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数字城市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数字城市发展规划刖S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和省、市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的要求,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完善数字治理体系,提升数字服务水平,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编制实施数字城市市区“十五五”数字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深化新时代数字城市建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以新时代数字数字城市发展纲要“十五五”数字数字城市专项规划数字城市市“十五五”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数字城市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据,明确“十五五”时期数字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是“十五五”时期全区各部门各镇街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指南,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项目建设与政府投资的基本依据。本规划基期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成效随着数字技术应用的普及,数字经济和社会民生的融合日益紧密。数字经济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之更加便捷、更有品质。当前,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加快了向数字化转型的脚步。2017年至2026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拥有142.5万个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户数达到3.55亿户;数据产量从2.3ZB增长至6.6ZB,全球占比9.9%,位居世界第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2.9%提升至39.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O十四五期间,数字数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了大量数字城市经验、数字城市案例、数字城市技术和数字城市产品。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01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45.7%;率先建成省、市两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有力支撑了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全省一体化掌上服务平台“闽政通APP”基本实现高频便民事项“马上办、掌上办”,位居省级政务APP第一梯队,政务服务正迈入“一网好办”新阶段;率先上线全国首个省级健康码,实现全省“一码通行”。在数字城市省数字经济布局基础上,数字城市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城市市建成5G站点2649个,全市电信业务总量达32.89亿元,打通政务信息网、政务外网与部门专网,实现省市县三级部门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多业务协同应用;汇聚30个市本级部门20.69亿条数据,生成1200类1052万张电子证照和批文,建设覆盖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全市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超过1395亿元,增加值增长率为12.57%,积极创建数字城市市平台经济集聚示范区,列入跟踪平台企业67家,累计交易额3038.4亿元,累计纳税58.8亿元;建成政府网站集群统一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党建+”邻里中心平台、阳光信访、“莆惠金服”、12345便民服务平台、教育网上报名等一批“互联网+社会服务”平台,数字惠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区近年来全面贯彻落实省、市促进数字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大数字平台经济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采用一企一策等多种方式,推进数字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区数字平台经济引领产业发展效应初显,主要集中体现在供应链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生活家居服务平台、健康医疗等细分领域平台等方面,平台数量23个,累计实现交易额748.52亿元、开票额478.80亿元、税收10.21亿元;2022年上半年新增交易额44.75亿元、开票额40.80亿元、税收4599万元。指导豆讯科技有限公司列入2025年数字城市省数字经济领域“瞪羚企业”、2026年数字城市省数字经济领域未来“独角兽”企业、2022年数字城市省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企业。(二)存在问题1 .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较小。区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对数字化的需求不足,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中鞋服产业占70%,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企业效能的提升认识有所欠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高。2 .数字化水平较低。区的制造业主要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中小民营企业居多,民营企业规模不大导致数字化需求不多。产业链条较短,缺少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富有活力与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3 .数字化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部分企业属于代工工厂和加工贸易企业,这种结构使得其缺乏对产品研发、工艺制造、品牌创建等生产服务活动的投入。制造业发展尚未转型升级,需走出传统发展路径,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以产生更多更高附加值。4 .数字化创新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够是产区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短板,区内影响力较强的研发机构少,高端人才聚集水平低,尤其缺乏精通信息化与生产制造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氛围有待提升。(三)面临形势从全球层面来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发展,加快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正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带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经济结构重组、生活方式巨变。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叠加新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是世界主要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方向。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把握好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步伐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将成为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工作重点,北京、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全国新一轮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从全省层面来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先后出台“十五五”数字数字城市专项规划数字城市省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行动计划数字城市省大数据发展条例等20余项政策措施,凝聚政策合力。当前,数字城市省已迈入数字经济发展快车道。截至2022年,数字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134.2,排名全国第9位。其中,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三个分指数分别为49.8、61.3、23.L分别列全国第12、第7、第7。从数据来看,数字城市的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水平在全国的排位要明显高于数字产业化水平。区也正处在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依托区既有的产业优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推动区迈入数字经济新蓝海,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实现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全面转型升级。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数字城市、对数字城市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数字数字城市“整体性提升、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构”的总体要求。把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推进城市业务体系一体化协同,赋能服务场景创新,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能力共享。打造“产业闭环”的数字经济跃升,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社会体验,推动“高效精准”的数字治理变革。(二)发展原则数据赋能,推动创新。以数字化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广阔市场空间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数据流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高效贯通,推动数据技术产品、应用范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科技引领,融合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作用,促进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形成以技术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领域应用带动技术进步的发展格局。开放合作,公平竞争。坚持合作发展和监管规范并重,健全完善协同监管规则制度,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合作发展的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政策法规体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市场导向,协同高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经济社会各主体多元参与、协同联动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机制。立足产业基础,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结合我区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系统谋划、务实推进,更好发挥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大幅提升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化水平,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更加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稳步提升我区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全面优化,产业、政府、社会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取得突破,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亮点突出,成为数字生态经济先行区。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数字化服务机构,形成良好的数字产业发展环境,以融合应用持续推动区产业数字化转型。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充分发挥数字数字城市的发展基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站在新起点、面向新征程,坚持自立自强、创新引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高标准高质量深化数字数字城市建设,为奋进新征程、培育新优势提供新动能,不断实现新时代数字数字城市建设新发展。“十五五”期间,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主体力量不断壮大,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突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到2030年,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造数字数字城市“模板”o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坚实。数字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累计完成50亿元。到2030年,乡镇及以上区域实现双千兆宽带网络覆盖,重点城镇、园区、景区平台实现5G网络全覆盖。泛在感知的智能物联感知终端体系日趋完善,数据及创新基础设施日益优化。特色数字产业集聚成势。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全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营收突破30亿元。5G制造、新型显示、电子线路板等优势产业赛道加快集聚壮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集聚区;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等新兴赛道培育取得显著进展,加快打造富有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建一批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智慧工厂,金融、物流、商贸、旅游、文创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取得明显成效,数字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实现深度融合应用,数字化转型推进绿色化发展。到2030年,打造3个左右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网络销售额突破1500亿元。数字化治理现代高效。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实现“全区一张图、全域数字化”,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进入全市前列。重点领域数字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场景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升级,数字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优质普惠。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一)全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1.5G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推进光纤宽带普及提速;全面加快5G基站布点和网络商用,以实施数字城市城市建设行动为契机,推进大型公建、地下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