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卜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一'背景与形势1(一)“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效1(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7(三)“十五五”面临的形势9二'总体要求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规划目标13三'重点任务17(一)严格源头治理,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7(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19(三)强化蓝天保卫,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1(四)深化碧水行动,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25(五)推进净土保卫战,保障土壤和地下水安全.29(六)聚焦闭环管理,全力打造全域“无废城市31(七)统筹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34(八)牢守安全底线,全面提升环境风险防控水平.36(九)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38(十)推动数字化改革,全面提升整体智治水平.42(十一)加强宣传协作,推动生态环境共治共享.44四保障措施46(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46(二)强化资金投入保障46(三)强化科技支撑保障46(四)强化人才队伍保障46(五)强化宣传机制保障47(六)强化评估考核保障47附: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重大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背景与形势(一)“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效“十四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深化环保制度改革,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L着力治本清源,治水工作成为全省标杆坚持源头治水、生态治水、智慧治水,打造“1+9+14+6”治理模式和九大难点攻坚的“双九''治理体系,市财政累计投入57.8亿元,全面推进纵深治水。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形成全域建设“5+”模式、城镇“五细”实践、工业企业“五步”做法、农村“五有”样板和“五类五化”运维管理体系等模式。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获评全国园区污染治理示范典型和省级“污水零直排区”示范园区。系统布局“九厂一网”污水处理体系,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4万吨),其中7座污水厂实现互联互通,污水处理能力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创新“六小”行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精细化管理举措,率先开展“五水共治”优秀村创建,建成首批优秀村22个。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和江原水,实施城市8条内河水系激活工程,总配水能力达到44.5万吨/日。县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11类水以上,江、南江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连续五年荣获省治水“大禹鼎”,连续两年荣获“大禹鼎”银鼎。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水生态治理示范试点。2 .聚焦精准施策,推动“蓝”成为新常态组织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VC)CS深度治理、工业炉窑整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五大攻坚战,推动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率先开展县域大气污染源解析工作,指导科学精准治气。全面完成涂装、印染等8个行业VoCS重点排放企业深度治理。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74台燃气锅炉完成低氮燃烧改造,全面消除“冒黑烟”现象。完成26239辆黄标车“清零”,淘汰国11I营运柴油车1403辆、改造国IV柴油车961辆;率先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整治,基本完成货运物流出城。首创镇街“清新空气''示范区评比、“党建+单元''秸秆焚烧快速处置法、非质检工地扬尘治理“三色”评价、餐饮油烟净化在线监控等治气举措。全市质检工地全面落实“7个100%”防尘措施,重点道路每日洒水8次以上。2019年成功创建省“清新空气示范区”。2025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9个百分点;AQl优良率为98.6%,较2015年提升26个百分点,“蓝”成为金名片。3 .强化净土清废,率先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印发实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市土壤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全面推进体系化治土。全面摸清农用地污染底数,形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一图一表”,对耕地实行分类管控和修复,完成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对账销号。持续开展建设用地污染排查,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推进用途变更地块调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项目库和动态更新机制。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镇街分拣中心建设“全覆盖”、产废企业“全纳管”、再生资源利用“全品类”、流转过程“全管控”、打击违法行为“全从严”的工业垃圾“五全制”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大力推进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建设,建成首家小微产废企业危废统一收集转运点,含氟污泥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用。4 .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以新业态新动能培育为重点,全力引进吉利英伦新能源整车、义利动力总成、华灿光电、瑞丰光电、爱旭太阳能等一批新兴领域重大项目。2025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了35.5、19.8和21.5个百分点,有力带动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和“散乱污”行业整治,整合电镀、印染企业64家,高标准启动电镀园和印染园建设,推动电镀、印染行业再升级。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园,建成模具、饰品、印刷包装等行业的小微产业园59个,省级认定小微企业园总数全省第一。“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绿色工厂2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71家,华鼎锦纶、双童吸管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2019年市绿色发展指数得分81.48,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5 .擦亮生态底色,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增至5.62%。入选省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获得省补资金8000万。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南江、八都溪、环溪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吴溪成功创建市级美丽河湖,浙中生态廊道(段)闭合圈全线贯通。南江湿地公园列入省级湿地公园。深入开展森林绿化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累计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7处,省级以上绿色学校39个,省级以上绿色社区16个,省级绿色家庭30户。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自2017年连续四年获评“美丽”建设工作优秀市。6 .加强风险防控,生态安全保障持续增强严格依据市环境功能区划,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印发实施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严守环境安全底线,全面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整治情况排查。加快环境风险预测预警能力建设,强化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修编完成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和强化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印发实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建立健全辐射事故应急工作机制,印发实施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提升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水平,核与辐射安全得到全面保障。深化环境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十四五以来,全市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7 .聚力突破创新,环保制度改革亮点纷呈全面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体责任,成立美丽建设、五水共治、蓝天保卫等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机构,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实施最严考评问责制度,将蓝天保卫、水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环保督察整改纳入各镇街年终考绩。全力推动生态环保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地见效,278件环保办事事项“义网通办”,全部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率先开展全域“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代办制+承诺制”改革、排污许可和环评审批衔接改革、小微园力+X”环评审批改革等系列环评制度改革,创新实施专员代办压缩企业耗时、跟踪督办向第三方抢时间、技术评估免费云评审'、当天受理当天公示等举措,实现环评办理全国最快。创新“信用+环境管理”、“亩产效益评价+排污权差别化配置”、跨部门双随机“一网通管”、“审批+执法+服务''新模式等环境管理机制,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率先出台环评中介机构“十二分制''管理办法,引导和规范环保服务市场。建立“企业环保服务日”制度,成立“环保服务专家团”,为重点源企业上门开展免费“环保体检”,具体举措在全省推广。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流域水质双向生态补偿考核机制。率先探索县域间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体化合作机制和路径模式,推进-浦江环境保护战略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力+1>2”一体化发展示范区。8 .坚持多措并举,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智慧环保加速推进,建成大气治理数字化转型省级试点,大气监测感知网络实现全市域覆盖,获评市数字化转型十大优秀案例;建立“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实现污水管网基础数据、实时监控、人员管理、水量调度、业务数据等关键内容可视化呈现。围绕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交办件和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清单、信访销号清单常态化开展督查督办,开展生态环境十大提升行动,实现信访总数降幅第一、重点件数降幅第一、督察信息考核第一。建立生态环保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强化“信用+环境管理''动态分级管理,做到分类精准执法,环境信访投诉数量年均下降15%以上。加强环保队伍建设,14个镇街实现生态环保网格化制度、环保专职干部队伍全覆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充分发挥“特别关注”“稠州论坛”等媒体栏目的舆论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凝聚民间绿色力量,形成党政领导、人大政协齐上阵、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层层落实的生态环保工作大格局。9 .“十四五”规划指标全面完成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共设置生态环保重点指标11项,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预期性指标5项,涵盖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截至2025年底,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全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达标率为100%。省控及以上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劣V类水质断面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PM2.5年均浓度、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市控及以上断面IIn类水质比例、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等指标均已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显,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减排指标均完成市下达的任务,生态建设工作圆满完成。表1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指标完成情况指标性质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15年现状“十四五”规划目标2025年完成情况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1省控及以上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33.31001002细颗粒物(PM2.5)浓度(gm3)5139263劣V类断面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0004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72.68598.6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5国家“十四五”总量控制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完成市下达任务完成市下达任务重金属污染物减排6国家“十四五”重金属总量控制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完成市下达任务完成市下达任务预期性指标污染防治7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IIII类的比例()42.91001008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33.31001009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010010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