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一、前言-32-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33-(一)地质灾害现状-33-(二)“十四五”防治成效-33-(三)“十五五”面临形势-34-三、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35-(一)指导思想-35-(二)规划原则一36-(三)规划目标-37-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39-(一)地质灾害易发区39(二)地质灾害防治区-41-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44-(一)风险调查-44-(二)监测预警-45-(三)综合治理-48-(四)风险管控-49-六、保障措施-51-(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51-(二)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资金保障-52-(三)强化监督保障,严格考核评估-53-(四)深化宣传学习,提高防灾意识-54-七、附贝IL-54-序号图名比例尺1市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现状分布图1:500002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1:500003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1:50000附表附表1市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一览表附表2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一览表附表3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一览表一前言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灾思想,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等相关规定,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市区“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象: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排危除险和风险管控等。各镇(街道)应以本规划为指导,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规划范围:适用范围为区所辖行政区域陆域。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区总面积25671k1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及平原,多年平均降雨量1577.O7mmo截至2025年年底,登记在册的有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点4处,共威胁群众11户33人(见附表1、附图DO(二)“十四五”防治成效1 .防治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区委区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担任组长,副区长及区自然资源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区委宣传部、市区教育局、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区交通运输局、市区水利局、市区农业农村局、市区财政局、市区融媒体中心、市公安局分局、市区发展和改革局、市区卫生健康局、市区生态环境局、区地震办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并在市区自然资源局下设办公室。2 .防治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专业支撑“五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区自然资源局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逐步完善了区年度防治方案、应急预案、汛前检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汛期值班、监测预警、灾情速报、应急处置、宣传培训I、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制度。3 .调查评价不断深入历年来,区开展了多次不同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和特征,调查评价精度不断提高,为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常态化组织“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的“三查”工作,并将所有调查成果录入“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做到“隐患有增有删,信息动态管理”。4 .群测群防更加夯实在已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基础上,2017年以来,区自然资源局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了专业的地勘单位作为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全面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处置等工作,由此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群测群防网络监测体系。区自然资源局还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及应急演练等活动,组织技术支撑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室内授课等。5 .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区人民政府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造福工程等积极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完成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排危除险4处,投入省级地质灾害补助资金110万元,自筹资金100余万元,解除受威胁人员数170人,避免经济损失约7000万元,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十五五”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区在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精准掌握和隐患识别能力有待提升,对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的统筹不够,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责任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我区的地质灾害存在较强的隐蔽性、突发性及较高的易损性,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一些重大生命线工程、交通干线、重要基础设施、工业建设等,将会逐步向低山、丘陵坡麓和山坡地带拓展,会形成数量较多的人工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将逐步显现,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三'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合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化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等“三个转变”,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区地质灾害的综合防范能(二)规划原则1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2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方针,系统规划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按照“防、避、治”的总体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关口前移,把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3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区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协助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4 .坚持“实事求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根据区经济发展情况,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工程治理或排危除险。5 .坚持“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监测、治理,所在地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门提出治理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威胁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等设施的地质灾害,由设施的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监测和治理。6 .坚持“统筹衔接、科学规划”的原则注重规划衔接协调,积极做好与区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镇(街道)区域规划以及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对口衔接,形成编制合力,确保规划“一盘棋”。(三)规划目标L总体目标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总目标。在“十五五”期间,建立更加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将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作为工作方向,有计划、按步骤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预防和减少自然地质灾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 .具体目标(1)风险调查评价更加精细以“查隐患、夯基础、强应用”为工作重点,在完成的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基础上,开展区地质灾害隐患精准排查,查找新增隐患和风险斜坡,进一步掌握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和动态变化特征,着力解决“隐患在哪里”问题,力争非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比例降低。(2)智防监测预警更加精准以“重预警、强手段、广覆盖”为工作重点,结合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并结合区实际,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群测群防体系更加严密,进一步深化“三查”机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有效化解地质灾害风险。(3)综合治理部署更加科学以“除隐患、民安居、生态美”为工作重点,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集有限资金精准实施排危除险或工程治理,提高住房建设、重大生命线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地质灾害防御工程的针对性,强化组织管理和治理项目动态跟踪监管,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发挥实效。(4)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以“控风险、筑支撑、强能力”为工作重点,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明确分级职责分工,落实防灾减灾责任,探索实行“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逐步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控模式。充分发挥汛期值守效力,筑牢应急技术支撑。强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极高、高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探索规范农民切坡建房等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区“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点指标(见表1)。表1区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重点指标类别指标2030年目标备注调查评价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区约束性地质灾害隐患精准排查1区预期性新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处置率100%约束性现有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调查评价完成预期性村民建房宅基地简易评估200个预期性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监测点4处约束性综合治理排危除险工程4处约束性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本规划根据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为活动因素,在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基础上,将地面坡度大于8°以上的自然斜坡,按坡度、地形、覆盖层厚度、与构造间距离、垂直高差等综合进一步划分为高、中、低易发区;其余将地面坡度小于8°的划分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台地、山间盆地、宽阔河谷等不受地质灾害或隐患直接或间接威胁的区域。L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全区高易发区面积为1320k11占全区总面积的5.14%,主要分布于浦南镇的西部长岭埔一岭兜后一带低山区;天宝镇北部吴秦岭、青山湖一带低山和天宝高速公路服务区山前地带。地貌以低山为主,地形陡峭,落差大,有一定的汇水面积。斜坡坡脚地带人口集中,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为工厂建设、削坡建房等。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诱发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人为因素主要为工程弃渣堆放、开挖扰动、加载。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全区中易发区面积为4441k11占全区总面积的17.30%,主要分布于浦南镇西部的低山区及浦林村翻身村、福林村浦南社区、山后一带的低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