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戈IJ前言7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7第一节发展基础7第二节发展环境9第二章总体要求12第一节指导思想12第二节发展原则13第三节发展目标15第四节产业布局18第三章发展重点21第一节强链固链,做优做强支柱产业21第二节创新驱动,统筹布局新兴产业26第四章主要任务29第一节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动能29第二节强化龙头引领,推动产业协同配套34第三节推动两业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36第四节发展智能制造,增强创新数字赋能38第五节优化产业布局,盘活园区土地利用41第六节培育品牌,加强质量强市建设48第七节推动循环畅通,融入国内外双循环51第八节鼓励绿色智造,构建可持续生态链52第五章保障措施56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力度,推进规划实施56第二节完善营商体系建设,打造优质环境56第三节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强化服务支持57第四节构建产业人才梯队,深化院校合作57第五节盘活低效产业用地,腾挪产业空间58第六节强化财金支持保障,助力实体经济58专栏目录专栏1:制造业发展困境问题11专栏2:市“十五五”制造业发展计划16专栏3:市“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17专栏4:推进厦漳泉同城化融入工程21专栏5: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工程31专栏6:技术转移阵营建设工程33专栏7:优质企业培优扶强工程35专栏8:智能制造组团提质工程38专栏9:全面加强平台数字化赋能工程39专栏10:各片区“产业微城”特色化发展导向42专栏11:土地集约化利用重点工程44专栏12: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46专栏13:产业品牌建设工程50专栏14:重点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工程53专栏15:节能减排建设工程55刖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进军新时代、立足新起点、踏上新历程的关键五年。市要坚持贯彻落实制造业立市理念,毫不动摇地把先进制造业稳健发展与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作为推动产业格局调整升级的一大着力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制造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省"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省“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主要阐明了“十五五'时期市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行动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内容,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o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以来,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提升全市工业发展为半径,持续强化龙头带动、强链固链、企业帮扶、招商引资等工作,实现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突破,全市工业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一、工业发展势头良好202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3235亿元,比增1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o其中,石材陶瓷、机械装备和日用轻工等产业表现颇佳,分别比增14.3%、15.3%和10.0%。全年产值上亿元企业达552家,比增45家。全年工业用电量达67.82亿千瓦时,比增15.1%。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十四五”累计降低28.54%,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达108.54万吨标准煤,能耗“双控”考核位居市第一名。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6-2026年GDP年均增长8.05%,2026年GDP突破1536亿元,经济总量迈入“千亿县''行列。2026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调整至2.17:59.83:38.00,形成了“优化发展第二产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的产业格局。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6年位列中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21位、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11位、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第48位、中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28位、中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80位。三、产业集聚初显成效市的产业集聚已初见成效,支柱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体现。2026年,市石材陶瓷业和日用轻工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分别达到1123.33亿和1052.4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4.73%和32.53%o市通过整合拓展经济开发区管辖区域,服务与管理超过1000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达205家。同时,全市已形成环霞美一康美机械装备产业集聚区、环中心城区智能泛家居科创走廊及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2026年园区总产值超1000亿元,税收超21亿元。同时,立足多元化产业基础,不断优化管理、招商、供地、引才模式,持续推进占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11大园区建设。四、强企培育活力迸发“十四五”以来,积极打造高企培育的“雁阵”梯队。2026年,开展研发活动企业达289家,总量居市各县市区第二位,其中包括高新企业9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备案入库企业56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57家。全市1025家规上工业、限上服务业、建筑业企业填报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27.87亿元,同比增长78.20%,占GDP的2.06%,其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372家,占比达到36.29%,同比增长80.58%,超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五、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制造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发展。全市拥有自动化生产线2000多条、国家级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2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个,拥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6家、省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1家,实现90%以上制造业“触网”。六、绿色发展效果显著202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同比下降12.04%。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省级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企业1家、绿色设计产品1项,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节发展环境一、发展困境产业结构欠优,仍需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总体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环节多为简单组装、贴牌代工,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制造业与服务业配合程度有限,导致产业整体价值不高,同质化严重,在更高维度的品牌化、数字化、智能化层面难以突破。产业创新有限,尚待动能释放。基于产业发展特点,整体产业环节出现“两端在外”的现象,即主要承担生产制造环节,对外省市研发企业依赖程度较高,在整体产业链环节中处于弱势。“产学研”行动虽在开展,但存在“引不来人,留不住人”的情况。关键核心技术不足,关键核心人才缺乏,制约整体产业创新发展动能释放,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空间不足,企业发展受限。产业空间有限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现阶段存在较多布局分散、碎片化的产业用地,尽管土地存量大,但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在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此外,土地存量挖掘机制与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专栏1:制造业发展困境问题心同:1标nn三oIMHB户MaHKw(ft"li*mwa±iMa,11bmi,产MISRftMFMNVF,MIWttfHis点,人AQMW交林兴番,不JSi«*»二、发展机遇新融合为产业发展指明新方向。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正在改变传统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前沿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核心硬件、智能软件、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将有利于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传统制造工业焕发新生机,成为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格局为产业发展构建顶层战略。中央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内需潜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制定制造业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市制造业要抓住发展格局重塑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制造业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夯实产业链基础,在内外双循环格局中加速嵌入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找准定位做优做强。新趋势为产业协同化发展创造条件。自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以来,厦漳泉三市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长期发展方向基本明确,确立了“一核、三带、两轴”的基本空间发展格局,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与协作统筹的发展格局将为区域产业链整合及产业聚集协作提供良好基础。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厦漳泉东部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先进制造产业孵化及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良机。作为厦漳泉大都市区核心区位城市,更应积极抓住发展机遇,明确城市产业定位,利用好厦门与的优质产业辐射,积极推进民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结构合理、设施齐全的宜居宜商环境,助力长期高质量发展。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的重要要求,主动融入厦漳泉都市圈建设,积极对接先进示范城市及区域,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断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标杆区。第二节发展原则坚持制造创新引领。以“创新、智造”为发展目标,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空间创新、产品创新作为驱动制造业发展的主动力。坚持数字融合驱动。鼓励厨卫、石材等优势产业加快提升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技术应用试点。以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为重点,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坚持产业优化布局。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坚持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打响“石博天下、水暖万家、机筑世界、日用惠民、智领未来、芯动全球”的产业名片。促进产业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化布局转变,逐步形成能够支撑和带动全市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分工合理化、发展动态化、驱动创新化、功能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体系。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将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作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以产业为本,夯实城市发展基础、保障人才待遇、促进文化繁荣。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健全“一市三城''新格局,为企业提供优质发展空间,为人才提供良好居住环境。做好“以产引人”“以城留人”工作,促进产业相关人才高质量发展。善用产城人要素,鼓励发展特色文化,实现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坚持经济循环共赢。积极响应“双循环”发展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扩大与厦漳泉都市圈、闽西南协同区、中西部地区及国内各地区的产业交流与协作,以高质量、高效率满足内循环需求。积极鼓励本市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全面提升制造业对外交流层次与开放水平。坚持产业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特色工业,充分落实市“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