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规划1.总则81. 1规划背景81.2 编制依据91.3 规划范围与期限122.现状分析122. 1县域概况122.2社会经济状况133. 土地利用现状143.1耕地情况143.2永久基本农田情况183 .3建设成效234 .4农田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274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305 .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375.1田块整治375.2土壤改良385.3灌排设施395.4 田间道路405.5 科技服务405.6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415 .7农田输配电426 .重点建设工程426.1绿色农田建设工程426.2数字农田建设工程436.3高效节水灌溉示范456.4 梯田化改造示范466.5 整区推进示范477.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及主要项目安排487 .1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488 .2主要项目安排518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548 .1投资估算549 .2效益分析569 .建设监管579.1强化质量管理579.2统一上图入库609.3规范竣工验收6010 .管护利用6110.1 严格保护利用6110.2 加强后续管护6211 .水资源供需分析与环境影响分析6411.1 水资源供需分析6411.2 环境影响分析6612 .保障措施6712.1坚持高标站位6712.2加强队伍建设6712.3加大资金投入6812.4做好规划衔接6812.5严格督查考评6912.6强化建后管护7013 .关于要求调整县高标准农田保有量任务的可行性7013.1 1基本情况7113.2 调整建议7213.3 调整区域建议7414 .附图错误!未定义书签。表目录表格1县现状耕地分布表15表格2县现状耕地级别分布表16表格3县2017年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表18表格4县各乡镇(街道)2017年永久基本农田坡度级别表.19表格5县永久基本农田与各要素重叠情况表20表格6县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表21表格7县各乡镇(街道)新永久基本农田坡度级别表22表格8高标准农田建设类型表23表格9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一览表24表格10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指标表33表格11县十五五高标规划项目与目标任务对比表35表格12县十五五高标规划项目表35表格13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48表格14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区分水田旱地表49表格15县十五五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情况汇总表51表格16县十五五规划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情况汇总表.53表格17县基础数据情况统计表72表格18县高标准农田地类统计表72表格19高标田任务占二调耕地、永农面积比例情况表73表格20县已建设高标准农田分乡镇情况表.错误!未定义书签。图目录图表1县耕地分布图16图表2县耕地坡度分布图17图表3县2017年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图19图表4县新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图22图表5县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分布图25图表6县农田建设项目储备库(局方上报理论值)34图表7县十五五规划项目范围线位置示意图36图表8县十五五期间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分布示意图37图表9县绿色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图43图表10县十五五期间梯田宜机化改造项目示意图47图表11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分布示意图50图表12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分布示意图区分水田旱地50图表13县十五五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位置示意图(新建类)52图表14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意图(提质改造类)54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编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组织开展县“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62030年),对于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谋划新时代农田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此次规划结合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估工作,客观评价了全县“十三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和成效,分析了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面临挑战,提出今后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测算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安排建设项目、规划布局、进行投资估算及安排年度实施计划,提出了规划贯彻落实的保障措施,为今后一段时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较为可靠的实施依据。规划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等编制。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1 .总则1. 1规划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202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编制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五五”规划,并将形成国家、省、市、县相衔接的四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守牢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最根本的还是要保护好、建设好耕地。因此,在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情况下,要实现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有效防止农田“非粮化”。(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重要抓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让中低产田实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进而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农业“双强”行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之举,是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途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重要抓手。(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为基础,探索实施休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智慧农田建设、生态农业运营等新型农业开发、管理、运营模式,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小农户的生产联结、服务联结、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受益。同时,通过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吸引城市精英和外出乡贤返乡创业,助力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带动农民致富创造良好条件。1.2 编制依据1.3 .1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省土地整治条例;(5)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2.2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2)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2019年第4号令);(3)农业农村部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62030年)的通知(农规发2026)11号);(4)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浙政办发2025)84号);(5)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绿色农田建设的通知(浙农田发202610号);(6)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6年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浙财农2025)57号);(7)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6年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的通知(浙财农202574号);(8)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浙农田发201911号)。1.1 2.3技术标准与规范(1)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3)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4)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7)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SL482-2011);(8)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9)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2016版);(11)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12)省用(取)水定额(2019年)。1.2 .4基础资料(1)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2)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62030);(3)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4)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5)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成果;(6)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7)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8)各部门相关规划等。1.3 规划范围与期限1. 3.1规划范围本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范围为县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县下辖3个街道、7个镇、5个乡,分别是赤城街道、始丰街道、福溪街道、平桥镇、白鹤镇、坦头镇、三合镇、洪畴镇、街头镇、石梁镇、南屏乡、雷峰乡、三州乡、泳溪乡和龙溪乡。1.3.2规划期限本规划的期限为20262030,基准年为2025年。2.现状分析2. 1县域概况2. 1.1区位条件县位于省东中部,踞市西北部,东连三门县、宁海市,南邻临海市、仙居县,西接磐安县,北界新昌县,地处东经120。41,24-121°15'46、北纬28。57/02-29°20'39之间。县境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431.98平方公里。上三高速公路、104国道自北向南横贯县境,交通便捷。2. L2地形、地貌县属浙东丘陵山区,境内山脉连绵,丘陵起伏,四周崇山环抱,重峦叠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盆地,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按地质构造、岩性及地貌类型的组合情况,全县可分五个区,即:东北华顶中山区、西北里石门低中山区、西南大雷山中山区、东南赤峰低山丘陵区、中部盆谷区。2. 1.3气象水文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丰富,热量充足。因四周山体环绕,中间低平,小气候特征显著,带有一定的盆地气候特性。春季气温成波浪式上升,降水增多,风向多变,阴晴不定;初夏“梅雨”,盛夏晴热少雨,7-9月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