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 2025年领导班子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docx
-
资源ID:1872024
资源大小:32.0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篇 2025年领导班子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docx
领导班子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关于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领导班子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不懈纠“四风”树新风,结合*市直单位职能定位与工作实际,现将领导班子2025年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情况及整改方向清单如下:一'"文件'红头变白头'、篇幅过长、内容偏虚,统计口径内的文件数量得到减少,情况简报、日常通知'工作提示'征求意见等口径外的文件数量大幅增长”方面(一)问题表现1 .文号“换马甲”现象凸显,非规范文件体量激增。在落实文件精简要求过程中,存在统计口径内正式文件数量压减达标但口径外文件变相增长的情况。部分单位将本应纳入正式文件序列的工作部署转化为“白头文件”“情况简报”或工作提示单,导致实际发文总量未得到有效控制。例如,某单位2025年1-3月正式文件同比减少20%,但同期印发的“工作提示”“业务督办单”等非规范文件达45份,较去年同期增长35%,部分提示单内容涉及行政审批流程调整等实质性行政行为,未履行正式发文审核程序,存在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风险。2 .篇幅冗长与内容空泛问题交织,靶向性不足。部分文件脱离基层实际需求,过度追求结构完整而忽视内容实效,存在“穿靴戴帽”、套话空话堆砌现象。如某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全文超8000字,其中理论阐述占比达40%,具体任务分解仅罗列条目未明确责任链条,基层单位反映“看了半天不知道该干什么”。另有一份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知,通篇使用“加强”“强化”“提升”等模糊表述,未细化量化工作指标,导致政策落地缺乏可操作性。3 .政策传导存在“中梗阻”,基层负担变相加重。部分单位对上级文件简单转发了事,未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措施,导致基层在执行中无所适从。例如,省级某行业政策调整文件印发后,某市直单位直接转发至县区并要求“参照执行”,但未明确本地差异化落实细则,基层单位为应对工作要求,自行编制补充文件3份,额外增加了文件流转和解读成本。(二)整改措施1 .实施全口径文件备案管理,扎紧制度篱笆。建立“正式文件+非规范文件”一体化管控机制,将情况简报、工作提示等纳入发文台账,明确非规范文件不得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法定职权事项,每月由办公室统一备案审核。制定文件制发质量评估办法,对文件篇幅、实质内容占比等指标量化考核,超过5000字的综合性文件需经单位主要领导签批,确保发文必要性和精准度。2 .推行“短实新”文风改革,强化靶向施策。出台公文写作规范指引,明确不同文种篇幅上限,综合性报告不超过3000字,专项通知不超过1500字,严禁照搬照抄上级文件表述,需结合*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细化实化措施。建立政策解读前置程序,凡涉及基层执行的文件,须同步制定任务清单和操作指南,明确责任科室、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3 .健全文件动态评估机制,提升执行效能。每季度开展文件执行情况“回头看”,通过基层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对实施效果不佳、基层反映强烈的文件及时修订或废止。建立政策传导责任追究制度,对简单转发上级文件且未履行本地化转化职责的科室负责人进行约谈,情节严重的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负面清单。二'"会议大会变小会',有的地方陪会现象较为突出,节庆论坛展会存在过多过滥、缺乏实效问题”方面(一)问题表现1 .会议规模“化整为零”,陪会现象改头换面。部分单位为规避会议规模管控要求,将本应一次性召开的全市性会议拆分为多场“小型座谈会”“片区协调会”,名义上压缩参会人数,实则增加基层往返频次。如某系统年度工作部署会分为4个片区召开,每场参会人员均超50人,累计参会人次达210人,较往年全市性会议增加30%,且要求县区单位分管领导和业务科长“双出席”,存在变相扩大陪会范围问题。2 .论坛展会同质化倾向突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失衡。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单位盲目追求活动数量,忽视质量效益,节庆论坛展会存在重复举办、内容趋同现象。2025年一季度,全市范围内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达5场,其中3场集中在同一区域,参展商重复率超60%,观展人数较2024年同期下降25%,部分展会仅完成签约意向金额预期目标的40%,资源浪费问题较为明显。3 .会议形式创新与实质内容脱节,“数字减负”未达预期。虽然推广了视频会议等新型载体,但部分单位存在“为创新而创新”倾向,将简单工作部署会升级为“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要求基层单位同步录制分会场参会画面并实时回传,增加了技术保障和资料整理负担。如某单位关于疫情防控的日常调度会,每次视频会议结束后需收集38个基层单位的参会截图和记录台账,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开会1小时,整理资料2小时”。(二)整改措施1 .实行会议计划刚性管理,严控数量规模。制定年度会议活动计划表,对全市性会议实行“清单化”审批,明确会议规模、参会范围和经费预算,严禁以“座谈会”“协调会”等名义拆分举办应整合的会议。建立陪会人员审批制度,除涉及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特殊议题外,原则上只要求县区单位分管领导参会,确需业务科长列席的须在会议通知中逐项说明理由。2 .建立论坛展会效益评估体系,突出特色化品牌化。出台*市节庆论坛展会管理办法,由市商务局牵头建立活动备案和效果评估机制,对同一产业领域的展会实行年度总量控制,优先支持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装备制造等产业展会。设立展会成效考核指标,将参展商满意度、签约转化率、观展人数增长率等纳入评估范围,对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的活动主办方进行约谈并减少经费支持。3 .优化会议形式与流程,切实为基层松绑。严格执行“无实质内容不开会”原则,可通过文件传达、工作群部署的事项不再召开会议。规范视频会议管理,除重大决策部署外,日常调度会原则上不要求录制参会画面,确需留存资料的可采用文字记录方式。建立会议“时长预警”机制,一般性会议不超过90分钟,专题研讨会不超过120分钟,超时需说明原因并调整议程。三'"督查检查'变评估、变调研',有的打包报计划'执行搞拆分”方面(一)问题表现1 .督查“改头换面”搞形式,评估调研成变相检查。部分单位将督查检查包装为“工作调研”“第三方评估”,在调研过程中要求基层提供台账资料、开展现场核查,实质仍是变相督查。如某单位以“优化营商环境调研”名义赴企业走访,现场查阅了12类业务档案,要求企业填写38项指标的自评表,基层工作人员反映“比正式督查还繁琐”。2025年一季度,市直单位以调研名义开展的实地检查达27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o2 .计划管理与执行“两张皮”,拆分督查规避监管。在落实督查检查年度计划制度过程中,存在“打包报计划、执行搞拆分”现象。某单位年初申报年度督查计划时将3项同类业务合并为1项“综合督查”,但在实际执行中拆分为“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环保工作督查”“疫情防控督导”分别实施,累计开展检查5次,较计划数量增加200%,基层单位疲于应付。3 .督查标准“宽松软”与“严苛偏”并存,基层无所适从。部分督查组存在“好人主义”,对发现的问题只提建议不要求整改,导致督查流于形式;另有个别督查组脱离基层实际,片面追求“留痕”效果,对资料完整性要求高于工作实效。如某农业农村领域督查中,对某村产业项目实地查看仅用20分钟,却用2小时核查会议记录签字笔迹,基层干部反映“重形式轻实效,督查变了味”。(二)整改措施1 .严格区分督查与调研边界,规范工作程序。制定*市督查检查调研工作规范,明确调研活动不得开展现场考核、资料查验等督查事项,确需了解工作进展的可通过数据共享平台调取相关信息。建立调研成果转化机制,对调研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须通过正式督查程序下达整改通知书,避免以调研名义变相增加基层负担。2 .强化督查计划刚性约束,实施动态监管。建立督查检查计划“红黄绿”预警机制,对年度计划内的督查事项实行台账管理,严禁擅自拆分或变更。市督查局每季度对市直单位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拆分督查、超计划开展检查的单位,责令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书面说明,并扣减年度绩效考核分值。推行“督查事项清单”制度,每次督查前需向被督查单位告知检查内容、标准和方式,严禁“突击式”“随意式”督查。3 .构建科学督查评估体系,突出结果导向。制定*市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标准,将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等作为核心考核指标,资料台账检查占比不得超过30%。建立督查反馈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交办、“销号式”整改,明确整改时限和验收标准,避免“一查了之”。加强督查队伍能力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纪律教育,对督查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四'”有的打着改革旗号,放责不放权,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一些基层政府的承接能力不足”方面(一)问题表现1 .放权“打折扣”,核心审批事项“明放暗留”。在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部分单位存在“放责不放权、放小不放大”现象,将含金量低的审批事项下放至基层,而保留实质性审核权限。如某市直单位将企业资质初审事项下放至县区,但要求县区在出具初审意见后须经市局业务科室“复核签字”方可上报,实际形成“双重审批”,企业办事时间较之前增加5个工作日。2025年一季度,全市政务服务平台监测显示,涉及市级审批的事项平均办理时限为8.2天,较承诺时限延长1.5天。2 .权力承接“断档脱节”,基层服务能力不足。部分下放事项与基层承接能力不匹配,缺乏配套培训和技术支持,导致基层“接不住、办不好”。如某单位将食品经营许可现场核查权下放至乡镇,但未组织业务培训,也未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某乡镇在办理首件许可时因核查标准把握不准,导致行政许可决定被依法撤销,引发行政复议。目前,全市38个乡镇尚未建立标准化政务服务窗口,42%的下放事项存在办理质量不达标问题。3 .监管责任“悬空”,放管结合未形成闭环。存在“重下放、轻监管”倾向,对下放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跟进不及时,导致出现监管盲区。如某单位将小型工程建设项目备案权下放后,未建立后续巡查机制,某县区发生3起未备案项目违规开工事件,直至群众举报才介入处理。据统计,2025年以来,全市因监管缺位导致的违规事项较去年同期增长18%,反映出放管衔接机制存在漏洞。(二)整改措施1 .开展权力清单“回头看”,确保真放权放真权。全面梳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市直单位核心审批事项清单,严禁将法定审批职责以“初审”“复核”等名义变相保留。对下放事项实行“目录化”管理,明确事项名称、法律依据和下放层级,2025年6月底前完成对各县区承接能力的评估,对基层暂不具备承接条件的事项暂缓下放或调整下放方式。推行“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统一事项办理流程、申报材料和审批时限,确保同一事项在不同层级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2 .实施基层承接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支撑保障。制定*市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年内实现乡镇(街道)标准化政务服务窗口全覆盖,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网络设施。建立“市级带训+县区轮训”机制,由市直单位对下放事项开展“一对一”业务培训,每季度组织一次现场实操演练,确保基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办理流程。建立专家咨询和技术帮扶机制,通过设立服务热线、远程指导等方式,及时解决基层办理中的疑难问题。3 .构建“放管服”闭环监管体系,压实监管责任。出台*市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对下放事项逐一制定监管清单,明确监管主体、监管措施和处罚标准。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机制,对涉及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下放事项,实行高频次重点检查;对一般事项,按不低于5%的比例开展随机抽查。依托*市”互联网+监管”平台,实时采集下放事项办理数据,对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实现监管全程留痕、可追溯。五'”有的在隐蔽场所吃吃喝喝,有的以电子红包'快递物流等方式'隔空收礼'”方面(一)问题表现1 .违规吃喝“转入地下”,隐蔽场所成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