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docx
十五五D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1(一)污染防治成效显著1(二)绿色发展基础夯实3(三)生态建设深入推进3(四)环境监管能力加强4二、“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分析6(一)存在的问题6(二)机遇和挑战9三、总体要求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1(三)规划目标12四、主要任务15(一)高质量推进产业绿色发展15(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17(三)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19(四)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23(五)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环境保护26(六)实施土壤污染分类防控28(七)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31(八)加大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33(九)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36五、保障措施39(一)加强组织保障,推进规划实施39(二)加强资金保障,拓宽融资渠道39(三)加强科技保障,提高治理能力39(四)加强机制保障,实施规划考核40(五)加强宣传保障,引导公众参与40附件: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重大建设项目41为推进“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省、市有关规划计划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十四五”期间,全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幸福、两美”建设目标,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丰硕成果。以“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战役为重点的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一)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从2015年的88.2%提升至2025年的10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3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5年的21微克/立方米。环境质量指数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中排名第一,2019年县被评定为“省清新空气示范区”。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好于III类的比例连续五年保持为100%,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五年保持为100%O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有升。荣获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大禹鼎”。土壤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025年全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97.3%,全县收储安全利用类耕地产出的稻谷合格率100%o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蓝天保卫战卓有成效。完成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散乱污”企业整治,扎实开展橡胶行业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全面淘汰20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完成27台燃气锅炉烟气排放低氮改造。严格落实建筑工地“七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措施。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制定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全部乡镇完成“无秸秆焚烧”创建目标,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o“五水共治”深入推进。完成佃石水库县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新增县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日,完成2座污水处理厂准IV类提标改造,累计建设、改造污水配套管网178.435公里,累计完成9个镇(街道)、4个工业园区、41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累计完成75条劣V类水体消劣和389个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消劣整治;累计完成18家涉水特色行业污染整治,完成22家重污染行业深化整治提升。加强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全面完成两类入海排污口整治提升。治土先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土十条和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基本构建“防控治管”四位一体的治土模式。全面完成全县农用地和72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3个污染地块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清废行动积极推进。全域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建成下湾生活垃圾填埋场并投入使用,实现年最大填埋能力127750吨;完成小微企业危废集中处置试点建设,全面完成危险废物“存量清零”;全域实行生活垃圾四分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61.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85%;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为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处理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为100%;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99.9%o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核电厂通过了生态环境部辐射验收,核与辐射安全得到加强。(二)绿色发展基础夯实绿色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不断推动形成,2019年绿色发展综合得分为81.09分,在各县(市、区)排名第二。强势推进“三改一拆”,加快企业入园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法依规推动淘汰落后和严重产能过剩企业71家,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全省创新进步指数排名跃升到第14名。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狠抓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落实,能耗总量控制达到年度目标要求,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定目标任务,2017年荣获“清洁能源示范县”称号。2019年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9.77%o(三)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全县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在各县(市、区)排名第-O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由2015年的76.84分提升至2025年的85.93分,荣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和珍贵彩色森林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设公益林优质林面积258058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7.42%上升至2025年的62.67%o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完成废弃矿山治理7处;完成蛇蟠、健跳港等海岸线整治修复27.33公里;天然湿地面积保持不降低。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启动保护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受保护面积显著增加,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系列生态创建,完成省级森林城镇创建2个,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2个、绿色矿山5个、省级美丽生态牧场8家、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14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19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示范村23个、省级示范乡镇(街道)4个、市级示范乡镇(街道)6个。(四)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开展系列专项行动,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323件,刑事、行政拘留32件,刑事移送9件。强化环境信访问题排查化解,对群众诉求调处率100%,投诉反馈满意率97%o生态环境部门一线执法人员均使用移动执法系统,实现环保法四个配套办法案件全覆盖。推进监管系统信息化。环境质量实现连续自动监测,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个(环监站、心湖公园站)、清新空气站1个(中学站);建成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2个(涛头境站、健跳站)、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佃石水库、石岩村),建成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5个(环监站、中学站、恒康制药站、黄龙饭店站、心湖公园站)。对全县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站位开展趋势性季度监测。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完成2家危废经营单位联网监控。加强审批制度创新。全面落实“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工作,以审批领域为重点开展权力清单“瘦身”,大幅提升环保审批效率。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实施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模式,“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207个排污许可证。狠抓环境风险管控。建立完善2个县级应急物资库和救援队伍,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切实提升应急能力。县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设置的10项指标均全面完成。具体完成情况见表1。表1县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标别类序号指标名称2025年现状“十四五”目标指标完成情况标质指性环境质量1细颗粒物(PMz5)浓度(gm3)2135完成束指示约性木污染减排2按省“十四五”总量控制指标执行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化学需氧量23.81%、氨氮20.46%、氮氧化物15.68%、挥发性有机物28.35%)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化学需氧量21.20%、氨氮20.3%、氮氧化物15%、挥发性有机物15%)完成重金属减排35类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比例()*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完成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5年现状“十四五”目标指标完成情况标质播性水环境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0完成预期性指标5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100完成6近岸海域三类以上海水比例()有所提升(0.25)有所提升完成大气环境7全县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10094完成土壤环境8农业两区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有所提升完成辐射环境9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稳定维持现状稳定维持现状完成生态建设10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个)107完成注:1、5类重金属排放量下降比例()*:上级未对下达下降比例目标。2、农业两区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十五五”期间已取消该指标,2025年不统计。二、“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分析(一)存在的问题目前,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存在7方面的问题:一是绿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产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在区域格局上,对外合作向心力不足,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进程不快。工业企业与居住区混合布局现象仍有改善的空间。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快,制造业仍以橡胶、汽摩配等传统产业为主导,价值链中低端的产业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产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能源结构仍需优化,清洁能源的供应能力和利用规模依然偏低,能源结构与全省先进水平及国内发达省市仍存在一定差距。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难度较大,我县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欠缺和短板,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任务艰巨。二是水生态环境质量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依然存在。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水源地综合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污水收集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及乡村二三级管网未全覆盖,老城区已建成的“污水零直排区”管网存在雨污合流的现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终端运行效果不够理想,整体达标率不高。农业面源污染面广量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待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的问题仍未改善,部分河道、河滨带、缓冲带受到侵占,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待加强。湾近岸海域水质有待提升,近岸海域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三是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空间收窄。“十四五”以来,县环境空气质量总体逐步改善,但臭氧(。3)问题凸显,。3成为大气环境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改善潜力空间逐步收窄。局部地区"散乱污'问题依然存在。VoCS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工业涂装(修造船、机电、汽摩配和工艺品)和合成革等行业存在源头控制力度不足、治污设施简易低效、运行管理不规范和监测监控不到位等问题,医药化工、橡胶制品等行业无组织排放问题有待解决。另外,扬尘污染防控有待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结构有待优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任务较为艰巨,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有待强化。车辆保有量持续增加,氮氧化物(NOX)减排空间收窄。四是土壤污染综合防控有待深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是一项持久战,重度污染耕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难度很大。建设用地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控有待探索和推进。涉土污染源头防治有待精细