国首个5G智慧茶园亮相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系统建设,保障海产品安全。2025年,荣耀健身器材申报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成为健身器材领域数字化发展的领头羊。四、数字融合应用效果初显深化数字产业化融合应用,截止到2025年,全市已建成公共安全视频监控3000多路、联网整合6000多路。利用环境监管网格化信息系统,有效整合环境监管资源,逐步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监管网络,环境监管执法水平全面提升。依托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平台,充分利用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强化森林各类资源动态监测管理。积极推进全市在册大中型渔船加装北斗示位仪,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了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实时监管水平。实施河湖“智慧管护”的创新模式,全国首条运用5G技术的穆阳溪智慧河湖系统建成投入使用。五、科研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十四五”以来,市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积极探索共建研发平台和孵化器,加快成果转移转化,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中科院研究所开展行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先导技术的引进和研究。利用科研设施平台积极开展前沿问题探索,促进学科交叉与应用研究融合,进一步推进平台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获评机械工业引领高质量创新发展产业集聚区。建成电机电器产业“163”公共服务协同创新平台,重组电机工程研究院,利用工业互联网依托企联,建设省协同创新院机电O产业技术分院,吸引了华中科技大学、福州大学、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在内的10多家高校、科研院以及5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吸纳了100多位本地机电行业高精尖专业人才和国内30多位顶级机电类专家。第二节优势与机遇一、政策红利释放新机遇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党的十九大等重要场合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握好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自2015年我国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不断深化和落地,2017年以来,“数字经济”已经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省先后出台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O工作方案(闽政2026)5号)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2年);市发布了“十五五”数字重点专项规划、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6-2022)等相关政策或规划,为我市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新基建”带来新机遇2025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解决我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基础设施缺乏的窘境,并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与数字经济的普及化,从根本上实现数据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协同融合发展。三、数字融合发展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个性化、平台化、网络化和融合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加快发展,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正驱动工业经济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我市不锈钢新材料产业成为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湾坞半岛青拓系列项目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单体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市入榜全国县域网络零售额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澎湃。这都有利于我市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价值链进行重构,通过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释放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四、区位优势释放新活力是海西东北翼的交通枢纽和闽浙赣内陆的重要疏港通道,赛岐一白马港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白马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宁马台首次海上客运直航口岸,沈海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温福铁路、宁武高速公路、湾坞半岛铁路支线、规划中的福泰高速公路和宁衢铁路交叉贯穿全境,构成铁路、公路、港口三位一体的交通体系,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同时,作为环三都澳战略发展的先行区和动力引擎,有利于我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功能,围绕大数据应用、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区域数字经济枢纽,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将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紧抓数字经济时代历史机遇,快速提升市在全省数字经济领域的地位。第三节问题与挑战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虽然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足进步,但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盲点,部分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4G网络和宽带网络覆盖仍未到位,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无线通信、虚拟现实、物联网、车联网、智能遥测感知等新应用的快速普及,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对互联网的带宽、资费和覆盖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不高将制约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实体经济难以支撑数字转型实体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和组成部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市GDP总量规模偏小,2025年仅占全的23.2%。实体经济不够发达,电机电器等传统产业发展实力不强,新兴产业以新材料一家独大,服务业发展亟待创新,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主体小散弱状况比较严重,数字经济发展“土壤”缺乏,给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制约。三、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产业数字化的引擎作用日趋凸显,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目前,市制造业整体数字化水平较低,数字化转型程度参差不齐,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持续经营能力弱,资金普遍缺乏,数字化改造动力不足,多数企业数字化转型只覆盖到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业务,核心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仍然较低,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四、创新人才聚集能力亟待突破市创新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智力资源紧缺,尤其是复合型、高端型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集聚能力相对有限,主管数字经济的相关部门普遍对数字经济理解不深,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发展数字经济的智力支撑亟待强化。尽管省市吸引国内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