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CM12.2.68.8.810121213弓I言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十四五”发展成就第二节形势机遇第二章发展战略定位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树立健康发展理念,推动健康建设第一节建立完善发展机制,加快健康促进进程.第二节积极倡导健康行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第三节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健康宜居城市13第四节拓展卫生服务空间,支持健康产业发展15第四章突出防疫能力建设,筑牢公共卫生体系16第一节改革完善体系,提高疾病防控救治水平16第二节全面巩固提升,强化卫生应急处置能力20第三节注重医防融合,促进防治并重协同发展23第四节夯实基础功能,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24第五章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增加医疗服务供给26第一节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26第二节强化核心功能,推动医疗质量水平提高29第三节扎实基层网底,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31第六章加强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健康服务水平32第一节完善保健体系,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32第二节落实生育政策,推动人口与家庭发展34第三节强化校园卫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34353738383839404141424446474748第四节加大医养供给,满足老年健康需求第五节加强残疾预防,提升康复服务能力第七章提升整体战略地位,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第二节强化中医院服务能力建设第三节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第四节发挥中医药疫病防治作用第八章强化支撑能力建设,夯实持续发展基础.一第一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二节加速数字卫生健康发展第三节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第四节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第五节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管第六节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第七节健全卫生投入保障机制第九章高标准高要求推动实施49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49第二节加强法制促进49第三节加强督导评估50第四节加强环境营造50引言“十五五”规划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市新五年战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引领市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行的航标。根据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国家新战略,关注闽东发展新动态,聚焦疫后新情况,突出新模式,统筹谋划新时期发展新思路,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市“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做好卫生健康服务,满足群众健康需求,认真落实“一二三”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二六”行动计划,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确保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健康2030”行动计划、市”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市卫生健康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十五五”时期推进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公共健康政策、安排重大投资项目、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卫生健康相关事业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基期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十四五”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市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补齐短板力度,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卫生健康事业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硬件设施、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至2025年,市常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达78.7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97%。、15.11/10万、2/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扩充。至2025年,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2463张,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4.25张。全市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1254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16人。全市注册护士1498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2.58人。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市医院建立心电、消毒供应、B超、病理、检验和远程六大中心。全市新增9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项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新突破。现代医院管理、分级诊疗、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突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医改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全市医药卫生体系整体效能持续增强,患者就医负担逐步减轻,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县级医院普通门诊统筹等多项医改经验成效显著。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得到加强。完成市医院15间隔离病房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2间负压病房4张床位建设。完成市医院、市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建设,日均最大检测量可达3000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面严格落实防控策略,疫情及时有效得到遏制,治愈率达100%o疾病防控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落实传染病综合防控措施,防范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等境外输入传染病,持续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疾病防控,通过消除疟疾评估,全市传染病疫情保持总体平稳状态。2025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796.03/10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补助提高到74元。至2025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达1.52人,每万人口精神科床位达4.55张。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5.6%、76.35%O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9.72万份,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保障。建立和完善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管理等9项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医养结合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制度,加快医养融合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老年人看病就医绿色通道比例达到85%o加大职业病源头治理力度,职业病监测病种扩大到28种。未发生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和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事故。人口与家庭发展扎实推进。积极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全面实行免费婚前保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一站式”服务。2025年,全市共有5199人次享受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151人次享受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2025年末全市总人口73.15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保持稳定,分别维持在8.14%。、5.02%。左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措施有力。将各医疗机构5年内退休人员所占编制用于定向生招生计划,建立定向委培生专项编制池,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储备本土高学历医学人才。先后委培专升本定向生17名、本科定向生124名、专科定向生102名、农村医学专业学员105名。改革卫生人才招考办法,放宽条件,加大公开招聘力度。五年来,先后公开招录各类卫技人员240名,其中本科生58名,卫技人员紧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调整优化市卫计系统人才培养及引进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引人留人力度。落实各类人才激励补助465人次,奖励金额198.33万元。闽东医院与市医院儿科、外科、麻醉科专科领办持续巩固,闽东医院专家团队长期入驻市医院开展“传、帮、带”,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市医院服务能力整体得到提升。积极组建跨区域医联体,市医院与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从医疗资源帮扶、互联网远程会诊、医学专家下乡等方面开展协作,力争建成“省第二人民医院协作医院”。全民健康信息化跨越发展。完成市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统一的便民惠民服务门户,整合县域医疗机构便民惠民服务资源,提供互联网诊疗、八闽健康码、家庭医生签约、公共卫生随访、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预约就诊、查看个人健康档案等服务,大力提升市卫生医疗服务能力。县级综合性医院完成电子病历结构化改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系统进一步健全。“卫健”公众平台面向居民开放互联网服务。健康扶贫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大病救治、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精准叠加保险政策,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第二道”补助的疾病种类从13种扩大到31种。贫困村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压缩至法定时限的56.8%,“一趟不用跑”事项提高到100%,借鉴把申请材料扫描上传系统接收的做法,所有事项均可网上办理,邮寄送达,真正做到“一趟不用跑”。2025年,审批窗口2025年度满意率100%。持续深化“平安医院”创建,组织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净化医疗服务环境。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市卫生健康事业综合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十五五”再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必须清醒认识我市卫生健康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扭转。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和配置布局失衡并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总体较低。二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公卫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缺口,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医防协同整合亟需加强。三是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有待深化拓展,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分级诊疗体系、医务人员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四是“大卫生、大健康”格局还未真正建立,健康服务供给距离人民满意差距较大。社会对国家实施健康发展战略的认识还未完全转变,健康生活方式尚未全面普及,群众健康素养有待提高。第二节形势机遇“十五五”时期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从外部看,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从内部看,我国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经济仍处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国际大环境中谋求发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压力依然很大,医疗卫生面临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在这种环境形势下,市卫生健康事业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健康服务。同时要正确研判发展趋势,认真把握好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健康中国建设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标志。“'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成为未来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大方向,群众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以政府组织引导、部门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成为主方向。围绕群众健康需求,以“大健康、大卫生”为发展格局,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卫生财政补助机制、医保费用结算方式、资源共享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将成为主导。数字技术大规模应用、智慧医疗成新趋势。数字经济与医疗卫生深度融合,为医疗卫生的变革和升级注入新动能,智慧医疗成新趋势,给卫生健康事业带来无限的期待和发展机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将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成为卫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创新将进一步加强,并贯穿于健康中国建设及深化医改全过程,以科技创新驱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引领和支撑“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黄金时期。传统中医药将被放在国家整体战略高度推进发展,扶持力度加大,财政、医保政策、中医药诊疗收费标准、单病种支付改革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