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前言5一、现状与形势6(一)“十四五”期间取得的进展61 .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62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73 .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84 .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105 .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116 .社会应急意识不断加强12(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121 .面临的挑战122 .发展的机遇15二、总体要求16(一)指导思想17(二)基本原则17(三)规划目标181 .总体目标182 .分项目标19三、主要任务21(一)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211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212 .优化应急协同机制223 .健全组织指挥体系234 .压实应急管理责任24(二)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251 .注重风险源头管控252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263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274 .开展自然灾害治理34(三)推进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建设351 .加强救援队伍建设352 .规范应急预案体系363 .提升平台支撑能力374 .强化应急保障能力38(四)构建社会共同参与应急格局401 .强化人才支撑作用402 .提升公众应急意识413 .引导社会力量发展424 .发挥市场参与作用43四、重点工程44(一)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441 .应急指挥综合平台建设工程442 .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建设工程443 .应急管理业务素质提升工程44(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451 .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452 .安全生产事故防控建设工程453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46(三)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程471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472 .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工程48(四)社会应急能力提升工程491 .企业员工安全素质提升工程492 .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工程493 .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程50五、保障措施50(一)加强组织领导50(二)明确职责分工51(三)强化保障机制51(四)加强舆论宣传51(五)加强监督评估52附录:拟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清单52、/1刖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市深入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和“一二六”行动计划,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战略机遇期。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市“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在认真总结“十四五”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编制了市“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十五五”期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是全市各级部门、单位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是市“十五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基期为2025年,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一、现状与形势(一)“十四五”期间取得的进展“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应急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时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具体表现在:1 .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市应急管理局加强、优化、统筹全市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完善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等预案,形成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事前预防准备、事发监测预警、事中应急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的全面管理新格局。二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基本理顺。根据市机构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12月30日市应急管理局正式成立。市应急管理局成立后,立即加强与水利、住建、交通、气象等相关部门联系,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做到履好职、尽好责,保证了机构改革期间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干劲不减,确保了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平稳有序过渡。2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十四五”期间,市坚决落实上级安全生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逐年下降。“十四五”时期各项指标实现情况详见下表。表1“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主要指标进展情况指标内容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5年合计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6人16人21人16人13人102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950.0380.0410.0280.0220.224较大事故起数000101重大事故起数000000一是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市严格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完成“十四五”期间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计划,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保持高压态势,推进安全生产常态化监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5347人(次),检查企业8074家次,共发出各类安全执法文书3697份,排查消除隐患10409余条,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整顿37家,约谈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力的企业35家;日常监管行政处罚立案688起,行政处罚涉及金额共计1197.43万元。二是逐步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加大推广力度,提高覆盖领域,充分调动工业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发动企业负责人、安全员、技术人员结合实际查隐患找问题,以企业自查自报、部门抽查推动为手段,解决安全生产政府热、企业冷的问题。针对市冶金行业重点区域,按照市工业企业安全生产“131”精准工作要求,深入企业指导建立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近年来,市完成4家企业5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并通过安全技术服务机构评估认定,完成事故隐患销案、摘牌等目标工作。3 .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扎实开展防汛抗旱工作。防洪防潮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巩固完善洪水预警报自动监测站网,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及预警设施设备配置,持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的建设。完成县乡两级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修订,明确各类防汛责任人;完成46座中小型水库调度运用计划审查审批;开展防汛培训及各类演练,将转移避险工作部署延伸至最末梢,打通防汛救灾的“最后一公里”,成功抵御了“尼伯特”、“莫兰蒂”、“站鱼”、“纳纱”、“海棠”、“玛利亚”等多个台风。多次组织会商,部署辖区防旱抗旱工作,采取提前保水、力促节水、优化调度、跨区调水、人工增水、船只运水等多项供水保障措施,努力保障辖区群众生活和重点企业生产的抗旱应急用水需要。二是积极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及时调整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并结合市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市突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邀请了国家、省、市三级的森林防灭火专家对县乡两级的指挥员开展了多期培训讲座。联合市公安局、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开展打击林区违法用火行为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林区违法用火行为,有效保障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敏感部位及重点人群的管控。深入开展森林防灭火工作宣传教育,多次开展防火宣传活动,发送提醒短信,确保做到森林防灭火知识人人知晓。三是认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部门联合专项整治和安全隐患排查。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防灾职责,确定各地灾点的责任人和监测人,召开培训会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加强地震烈度速报台、地震宏观观测点及GPS基准站的定期管理及维护工作,完成全市22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以及295个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的安装工作。新建城南街道蛤蟆洋地震宏观观测点,完成蛤蟆洋和阮家坑蝴蝶谷两个宏观观测点的标准化建设及提升改造工作。继续开展“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完成甘棠镇产业园区区域评估工作,开展市辖区内相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检查工作。4 .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一是初步建成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加强物资保障。全市初步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加强与市粮储局等部门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的衔接,明确救灾物资计划、采购、调入、储存、调拨、使用等各项工作程序,梳理应急物资储备库信息表,印制储备物资清单表格,确保及时调拨应急物资。二是充实应急救援设备设施。针对消防队伍装备种类不全、数量不够和白云应急救援队、人防蓝天救援队、水上救护志愿服务队3支社会化救援队伍缺乏支持资金、缺少必要的救援器材和装备等问题,市应急管理局已采购大量装备器材,包括动力橡皮艇、破拆装备、山地救援装备、水上救援装备、生命探测仪、搜救声呐、夜视仪及救援三脚等设备仪器,有效满足了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任务需求。三是建立救灾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应急体系发展、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的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救灾资金、100万元购买救灾储备物资资金。将购买保险资金列入预算,每年约投入13万元为近13万户农户办理农村住房险,投入102万元为全市68万居民办理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事前防灾防损和事后经济补偿作用。5 .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一是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建设是市面对日益复杂的应急救援环境的必然要求,为应对日趋复杂的应急救援环境,市民众自发筹建应急救援训练基地,该基地集基地化训练、标准化培训、实战化保障和常态化备勤于一体,针对市主要灾害事故类型,设置水域训练、真烟真火训练、建筑倒塌事故处置等救援训练。该基地为消防救援大队、森林消防大队、白云救援队及其他社会救援力量提供一个集中、专业、系统的综合训练基地,有效强化市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全灾种作战能力。二是统筹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市应急管理局通过摸底、调研,在原有民间公益组织的基础上,整合地方优势救援人员及设备资源,组建成立了“市白云应急救援队”、“市人防蓝天救援队”、“市水上救护志愿服务队”,充实全市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提出了建立完善以市消防救援大队和市森林消防大队为主力军,市人武部应急队伍为突击力量,基层应急队伍为重要力量,白云救援队、人防蓝天救援队、水上救护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应急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力量体系。市应急管理局主动担起牵头责任,探索建立互促互学训练机制,多次组织三支队伍共同开展体能、专业技能等训练,通过不断地训练磨合,将原先的单一救援转变成综合救援,有效规范了全市应急救援队伍,有效提升了应急救援处置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并得到中国应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