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科技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人才科技发展“十五五”规划目录一、发展现状与发展形势(一)发展现状1(二)发展形势4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6(三)主要目标7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夯实菇乡高水平创新人才根基(一)“菇乡领军”集聚工程11(二)“菇乡先锋”培养工程12(三)“菇乡工匠”培育工程13(四)“菇乡名商”接力工程13(五)“菇乡干部”提升工程14(六)“菇乡新农”壮大工程15(七)“菇乡惠民骨干”支撑工程16四、构建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引擎(一)特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程17(二)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育成平台工程18(三)国家公园文创大走廊工程18(四)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19(五)产学研深度融合工程20(六)山海协作“科创飞地”工程20(七)区域协同创新工程21五、推进人才科技深度融合,激活生态产业高效发展新动能(一)培育壮大生物科技产业22(二)突破创新生态工业24(三)提升发展特色服务业28(四)全力打造高质高效农业31六、营造优质科创生态,激发创新创造赶超张力(一)加快人才机制改革32(二)加速科技体制改革34(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6七、推进科技赋能品质生活,共建共享新时代科创成果(一)加大现代教育科技支撑37(二)完善卫生健康科技支撑37(三)强化社区治理科技支撑39(四)倡导科技引领低碳生活40八、强化保障措施,争创科技创新和人才生态最优县(一)加强组织领导41(二)推进政策融合42(三)引导多元投入42(四)完善考核评价42(五)培育创新文化43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科技发展是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的战略支撑。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根据省人才发展“十五五”规划省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人才科技“十五五”发展规划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发展现状与发展形势(一)发展现状“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人才强县、创新强县”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人才科技政策,出台人才科技新政,着力破解山区人才发展困境,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一是人才队伍稳步增长,人才结构逐步优化。“十四五”末,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87万人,每万人人才拥有量为2013人;专业技术人才6441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48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17.52%;社会工作人才177人;农村实用新型人才10227人,其中中级“农三师”87名,高级“农三师”15名;经营管理人才774人(根据84家企业调查数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层次不断优化,为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人才支撑。二是人才培育稳步推进,引才聚智初显成效。“十四五”期间,通过平台搭建、模式创新、机制优化,累计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6家;省级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累计引进35个领域154名“星期天工程师”,解决技术难题72项;累计建成县乡村三级联建“乡村振兴讲习所”26个、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实训基地9家,共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849人次。三是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创新产业加快集聚。通过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机制深化,全县科技创新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十四五”期间,全县研发经费投入从2016年度的0.8亿元,增加到2025年度的1.35亿元;全县R&D经费支出占当年GDP比重由2016年的1.28%提高到2025年的1.58%。十四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02亿元,同比增长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6年的42.1%提高到2025年的48.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逐年稳步增长。四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发展动力逐步增强。县注重顶层设计,完善人才科技工作战略布局。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县委人才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才科技融合发展的领导体制;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人才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县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办法等人才科技新政及相关政策性文件,搭建制度创新的“四梁八柱”;深化县校合作,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医药大学、学院等共建一批产学研平台,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设立年度企业研发费用补助专项资金,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十四五”期间,县人才科技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实施“人才强县、创新强县”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全县人才资源总量2.87万人,人才结构以大专学历为主,研究生以上学历仅有66人,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行业分布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县专业技术人员中,教师、医务人员占总数的67%,农林水、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保护、城镇规划、旅游等方面的人才比例不到总数的20%。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要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全县大多数产业层次偏低,缺少能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缺乏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产品。2025年,全县发明专利授权30件,仅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累计5万件的万分之六,仅占市426件的百分之七。三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2025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4588万元,科技支出占比为1.17%;全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59%,低于平均水平2虬四是区域技术协同创新不足。县与长三角、海西区的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受长三角、海西区虹吸效应影响明显;区域间分工协同程度偏低,跨区域跨产业的创新链急待亟待构建。(二)发展形势一是人才引领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时代的源动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目前,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信息等新技术新产业风起云涌,这些高新科技领域都迫切需要大量专业的高科技人才。这一新发展阶段,只有加快落实“人才新政18条”,实施“2211”人才培育计划,创新职称统筹机制,才能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快追赶的步伐,投身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吸引和聚集更多优秀人才,切实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托举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伟业。二是创新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这一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已成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国家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全面推进创新强省建设、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新形势下,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靶心不散、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努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引进优质创新资源,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大引擎,力争成为山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十五五”是县生态比较优势全面彰显的重要时期,是县全面开启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起步期,也是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和战略窗口期。站在新起点,县急切需要确立创新发展理念,紧紧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结合主导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完善人才科技合作平台,优化选人用人留人机制,通过构建创新生态体系集聚创新人才,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新路子。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践行“八八战略”,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面贯彻“人才强县、创新强县”战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以强化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以“科创平台”“飞地园区”“养研基地”为载体,突出实施“双招双引”战略先导工程,用超常规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为奋力打造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创新型示范县和美丽、美丽中国“最生态窗口”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先行原则。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把人才工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工程,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创新实践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坚持科技赋能,创新引领原则。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增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意识,把创新摆在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为“绿水青山”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和体制机制新优势,实现生态产品经济价值的倍增和巨变,走出创新发展之路。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双赢原则。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深入实施“双招双引”,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的竞争力。积极拓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际合作,助力构筑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同时立足连接海西区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福建自贸区,打造浙闽边人才科技创新高地。坚持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原则。举全县之力,强化部门沟通与协作,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谱系。以“人才有感”为指引,改革人才评价、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人才科技深度融合,为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全县人才科技工作全面融合、深度发展,基本构建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县人才先行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效,建成一批符合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总量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新型人才队伍,高能级人才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链条人才开发格局基本形成。全县创新引领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效,建成一批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培育竹木家居制造、铅笔制造、食(药)用菌精深加工、生物科技等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现代生态经济体系。打造浙闽边“红绿”融合发展人才高地。以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内地的重要节点、跨区域协作的重要窗口为基础,聚焦浙西南革命精神和绿色低碳发展,以百山祖国家公园为核心,建立多点的“人才驿站”,推进“浙西南革命精神”干部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设。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山区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重点打造一批本土旅游人才和产业技术人才。加强与院士、外籍专家、青年科学家等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联络,吸引更多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到调研、疗休养,促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与企事业单位对接,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打造山区公共服务人才高地。以实施“2211”本土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积极对接“希望之光”教育专家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与生态产业特色相结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教育、医疗、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待遇与地位,提升公共服务岗位对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和毕业生的吸引力,壮大公共服务人才队伍。优化升级”星期天工程师”柔性引才机制,完善本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提升现有公共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改革职称评聘制度,拓展职业晋升渠道,提升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