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心得体会.docx
底线思维心得体会底线仅仅是底线思维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只能告诉人们底线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有着更丰富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出了底线思维的三层含义:第一,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其起点在于凡事要从坏处准备。从坏处准备,首先要搞清楚有哪些坏处,这需要对一件事、一种行为所处的方位做出明确的判断,运用矛盾分析法,掌握它可能造成的坏结果。第二,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其目的是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不是一种故步自封的思维方法,从坏处准备也不是要守着底线过日子。底线思维有着明确的目标,它要追求最好的结果。第三,打通最好与最坏之间的桥梁是坚守底线,做到有备无患,赢得主动权。底线思维蕴含着积极有为的态度,要求人们积极寻求合适的方法,推动目标尽快实现。运用底线思维,首在确定方位,从坏处准备。顾名思义,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抓手的思维方式。底线是一件事情、一种行为从可以接受变得不可接受、从善演变为恶的分界线。以底线为抓手就是要抓住这条分界线,筑牢防范体系,阻止最坏的情形发生,解除后顾之忧。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做准备,充分估计一件事情可能引起的最坏的结果,严防死守,决不允许越“雷池”半步。唯其如此,才能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最终成就事业。从坏处准备,建立严密的防范体系,是一种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居安思危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左传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晋悼公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但愿主公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魏绛这番充满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居安思危不仅是治国理政必需的谋略,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慧。霍光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徐生家里的一个家仆对徐生说,前几日,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客人看到您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让我告诉您,需要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移开。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徐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不久,徐生家里果然失火了。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好不容易才把火扑灭了。于是,徐生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人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烟囱移草垛的那个人。家仆就对徐生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破费摆设酒席,更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徐生幡然醒悟,忙去邀请那位客人。坚守底线,建立严密的防范体系贵在谨小慎微。黄炎培在和毛泽东同志的“窑洞对话”中曾经提到这样的历史周期律:“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以至于最后都无法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在顺境中,往往容易麻痹大意、骄傲自满,也就容易捅娄子、出问题;倒是在逆境时,由于人们能够谨慎小心,常常能平安无恙。领导干部身份特殊、手握权力,越是成长进步顺利之时,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谨小慎微、允中守直、谨慎做事,守住人生底线。面对重大政治考验,旗帜鲜明、挺身而出;面对各种诱惑干扰,立场坚定、不为所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勇挑重担、攻坚克难;面对歪风邪气,敢于亮剑、坚决斗争,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坚守人生底线,首先要戒贪戒欲。很多党员干部滑向罪恶的深渊,无不是从“贪”“欲”二字开始的。“山林再大,也经不住野火的焚烧;江海再深,也灌不满一只有漏洞的酒壶”,要明白“知足者富,知止者久”的道理。当官者应保持重事业、淡名利的健康心态,不为金钱所诱、不为美色所迷、不为名利所缚、不为权力所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顶得住人情、管得住小节,自觉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以实绩求进步、以品行树威信、以作为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